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依附性自治的权能实现与制度完善——基于重庆市W社区的调研

    郑涛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宪政框架下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不仅是一种民主实现机制,更是一种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以居委会选举为特征的形式自治之不足并不代表居民自治的无效.基于重庆市W社区的调研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居住老旧化和资源匮乏的维持型社区对正式权力呈现出明显的依附性.但是,通过自我行政化和自治单元拓新,维持型社区基本实现了秩序和民主.故此,社区自治的关键是发掘自治资源而非去行政化.鉴于依附性自治的不可持续性,限制过度行政化、引入市场机制、规范院坝会和落实党建引领是未来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完善的重要方向.

    依附性自治自治权能去行政化党建引领

    地方性知识、民间权威与借贷纠纷解决——基于新疆乡村田野调查和典型案例的分析

    热依拉·依里木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入户调查及民间权威访谈一手资料的整理和编写的基础上,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结合非正式制度理论,通过田野调查和典型案例分析了农村民间借贷纠纷的解决机理.研究发现,农贷资金在乡村内部难以公平传递,是村民诉求熟人共同体内融资的主要原因,而不完备合约、高利率和多重性担保,是农民之间借贷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民间权威以特定社会村民普遍接受的本土文化观念体系为特征,嵌入村庄共同体内用非正式制度解决借贷纠纷的有效单元;当今新疆农村民间借贷纠纷解决方式有自行协商、基层非正式渠道和共同处理等三种路径,这三种路径的运作都离不开与国家正式解纷系统和民间非正式解纷系统的交搭互动.这种非正式实践深刻反映出当今国家、村委会与民间权威三者之间在纠纷解决领域中的互动关系.

    非正式制度地方性知识民间权威民间借贷纠纷解决

    "和事老"组织化:民间司法创新机制研究

    王月峰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事老"从个体性到组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事老"协会等组织化形态呈现出多元多样特点,但本质上都是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形式.在"和事老"组织化过程中,国家权力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权力不仅对"和事老"组织化提供价值引领,而且在正式制度供给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社会权力对"和事老"的组织化主要表现在对"和事老"个体人格的塑造以及组织资源配置上,除此之外,具有较强社会性的技术权力对于"和事老"组织化也起了重要的资源整合作用.从民间司法的权力资源优化、主体资源整合和"和事"程序塑造等方面看,"和事老"组织化是民间司法创新机制的成功样本.

    和事老(佬)民间司法国家权力社会权力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发掘与保护

    闵庆文
    116-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不断发展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结合当地生态地理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流传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因其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内涵丰富而堪称典型代表.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118项涉及136个县级行政区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地区有38项涉及45个县级行政区域;在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15项,涉及30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地区有6项,涉及11个县级行政区域.通过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区域、民族、类型以及经济、生态、技术、文化与景观特征,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并在总结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和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保护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深入发掘、有效保护与持续利用的建议.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少数民族地区

    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以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为例

    杨成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与智慧的传承与结晶.它在过去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贡献与作用,在将来的人类发展过程中仍然可以创出耀眼的辉煌.过去,研究者对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保护、传承、旅游开发与价值意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关注较少.为了弄清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文章从历史学的角度,对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的结构进行剖析,并追叙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以期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之目的.

    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复合生计经验与教训

    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转化

    陈茜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认定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上述农业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农村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分布地域、发展目标、可用资源等方面紧密关联和高度契合.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开发实践来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在提供资源基础、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创新式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开发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再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以点带面,协调推进,积极探寻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来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路径.

    农业文化遗产农村文化资源乡村振兴价值转化

    知人论世:李安宅人生与学术史研究的意义与路径

    汪洪亮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安宅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边疆学者,其人生跌宕起伏,与政学两界都有密切往来,其学术与时俱变,晚年被迫离开学术而蹉跎岁月.他的人生与学术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身体史与精神史的缩影,或许更能代表那个时代较为优秀而声名并不显著的学人群体.在此阐发了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史的研究意义,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溯,并从社会史视角提出知人论世、通过学人研究而明了那个时代的研究路径.

    李安宅学人研究知人论世

    作为通过仪式的凉山彝族"尼木措毕"及其象征意义——基于甘洛县格尔家支的田野调查

    李小芳阿华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尼木措毕"是彝族民间最大型的祭祖仪式,是死者的终极"归宿",也是生者不可避免的责任.如今该仪式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彝族文化语境中认为祖灵具有赐福与致祸后代的双重属性,死后及时举行"尼木措毕"仪式,先祖将赐予福禄,反之则会遭到祸患.基于象征人类学的视野,运用仪式过程理论,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对"尼木措毕"仪式及其象征意义进行阐释,并揭示仪式活动背后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集体行动应对现实苦难的实践过程.

    彝族"尼木措毕"通过仪式阈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