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岩石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岩石学报
岩石学报

翟明国

月刊

1000-0569

ysxb@mail.iggcas.ac.cn

010-82998205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岩石学报/Journal Acta Petr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其办刊方针是:坚持以创新性、综合性、前沿性、导向性特色,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依靠和团结全国广大地学工作者,探索自然奥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促进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和发展,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我国培养和造就大批地学科研人才。本刊主要报道有关岩石学基础理论的岩石学领域各学科包括岩浆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岩石同们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成矿学、造岩矿物学等方面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同时也刊载综述性文章、问题讨论、学术动态以及书评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西昆仑大红柳滩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叠加改造成矿特征:来自矿石构造、3D成像技术与年代学的约束

    洪涛胡明曦唐俊林蒋泽立...
    553-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岗伟晶岩型矿床是大陆演化的直接产物,这类矿床易受后期岩浆、构造、变质等地质作用影响,使得矿床自身发生改造变形导致叠加改造成矿.叠加改造成矿不仅可以活化原有矿体,还有可能带来新的成矿物质.聚焦花岗伟晶岩型矿床的叠加改造成矿过程解析有助于建立潜力矿集区勘查指标和部署找矿靶区.新疆西昆仑大红柳滩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带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重要的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之一.我们通过细致的野外调查,发现了西昆仑大红柳滩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带较好地保存了晚期韧性变形细粒锂辉石伟晶岩-细晶岩和岩脉截切早期粗粒锂辉石伟晶岩岩脉的现象.通过岩芯CT三维扫描技术,本文揭示了强变形带相对于粗粒锂辉石伟晶岩中锂辉石整体体积含量较大的现象,并且发现韧性变形的锂辉石伟晶岩主体由"书斜"结构的锂辉石、"云母鱼"结构的锂云母和重结晶的石英流动带组成.韧性变形的锂辉石伟晶岩中铌钽铁矿的U-Pb定年结果为~193±0.89Ma,具"云母鱼"结构的锂云母的原位Rb-Sr定年结果为~187Ma,指示区域上除了广泛存在的212-206Ma(铌钽铁矿U-Pb定年结果)的成矿事件,还存在193-187Ma左右的叠加改造成矿作用.结合区域上的大地构造背景,我们推测晚期岩浆穹窿造成的拆离断层是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伟晶岩和围岩发生二次韧性变形活化的可能成因,这对区域上的找矿勘查部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指导.

    西昆仑伟晶岩型锂矿叠加改造成矿矿石结构

    东昆仑昆仑河泥盆纪过铝质花岗岩成因和找矿意义

    王涛王秉璋陈静张金明...
    571-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仑河地区是东昆仑造山带过铝质花岗岩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昆仑河过铝质花岗岩分布区形成了 Li、Be、Sn等元素高背景区,部分地区具明显的异常,可为东昆仑造山带古生代碰撞造山过程的研究和相关稀有金属矿产成矿预测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对昆仑河地区花岗岩岩相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及Hf、Sr同位素研究发现:昆仑河地区新发现的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418~416Ma),其岩性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二云母花岗闪长岩和二云母花岗岩,暗色矿物均为黑云母(≤5vol%);为富钠弱过铝高钾钙碱性系列,Na2O/K2O平均值是1.13,A/CNK为1.03~1.10,富集LREE,(La/Yb)、为9.7~28.1,重稀土弱亏损,Y 为 8.69 ×10-6~23.4 × 10-6,Yb 为 0.67 ×10-6~2.43 × 10-6;Eu 具较明显的负异常(Eu/Eu*=0.48~0.86),Rb/Sr 比值(0.34~1.12)和 Rb/Ba 比值(0.18~0.32)较低;(87Sr/86Sr)i为 0.7045~0.7083,εNd(t)为-4.94~-1.64,tDM2为1.56~1.29Ga;锆石εHf(t)值分布在-3.3~2.7之间,tDM2为1.61~1.28Ga;岩浆源于古老元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源区有地幔物质或源于地幔的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结合以往研究成果,昆仑河地区存在晚志留世(425~422Ma)和早泥盆世(418~416Ma)两期过铝质花岗岩,两者与东昆仑加里东期碰撞造山带俯冲岩石圈板片断离、幔源岩浆底侵引发的地壳熔融相关.根据1/25万化探数据做概要分析,该花岗岩分布区显示了较好的Li、Be、Sn等矿的找矿前景.

