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茶业经营及其影响研究

    马国君王紫玥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作为中国传统的主要出口商品茶叶,由于外国列强入侵,国内政局不稳,茶叶产额迅速下降,如何发展茶叶经济,成了清廷和民国政府之急务.对此,黔省执政者、学界等针对省境茶业经营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了积极应对策略,提出了茶叶统一经营、茶叶管护、茶叶加工诸多建设性举措,这些举措中系统的茶叶管护知识,一定程度促进了黔茶发展,故总结其间历史经验教训,因地制宜持续发展山地绿色生态经济,对于今天贵州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山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申报有着积极意义.

    黔茶丛茶山地经济山地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境内亚洲象分布变迁研究中的史料特点与解读——兼与赵志强博士商榷

    聂传平张洁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史料中关于亚洲象的记载内容真伪混杂、真实性与虚妄性并存,在解读此类史料时,依据史料特点进行多角度的考辨是必要的,如果概因史料的虚妄性而否定其合理成分则难免矫枉过正.结合涉及亚洲象之史料的时代背景与特点,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考辨与解读,认为论者所提出的秦汉以来我国野生亚洲象的分布区域大致在南岭以南,以及亚洲象在岭南与东南亚之间季节性往来迁徙的观点并不能成立.秦汉至唐末宋初,亚洲象在长江流域一直有分布,只是其种群数量与分布区域均呈减缩趋势,而长江流域与岭南地区的亚洲象均为土产,并非由境外季节性迁来.

    亚洲象分布变迁长江流域史料解读

    论耒耜之耕在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延续与创新——以"百苗图"中"克孟牯羊苗"为例

    张宝元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存"百苗图"诸抄本中所记载的"克孟牯羊苗",就明确提到了"钱镈"这一与耒耜相似的农具,而且还对这样的农具绘有彩图.对比"百苗图"不同抄本的绘图后,"钱镈"的形制与效用得到清晰的说明和揭示.再辅以当代的田野调查后,发现"耒耜之耕"之所以能够在西南地区获得稳定延续,乃是当地苗族接收、吸纳、消化与创新外来文化,并使之适应于当地特殊生态系统的产物.以此为例,不得不承认,文化的传播绝非机械照搬,往往是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事项后并创新利用,使之适应于当地特殊环境的一种文化表达.

    耒耜之耕喀斯特山区延续创新

    圣谕入苗疆:清代以来清水江地区家谱编修中的圣谕及其运用

    杨春君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水江地区的家谱中,完整的圣谕包括:"上谕十六条"、《圣谕广训序》《圣谕广训》等.圣谕多被编纂在家谱目录、内容的首位,家谱对圣谕的记载或简或详.家谱中圣谕内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纯文字形式的圣谕和将圣谕的文字刊印在图片中两种形式.圣谕深刻影响了清水江家谱中的家训族规:影响家训族规内容的次序排列,多强调先国家后宗族;影响家训族规内容的书写,或依圣谕而编写内容,或在圣谕的基础上拓展、深化,或直接将圣谕当作家训族规.圣谕的内容多据经典,某些族规家训也依样引经据典.从内容上来看,家规族训的书写呈现出两种语言状态:经典性话语和通俗性话语,但二者目的相同.

    清代圣谕清水江地区家谱家族

    咸同之乱后清水江下游地区"当江"制度的调整与强化

    张明韦天亮周燕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江"制度是清政府在清水江下游地区实行的木材贸易制度,延续两百余年.学界对于清末咸同之乱后"当江"制度及其变迁原因的研究,或认为是内、外三江互相达成的妥协,或认为是地方社会变迁的结果.然而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咸同之乱及其引起的社会变迁,并没有使"当江"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或废除;相反,官府继续调整、巩固并强化了原有的"当江"制度."当江"制度的改变、瓦解乃至最终崩溃,并非发生在王朝国家时间里,而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的近代化过程之中.

    清水江咸同之乱"当江"制度

    性别结构与信仰实践:一个云南的案例

    徐敏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性别结构是内置于一系列社会关系中的规则和资源,并在日常实践中得以维系、调整和修正.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信仰实践者的角色、家庭策略的研究发现,信仰实践中的性别结构有"变"与"不变"交织的双重特征:"去性别化"的专业能力可以为少数民族女性信仰职业者跻身核心圈层提供了可能;同时,女性性别气质则在已有体系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不变"的是女性信仰实践者再有影响力,也依然受制于传统的性别规范,但女性的自我成长实现了家庭和信仰职业的平衡.

    性别结构去性别化信仰角色家庭策略

    环境人类学视野中的科学取向与价值关怀——基于癌症村研究的反思

    司开玲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癌症村"的建构是村民联合外界力量对乡村社会中发生的污染以及健康损害的自觉反抗.在此过程中,强调事实客观性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在宏观尺度上确认了环境-健康的关联,推动了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又在微观尺度上表现出缺场和不确定性,这种软弱无力从社会后果上使得癌症村村民的污染受害成为悬疑.在知识/权力的观照下,从环境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癌症村的知识生产方法、知识生产过程以及它所嵌入的社会文化情境进行反思成为必要.在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及其健康损害被遮蔽的情况下,环境人类学既需要秉持价值中立的科学取向,客观的呈现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关系;更需要浸入地方社会,积极寻找建构环境-健康关系的研究策略.

    环境治理癌症村研究社会建构科学话语环境-健康

    跨境流动、污名话语与国家认同:基于中缅边境田野调查的思考

    熊威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中缅边境经济交流、社会互动和文化发展的发展,中国边民对缅甸形成了诸多负面印象.基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式,从边境日常生活出发,讨论在跨境流动过程中的污名话语建构与实践,以及污名话语背后的国家认同问题.中缅边境日常生活中的污名话语,背后实则是政治经济结构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化呈现,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边境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成果.

    跨境流动污名话语国家认同跨境民族

    晚清徽州乡村社会的经济生活图景——以《局董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王云云康健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具有多重身份的徽州乡绅汪光淼撰写的《局董日记》,详细记载了晚清时期徽州府祁门县乡村社会中的店铺经营、茶叶贸易、民间借贷、劳动力市场、崔征钱粮和田地收租等方面的经济生活图景,集中反映太平天国战后徽州乡村社会中的传统与新变的诸多面相.通过考察《局董日记》的内容,可进一步认识晚清徽州乡村社会经济的实态.

    晚清徽州乡村社会经济生活局董日记

    乡约与清代徽州基层社会治理

    宋杰刘道胜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明至清,设置乡约是国家对基层社会治理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有清一代,徽州地方官府承袭明制推行乡约.基层职役定期周历城乡宣讲圣谕,地方精英积极参与宣教,将官府推行的乡约规条与民间基层组织或族规家法有机结合.清代徽州乡约制度的有效实践,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加强了地方官府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清代乡约徽州基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