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阴山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阴山学刊
阴山学刊

张伟

双月刊

1004-1869

yinshanxuekan@eyou.com

0472-3993407

014030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科学路3号

阴山学刊/Journal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包头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主要栏目有学者研究、宋诗研究、阴山文化研究、内蒙古作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研究、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体育学研究、中学理科教育、教育教学教材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递进共演

    宋聪李波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间是相济相成、融通交契的互化关系,于历时态交互共构中开显出"历史相遇—融通共筑—协力共进"的展演姿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选择,深受中国独特文明渊脉的浸润涵养,是由亘古绵长的历史与璀璨高阶的文化所框定的必然结果。新时代新语境下,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筑梦民族复兴伟业必须把握文化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坚持因时变革,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力。

    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观

    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和美乡村建设四维探析:制度、理念、实践、立场

    夏群友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延续了"生态宜居"乡村生态振兴总要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具体践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何以提出、何以可能、何以践行、何以必要,在于确立了制度保农的生态屏障、理念育农的生态意识、绿色兴农的生态实践、生态惠农的生态立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展现出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生态保障观、生态理念观、生态发展观、生态价值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具体展现和纵深推进,这些思想不仅进一步明晰了乡村振兴参与打造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路,而且指明了乡村振兴为农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勾画美丽生态注脚的价值旨归。

    和美乡村建设乡村生态振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式现代化

    学术期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栏目设置路径研究

    韩芳刘子豪
    16-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术界有必要对这一理论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解读。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理论发表的窗口,有义务、有责任创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栏目,以推动学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品位。学术期刊在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栏目时,应做到求同存异,与中华文明相融合;因地制宜,与地方文化相融合;百家争鸣,与栏目建设相融合;捕捉热点,与时事新闻相融合;广泛约稿,与编辑专业相融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期刊栏目设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当代呈现与传播

    王宇
    22-2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要是通过书籍、报纸、期刊、电视、广播和网站展开宏观辨识,通过纸媒、学术会议、数据库网站传播进行中观探析,通过新媒体传播、现场传播开展微观运作。其传播内容随着认识论、实践论、关系论、价值论等多维论域的研究而呈现出丰富广泛的特点。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与相互结合,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传播效果不断积累、深化和扩大。循着最初由内涵阐释到方法路径的摸索、从对历史渊源的体现挖掘到在当代民族工作中的实际运用、由对中国各民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探析到对新生代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分析的研究轨迹,相应地其传播规律划分为接触与显现阶段、选择阶段、融合阶段。因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呈现出碎片化、重点不突出的问题,且在传播影响力方面有待增强,时下与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在呈现的体系化与特色化、呈现的方向性与重点性、传播的中国化与国际化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化挖掘与完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域研究方法媒介传播效果体系化重点性

    早期海外中国文学史著中的"文学"观念演进研究

    赵东旭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海外中国文学史著中的"文学"观念,经历了不断演进的过程,论述重点从杂文学逐渐过渡到纯文学。海外汉学家巴赞、肖特、瓦西里耶夫和末松谦澄对文学的认识处于文献典籍的层面,以小说,戏曲和诗歌为代表的纯文学所占并重并不高。翟理斯和葛禄博都增加了对纯文学论述的篇幅,有关纯文学的论述也走向体系化,纯文学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盐谷温已经把纯文学作为论述的核心,文学观念也完成由杂文学向纯文学的转变。作为"他者"的早期海外汉学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著中小说和戏曲研究的先河,至今对国内学界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海外中国文学史著文学观念纯文学演进

    "永州八记"零札

    赵建军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以几个关键词贯穿其间,成为一组既独立成篇、又彼此关联的游记散文。作者所谓"游",不仅是游览,更是道家式的神游。作者所谓"得",不仅发现了山水,也完成了体验和创作。作者得到了遨游之"乐",也未能摆脱"惴栗"之情。对"造物者"的矛盾态度和"记"的主观故意,都与他的现实处境有关。

    柳宗元"永州八记"惴栗

    游牧文化视域下的女性网络文学书写研究

    贾舒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牧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在女性网络文学书写中颇受青睐,相关书写现已形成一定规模。通过对游牧文化在女性网络文学中的书写模式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游牧文化在女性网络文学中的表现样式以阐发为主,可分为四种模式:表达性复现、重构性演绎、阐释性解读和原创性幻想,并由此形成了多样性认同的情感表现、凝视中的网络展演、非具身性倾向的"异托邦"建构三种特征。这种书写具有对于菲勒斯中心话语体系的反抗性,它是草原精神与女性灵魂共同构筑的关于世界的愿景。

    游牧文化网络文学女性主义数字人文

    从"作者之死"到"文本之生"——罗兰·巴特"作者之死"观念的理论呼唤

    王啟泽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者之死"是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中极具破坏力和感召力的一个理论观点,"文本之生"是罗兰·巴特通过对参与文学活动的读者的呼唤所期冀的新的文学氛围和文论环境。对写作本身的讨论表现了罗兰·巴特对写作者和作者这两种身份的理论认识,进而也为其连接写作实践与接受实践的文本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作者之死"理论在今天的文论构建过程中具有理论层和实践层的意义,不同于作品的文本概念不仅能够将"作者之死"和"文本之生"统一在整体的文学活动中,也实证了作者和读者围绕文本展开的文学实践的延续性与同一性。

    罗兰·巴特"作者之死""文本之生"写作实践

    明代后妃嘉礼服饰述论

    胡佳琪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朝开国不久后便加紧了对于礼制与服饰的变革,在洪武时期便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服制度。经过永乐时期的进一步细化,后妃礼服的功能性以及"明等级、辨尊卑"的作用得到加强。通过出土文物及流传下来的画像与文献记载的对比,明代后妃嘉礼服饰在实际应用中与文献记载有所不同,政令法度的松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皆促成了嘉礼服饰的改变。

    明朝嘉礼后妃冠服

    英方视角下的盛清气象:乾隆朝马戛尔尼使华的"盛世"观感

    张恒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隆盛世"可谓清朝的全盛阶段,但这幅宏大的盛世画卷所隐藏的衰颓之象却随着马戛尔尼使华而为西方殖民者所窥探,从而对西方传统的中国印象造成巨大的冲击与转变。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祝寿为名访华,希冀通过外交谈判,促使清廷取消贸易限制和禁令,开放中国市场,以顺应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后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需求与扩张态势,却为乾隆帝所拒绝。马戛尔尼虽然未能通过外交手段达到预期效果,却以此为契机窥探到了清朝官场、军备的实际状况及其治下民众的生活状态,进而勘破清朝外强中干的实质,为数十年后英国悍然发动对华战争埋下了伏笔。这也充分暴露出清朝国防保密体系的致命缺陷,是近代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

    马戛尔尼清朝乾隆"盛世"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