    过铝花岗岩加里东期东昆仑昆仑河

    锂的圈层循环与资源富集过程:从高原盐湖到造山带伟晶岩

    陈晨闫庆贺章荣清李庆宽...
    591-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湖卤水型锂矿与富锂伟晶岩是目前最为主要的可利用锂资源,前者是经地表风化/高温水岩淋滤形成的水体通过蒸发作用浓缩而成的卤水,而后者被认为是陆表风化沉积物熔融产物经高演化形成的富锂硬岩.大陆地壳是此类表生物质循环最根本的物源,因而探究富锂地壳的形成及其表生风化剥蚀对于理解盐湖与伟晶岩锂成矿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元素循环视角切入,结合内生高温-外生低温过程中锂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梳理锂在俯冲带各圈层的循环过程,探讨富锂地壳的形成机制及其对高原盐湖与造山带伟晶岩锂资源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1)俯冲板片对弧岩浆锂的物质贡献有限;(2)厚地壳环境下的弧岩浆具有更高的锂含量;(3)造山带富锂弧岩石的循环应是盐湖与伟晶岩锂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

    锂循环盐湖LCT伟晶岩造山地壳加厚大陆风化

    花岗岩类锂矿床中锂辉石和锂云母共生性的实验模拟研究

    高杰李建康李英杰刘永超...
    605-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锂辉石和锂云母是最重要的硬岩型锂矿矿石矿物,探究二者的共生性及条件,对揭示锂元素在不同锂矿石矿物中的赋存机制以及花岗岩类锂矿床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热液金刚石压腔开展了锂辉石-锂云母-H2O体系的原位观测结晶实验,10组实验产物均为锂辉石和白云母,锂辉石结晶集中在500~780℃、350~1300MPa的温压条件下,白云母结晶集中在440~710℃、180~1100MPa的温压条件下.结合前人实验得到的锂云母结晶条件(500~650℃、100~450MPa),以及实验产物云母的激光拉曼线扫结果,可以得到以下认识:锂辉石与白云母结晶温压条件具有较高的重叠度,与二者可在伟晶岩中广泛共生的现象一致;锂辉石和锂云母的结晶主要受到压力影响,温度和体系F含量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透锂长石和锂云母形成于相似的温压条件,但体系F含量的高低分别促进锂云母和透锂长石的产出;在富Li体系中,随着压力的降低可以发生白云母到锂云母的转化,指示出自然界中白云母的锂云母边可能形成于熔体或热液结晶过程中,不一定是热液蚀变的结果.

    锂辉石锂云母热液金刚石压腔温压条件伟晶岩

    锂辉石在花岗质熔体中溶解度及其成矿意义

    徐雨生唐勇张辉吕正航...
    615-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次研究利用快速淬火高温高压实验装置,在100MPa和650~850℃条件下,开展了锂辉石在简单花岗质熔体中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的高温高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锂辉石在简单花岗质熔体中溶解度最为重要的因素,其次为铝饱和指数(ASI),而熔体的Na/K比值对锂辉石的溶解度几乎没有影响.结合已有的数据,建立了锂辉石溶解度与温度、铝饱和指数的关系:logLi2O(%)=-0.61 ×(1000/T)+0.53 × ASI+0.10,R2=0.60其中T为绝对温度.该关系式可以用来量化锂辉石的结晶温度或评价花岗伟晶岩的成矿潜力.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伟晶岩矿床中锂的成矿潜力受限于初始岩浆中锂的含量和伟晶岩的结晶温度.

    高温高压实验溶解度锂辉石伟晶岩

    滇中地区新发现高品位氧化物型钴矿点

    周家喜吕志成陈书富孙载波...
    623-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省)已报道岩浆型、热液型、风化型和沉积型等多种类型Co矿床/点,资源潜力很大,是我国重要的Co矿资源找矿远景区.最近,笔者在滇中地区发现了一种新类型Co矿点,钴氧化物呈粉红色-桃红色稠密浸染状、(细)脉状或团斑状等赋存于元古界硅化浅变质岩中,与石英、云母、磷灰石、碳酸盐矿物和硫化物等共生,受构造控制.这些钴氧化物主要为钴华,少量为水钴矿.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5件捡块样品的Co平均含量为0.23%,最高可达0.92%,同时富集Cu、As和Ni等元素;2件刻槽(1.5米/段)样品的Co含量为0.15%和0.22%.这一高品位氧化物型Co矿点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钴华高品位钴矿氧化物型钴矿滇中地区

