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学的应用研究与中国学派建设

    周大鸣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应用视角梳理了西方应用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学派、中国话语、中国经验.可以说,应用性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拓展了中国人类学学派的发展面向.

    人类学应用研究中国学派

    明清时期河湟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革探颐

    丁柏峰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湟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泛指黄河、湟水及大通河之间的"三河间"地区,其地理范围包括今青海西宁、海东以及海南、黄南等地的沿河区域和甘肃省的临县回族自治州.这里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也是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河湟地区宜农宜牧,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了最早的农业生产,汉唐时期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这里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是在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河湟地区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和有效的开发,成为青海省内最为重要的基本农业区,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河湟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土地利用明清时期河湟地区农业开发城镇化

    宋代两湖平原的水环境和渔农开发

    夏方胜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湖平原降雨量大、河网密布、湖泊成群,良好的水域结构为渔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水环境基础.宋代两湖平原水产资源富饶,渔业开发有利丰富饮食生活、繁荣农业经济,渔税征收有助增加地方官府财政收入.宋代两湖平原军民主要通过向山地丘陵与河湖滩涂拓殖农地以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问题和巩固荆襄国防,但这种大规模地农田开拓运动已开始造成当地水土流失与河湖淤塞,引起水环境逐步恶化.频发的水旱灾害促使两湖平原盛行祈雨神祠信仰,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是导致祈雨神祠造就与空间差异形成之主要原因.

    宋代两湖平原水环境渔业农田拓殖神祠信仰

    10世纪前东胡族系多元与动态性游牧生产研究

    张博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于资料较为丰富且有民族语言文献的契丹与蒙古,10世纪之前东胡族系游牧生产的研究相对薄弱,且有被固定化、同一化的倾向.通过对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室韦等东胡族系部族在牧业生产环境、牲畜结构、游牧生产方式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不同部族随着迁移,接触到了更为多元的牧业生产环境,进而影响到其牲畜结构与游牧生产方式.由此可见,东胡族系游牧生产并不是一个长期固定的同质化模式,其内部具有多元性,且随着牧业生产环境的不同而动态变化.因此,在面对东部族系的游牧生产及社会问题时,应该打破均质、固化的观念,用多元的、动态的眼光去认识和分析.

    东胡族系游牧生产多元性畜牧史历史地理环境史

    河流与人群:清水江流域"散葬"现象的历史人类学探析

    王健张应强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河流与人群关系的讨论是一个引起研究者普遍关注的话题.通过历史人类学研究路径,结合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考察探析清水江流域存续的一种独特祖坟空间布局——"散葬"现象,指出这一在清代以来清水江木材贸易背景下形成的文化现象,既与传统地方文化的风水信仰相关,更与这一特定区域的人群流动的历史关联.清水江流域"散葬"现象折射出来的是一段流动的历史,一段由流动的人群、固定的土地、周期性成长的山林、流播的风水信仰等多重要素编织的历史.

    清水江流域"散葬"移民地权历史人类学

    清水江流域林木采伐的地方性知识及其实践

    吴声军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在长期的人工营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其中也不乏与林木采伐相关的生态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教训的规避.文章通过详细的生态民族学田野调查,探讨了明清以来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林农在人工营林生计实践中林木采伐的时机、禁忌和技术技能等地方性知识的把握与运用.在此基础上,进而揭示清水江流域几百年以来传统人工营林生计中的生态智慧及其文化运行机制.

    清水江流域林木采伐地方性知识

    清水江文书整理成果的著作权探析

    陈洪波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理论界对古籍整理成果是否具有著作权存在很大的争议,司法审判出现截然相反的判例,为此引发对特殊古籍的清水江文书整理成果的著作权分析.分析认为清水江文书整理成果为汇编作品,应享有著作权.这也说明古籍整理成果有多种形式,现今的《著作权法》很难对古籍整理成果的著作权进行认定,需要出台专门的古籍保护和开发的相关法律规范,呼吁出台《古籍保护法》.

    著作权清水江文书古籍整理古籍保护法

    从"平衡术"到"他者"之思:列维-斯特劳斯的民族志书写

    刘超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到民族志文本本身是认识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的关键.在他看来,野蛮人有自己独特的"平衡术".野蛮人对社会均衡追求的独特方式,不同于现代文明社会运用科学思维维护社会稳定平衡的路径——恒长性替换变动性,他们用来自心灵深处的感知维续着野性思维的运作,而科学与野性两种思维深处接续的正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深层逻辑.两种思维无先后顺序,而是并行于现实时空;无孰优孰劣,而应弥合.在这弥合背后映射的则是人类学研究取向的亟待转换与"他者"之思.

    "平衡术"野性思维现代科学思维结构主义"他者"

    医学人类学视阈下国内民族医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李婉妍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医学是在少数民族地方社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医学体系,其包括了对于疾病与健康的认知和治疗方式,与现代生物医学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模式有所不同.近年来,国内医学人类学就其开展了多次人类学田野调查,成果颇丰.通过梳理民族医学在国内目前的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重点,阐述其在医学人类学视阈下的主要内容范式,同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供讨论的研究范畴,力图较为清晰地展示当代民族医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民族医学医学人类学多元医疗体系研究趋势

    全球化与海岛人类学研究

    刘敏岳晓林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15世纪末期以来的地理大发现与殖民主义扩张,西方列强纷纷向海洋国家转型,现代人类学的海岛研究开始兴起,并不断就海洋、海岛与渔民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进而发展出用当地人视角来书写海洋社会事实的海岛人类学研究.随着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化的深入,海岛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得到彰显,不仅成为认识海洋社会及其内在结构的重要路径,而且也成为反思全球化及人类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尽管中国人类学以乡土社会研究为起点和重点,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海洋重要性的日渐凸显,特别是近年来海洋强国战略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需要,中国的海岛人类学研究也得到快速的推进与深化,并为我们更好地认知海洋社会及反思全球化提供了可行途径.

    海岛人类学海洋社会事实全球化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