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通过村规民约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来自海南黎区的探索与实践

    陈秋云姚俊智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关系到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受自身发展与污染转移等因素影响,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陷入失灵困境,亟需寻求治理资源实现突围.而以村规民约为代表的"本土资源",不仅完善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而且促进了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自海南黎区的实践表明,无论是传统环保规约及习惯法还是现代村规民约,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功效不容小觑,其绿色生态理念更是得到了延续,亦得到了国家立法与政策的认同.同时,黎族独具特色的团体本位观念为乡村治理的集体认同和行动作了铺垫.因而,未来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当注重规范协同与主体共振,通过规范的融合共生、主体的多元互动实现"良法善治".

    村规民约生态环境治理海南黎族良法善治

    半熟人社会的纠纷解决与规则适用

    陈雅凌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半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规则适用,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实证分析方法,在对一起民事纠纷的成功调解进行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法律在半熟人社会民事纠纷的解决中,通过将其内容转化为民间法的道德情理表达出来和借助民间法的说理方式,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法律因其确定性、规范性、程序性、可预期性和强制性等特征,为民事纠纷的解决查清相关基本事实,继而提供一个纠纷解决的大致方案,发挥出一种主导性前提性的基础和(潜在)强制保障作用.民间法则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自己富有人情味的灵活性说理优势,在情感上理顺和修复双方之间的"熟人"关系,对纠纷的圆满解决和双方日后相安无事起着"点睛之笔"的功效.

    国家法律民间法半熟人社会纠纷解决

    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为例

    洪传春刘某承张永勋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拥有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禀赋,这构成了当地农户生计资本的一部分,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对于提高农户生计水平、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为例,依据实地调查数据,在评估农户生计资本值的基础上,构建了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表明:(1)农户的文化资本指数相对最高,自然、物质与金融资本相对缺乏,不同类型农户间的生计资本禀赋差异明显;(2)自然、人力和文化资本是农户由非板栗农业型向板栗农业型转型的关键影响因子;物质与金融资本对农户由非板栗农业型向兼农型和非农型生计策略转型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逐渐加大;(3)家用汽车拥有情况、家庭借贷水平和收入水平对农户由非板栗农业型向兼农型和非农型生计策略转化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逐渐加大.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的相关建议,包括:积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促进土地流转;通过教育、培训和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升人力资本;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将普惠金融真正惠及到偏远山区.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宽城满族自治县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认知与保护研究——以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杨波何露闵庆文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地关系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与世界遗产中农业类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联系.文化景观所提供的物质与非物质统一、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理论视角,为全面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基于两者共性和标准,构建了文化景观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框架,即以遗产内涵和价值认知为基础,结合农业文化遗产与农业类文化景观的异同,从遗产特征、要素构成和价值解读等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文化景观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本文以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分析了遗产特征,从农业生产系统中茶农、茶树和古茶园的关系出发,明确遗产要素的构成与互动关系;从价值关联、价值领域、价值载体、价值认知多个层次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进行解读,提出自然类、生产类和文化类价值体系下古茶山生态环境状况、茶对当地人生计保障作用、茶文化与茶树栽培的关系等价值认知内容;并基于遗产特征、要素构成和价值体系,提出正确认知遗产价值和建立遗产保护体系的动态保护机制,以及保护自然要素完整性、传承与活化文化要素、发展生产要素、强化多学科研究支撑和推动茶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等五项保护措施.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贵州岑巩傩的现代展演及相关思考——以平庄镇凯空村傩坛过职仪式为例

    刘兴禄刘鹤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是中国傩文化重镇,贵州傩历史悠久,形态多样.岑巩古名思州,是贵州黔东南傩文化留存核心区和主要传承地,其傩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思州傩戏傩技,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岑巩县平庄镇平庄村的凯空组,作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弥漫着浓郁的古傩文化气息,其傩戏傩技至今仍以活态方式传承.凯空村肖氏傩坛一场过职仪式的现代展演,不仅活态呈现了岑巩傩的诸多要素,而且赋予笔者诸多思考,其中既有对新时代语境下傩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思考,也有对其与乡村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的思考.

    傩文化过职仪式合法性传承乡村文化建设

    理性、道德与情感:民间信仰实践的礼物逻辑

    谭卫华李纯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莫斯的"总体呈献"视角,可以发现畾寨苗族民间信仰中的礼物逻辑是基于理性、道德与情感的礼物交换与意义混融.在这里,民间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社会交换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中,人们得以实现和表达个人的愿望、增进和凝聚集体情感、发展和维系社会关系.所有这些内容都既关乎个人,又关乎他人和集体;既关乎利益,又关乎道德和情感.礼物逻辑能很好地解释苗族民间信仰在行动上所表现出的复杂意义,提供了一种比功利主义逻辑更具经验性的解释.

    民间信仰理性道德情感礼物逻辑

    雷山县汉族鞭炮生产与族际互动研究

    余丽郭周卿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雍乾时期"改土归流"后在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安屯设堡,大批汉族移民迁居雷山县,并传承了汉族鞭炮生产技艺.此后,鞭炮成为汉族与当地苗族互动的一种技术性商品.通过对雷山县屯堡村落南屏村和治安村的田野考察,探讨鞭炮生产与地方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鞭炮生产既满足汉族社会的需求,也融入苗族社会中.正是因为苗族民众是鞭炮消费的一个很大市场,汉族才得以传承了炮竹技艺,使得鞭炮成为苗汉民族互动的重要媒介.自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末,鞭炮生产一直是汉族家庭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受家庭劳动力人数、鞭炮制作技艺、鞭炮市场环境等因素制约,鞭炮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分层;此外,鞭炮生产也成为当地婚姻流向的重要考量.作为外来物的鞭炮成为苗汉之间建立关系的重要桥梁,为屯堡汉族更好地融入异乡社会提供持久动力.

    雷山县汉族移民鞭炮生产市场族际互动

    中国旅游人类学未来研究趋势

    李毓孙九霞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人类学为旅游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与方法,由此形成旅游人类学这一交叉学科,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探讨文化变迁、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旅游族群性、社区参与旅游、流动性、旅游体验等核心理论命题和创新研究方法,揭示旅游人类学在面对复杂的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格局时的研究旨趣和转向.

    旅游人类学旅游体验文化变迁文化商品化文化原真性

    旅游场域下哈尼梯田饮食文化的符号构建与解读

    伍乐平张晓萍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饮食文化是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文化原真性、促进遗产可持续发展、丰富游客体验具有积极意义.从符号视角出发,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和网络评价,对旅游场域下哈尼梯田饮食文化的符号构建进行了解读,指出在"旅游凝视"的推动作用下,饮食文化从原有文化体系中被"截取"和"框选"出来,进行重构和展演,其内涵发生了变迁,呈现出"符号化真实".

    哈尼梯田饮食文化符号旅游

    服饰工艺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