    安徽安庆铜铁矿床钴的赋存状态、分布与富集规律研究

    钟镇海王世伟周涛发王彪...
    629-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东部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广泛发育矽卡岩型铜铁矿床且伴生Co资源,而成矿带内的矽卡岩型铜铁矿床中关键金属Co元素的赋存状态、分布以及富集规律研究尚未系统开展.本文以矽卡岩型铜铁矿床——安庆铜矿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样、显微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全岩化学分析及矿物原位LA-ICP MS微量成分测试手段,初步估算矿床中伴生Co的资源量约为8769t,达到中型规模,查明了伴生Co的平均含量 为166×10-6,综合利用潜力较大.查明了铜矿石中Co含量(平均含量为166×10-6)明显高于铁矿石(平均含量为126 ×10-6),尤其是含铜磁黄铁矿型矿石中Co元素富集程度最高,且计算得出磁黄铁矿、黄铁矿、磁铁矿和黄铜矿分别赋存矿石Co含量的45.1%、52.8%、0.5%和1.6%.此外,矿床内不同类型矿化蚀变岩中Co含量与磁黄铁矿和黄铁矿总量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Co主要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内,黄铁矿中Co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早石英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Pyl)中Co含量为258 ×10-6~25920 × 10-6,晚石英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Py2)中Co含量为0.3 × 10-6~594 ×10-6,磁黄铁矿中Co含量变化范围较小,主要集中于311 ×10-6~1181 ×10-6,Co主要富集于早石英硫化物阶段,晚石英硫化物阶段不富集.含铜磁黄铁矿型矿石中Co元素变化范围大(85 ×10-6~430 ×10-6)是由于矿石中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含量以及黄铁矿Co含量极不均匀造成的.综合前人研究,本次工作认为大气降水混入引起的成矿流体冷却和稀释可能是导致安庆铜矿中Co元素沉淀富集在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内的主要因素.

    关键金属Co赋存状态富集规律安庆铜矿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安徽庐枞盆地西湾铅锌矿床闪锌矿中镉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研究

    阎磊范裕黄俊左彤...
    642-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镉(Cd)是一种重要的关键金属元素,对国家安全和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闪锌矿是最具经济意义的富镉矿物,查明闪锌矿中镉的赋存状态,对研究镉的富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受限于研究手段,闪锌矿纳米尺度上镉的赋存状态研究仍相对薄弱.西湾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内新发现的大型铅锌矿床,矿床中产出富镉闪锌矿.本次研究使用LA-ICP-MS对闪锌矿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含量和Mapping分析,查明闪锌矿微米尺度镉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使用扫描透射电镜(STEM)查明纳米级闪锌矿的微观形貌和高分辨原子像,明确纳米尺度镉的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西湾矿床闪锌矿中镉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186 ×10-6~9859 × 10-6,镉在闪锌矿中分布不均匀,闪锌矿孔洞发育的区域相对富镉,而闪锌矿均质区域相对贫镉.通过高分辨原子像的晶面间距和原子线扫描结果,确定西湾矿床闪锌矿中Cd原子以原位替代Zn原子的形式赋存在闪锌矿晶格中,未发现纳米级镉的独立矿物.对比金顶和牛角塘等富镉铅锌矿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铅锌矿床中平均镉含量不高,推测成矿带可能缺乏充足的镉物质来源.

    闪锌矿纳米尺度赋存状态富集机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安徽庐枞矿集区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中硒、碲的赋存状态及富集规律研究

    张亮王世伟范裕周涛发...
    663-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硒和碲是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在现代工业和国防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硒和碲通常很难形成独立矿床,目前全球大部分硒和碲来自斑岩型铜金矿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矿带之一,前人虽然对成矿带内矽卡岩型矿床中伴生关键金属已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对成矿带内斑岩矿床中关键金属的赋存状态、分布和富集规律尚关注较少.本次工作以成矿带内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矿床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的岩矿石样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全岩化学分析、TIMA及矿物原位LA-ICP-MS微量成分测试等分析技术方法对矿床中硒和碲等关键金属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溪矿床中硒和碲元素发生显著富集,与主成矿元素铜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估算矿床中伴生硒资源量约为1196t、碲资源量约为96.6t,其中硒达到大型规模,具有潜在利用价值.与成矿带内其他典型矽卡岩矿床(包括斑岩-矽卡岩矿床)相比,沙溪斑岩型矿床中硒和碲的含量明显偏低,这可能是深部成矿岩浆演化过程的差异导致的.矿床中有91.64%的硒、87.48%的碲是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沙溪矿床硒、碲与主成矿元素铜和金的富集规律一致,流体混合过程中氧逸度的变化可能是硒和碲的主要的沉淀机制.

    硒和碲赋存状态富集规律斑岩型铜金矿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