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万物一体:彝族史诗"梅葛"演述传统蕴含的生态智慧

    李世武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彝族支系罗罗颇、里颇中至今依然活态传承的史诗"梅葛",是社区共享的宗教经典和传统知识的百科全书,蕴含万物一体的深层生态智慧:宇宙作为一个生态共同体,其成员包括人类与非人类,各成员均有内在的价值、意志力和情感.在生态共同体中,万物共同创世、同源共生、共享资源、共同栖息、共同繁衍、共同衰亡.万物一体观念滋养出谦逊、感恩、互惠的生态美德,应超越文学本位研究的局限,从原住民生态智慧的视角深入阐释我国蕴藏丰富的创世史诗演述传统.

    彝族史诗"梅葛"命运共同体生态智慧万物一体生态美德

    一场冰雹灾害的人类学分析——以云南省玉龙县鲁甸乡新主村为个案

    朱永强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历了理论解释从单一到多元,研究方法从技术、数据分析到社会、文化解释的转变后,人类学的灾害研究目前也面临着由灾害成因分析、灾害事件应对策略等政策研究向灾害预警政策执行和灾害事件处理过程等实践研究转变的趋势.人作为各类灾害实践的主体,逐渐成为重要的被研究对象,他们对不同灾害的地方性话语阐释,一方面成为灾害本体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外界提供了以灾害话语理解本土文化的途径.从纳西族东巴文化对冰雹灾害的解读中,可以看到纳西传统文化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灾害预警政策灾害事件处理灾害本体研究东巴文化

    环京津贫困带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主体协同探析——基于承德市的分析

    马伟华王智睿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环京津贫困带内承德相关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受到区位条件敏感、环境承载力低、区域间协调不足等因素的制约,积极探索当地生态建设和绿色扶贫的新路径,可以在府际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借鉴网络化治理的思路,通过构建政府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间的网络,更好地实现协同履责,形成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治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进而提升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环京津贫困带京津冀协同发展

    亦谱亦志:清代西南土司族谱编纂的方志化研究——以亮寨蛮夷长官司为例

    吴才茂
    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始置亮寨蛮夷长官司,历经明清时代的变迁,至晚清袭替停止.作为基层的管理单位和地理单元,它不仅履行着朝廷赋予的职责,管理着大小不一的村寨,有固定的辖区,还是地方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族谱的编修,就是其中之一.龙氏族谱的修纂,亦谱亦志,方志化特征明显,其主因乃亮寨蛮夷长官司长官为一姓世袭,又系羁縻政区,故其族谱所体现出来者,既是龙氏一族的族谱,也是该土司政区的地方志.而谱中族人求序于仕宦的经历以及"君恩、祖德、地灵、人杰、旧典、遗文"等内容的选取与书写,汇集成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引导人们在敬宗收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稳固的国家认同.

    清代土司族谱方志国家认同

    苗族土司家谱《龙氏家乘迪光录》概说

    龙泽江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氏家乘迪光录》为贵州省锦屏县亮寨长官司龙氏长官家谱,有清代道光和同治两次编修版本,其体例独特,融合了方志与家谱的功能,是研究清代苗族土司经济与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前后两修版本家谱比较,体现了清代苗族土司家族史的层累建构特色.

    苗族土司家谱迪光录

    麻风村:一个历史制度论的阐释

    景军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50年代末,一大批麻风村在"大跃进"影响之下作为一种特殊建制的村落出现在各地,成为全面收容隔离麻风病人的中坚.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病人在家治疗要比在麻风村集体隔离治疗更为合理,那么为何前者反被后者取代,本文基于历史制度论学说对这个问题展开解释.

    麻风村历史制度论"大跃进"收容隔离

    葛兰言之苗族研究与当代意义

    杨渝东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研究中国文明的人类学家,葛兰言虽然本人没有研究过苗族社会,但他通过李璜先生表达过对苗族研究的期待.他的期待源自于他在《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中比较了汉人上古的乡村节庆与苗族的庆典.他希望从这些汉人周边的民族那里找到礼仪社会的表征.遗憾的是,这个期待一直没有得到回应.结合云南苗族村寨的田野调查,从社会形态学的角度比较葛兰言的上古汉人社会与苗族社会的相似与不同,试图说明,从社会形态上讲两者都曾经有过建立礼仪化社会的基础.但是,汉人社会经历过等级化之后,礼仪逐渐形成了礼仪技术,而苗族社会的礼仪却以平权化的方式融入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所有规则当中.

    葛兰言礼仪社会形态学苗族

    庙宇塑造与地方记忆:芷江天后宫的空间建构

    吴晓美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以来,国家对西南苗疆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开发,沅水流域迅速商业化.芷江天后宫是闽籍客商进入该区域创建的十余间天后宫中唯一仍以庙宇角色存在者.如今,芷江地区妈祖信众基础不再,天后宫的核心神明被置换成观音,但其"内陆最大妈祖庙"的角色并未被放弃.不仅政府将之作为地方旅游名片打造,民众亦围绕遗存文物以生动的口述故事讲述妈祖参与区域开发的历史记忆,其背后隐含着"会馆-客民/庙宇-信众"的意义结构.这一结构中与庙宇相对应的"信众"包含土民与客民两个群体,作为庙宇的天后宫于是承载着土客共同创造地方历史的记忆.在各种宗教和非宗教因素的交互之下,芷江天后宫被塑造成一个神、庙分离却富有地方意义的神圣空间.

    庙宇塑造地方记忆神圣空间芷江天后宫

    反思与行动:近十年国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治理哲学

    李达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场域,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治理一直是党和政府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扶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缘起于2009年,到现在已走过整整十年的治理历程.现阶段,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治理予以回顾与评述的基础上,进而对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治理经验进行总结,以充分认识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治理的重大意义.这能够认识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治理中存在"自然-社会"双重因素制约、治理意识明显滞后、民族文化同质化明显、文化传承的人才缺失、多元主体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显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上,要形成有效的治理合力、创新治理手段方法、因地制宜做好工作、培育村寨治理精英和建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这是未来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治理的根本方向.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治理环境基础

    从宗族到家庭:土家族村落信仰空间与权力走向

    罗兆均何志强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是传统民间信仰文化的主要聚散地,随着时代及社会生境变迁,其信仰内涵、功能、仪式过程以及人群互动等都在发生显性或隐性变化.基于渝湘鄂界邻区域土家族村落民间信仰民俗现状梳理,发现其在内部物理空间和记忆空间博弈下显性强弱关系变化,以及外显表征为乡村关系网络重构和乡村权力结构调整,内涵逻辑实为乡村社会权力结构中宗族权力的式微和家庭权力的增长下宗族时代向家庭时代更迭的社会现实.基于民族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乡村社会权力结构演化探讨,有利于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及现实实践.

    土家族村落传统信仰民俗空间变迁宗族与家庭权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