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研究
艺术研究

高卉民

季刊

1673-0321

ysyj@vip.163.com

0451-86347554 88067434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

艺术研究/Journal Art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和我的父辈》叙事转变与逻辑深度

    高雅妮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和我的父辈》作为"我和我的"系列献礼电影之一,其诞生正是基于对中国综合国力提升背景下对既往国家革命和建设历史的回顾需求.这部电影以父辈形象为核心,通过深入挖掘和呈现他们在历史长河中作为普通家庭生活者和历史参与者的形象特征,并巧妙地通过跨越时空的叙事方式,阐释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紧密结合的历史性内涵.本文以电影叙事学理论为基础架构,从叙事元素、叙事内涵到叙事逻辑表达的追求三个维度对影片《我和我的父辈》叙事策略转变进行深入探究.

    主旋律电影叙事逻辑电影叙事学

    布里顿歌剧《仲夏夜之梦》:精灵世界

    闫镤文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里顿的歌剧《仲夏夜之梦》聚焦于三个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精灵世界、恋人世界和丑角世界.在精灵世界中,布里顿通过独特的声乐组合方式和管弦乐队精致的写作技巧,创造性地具象化了莎士比亚笔下对于超自然世界语言意象的描绘.布里顿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投射到了一个完全是音乐的、全新的维度,从莎剧的素材中创作出了一部全新的艺术作品.

    本杰明·布里顿《仲夏夜之梦》音乐戏剧语言莎士比亚语言意象

    美声声乐教学中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与提升

    刘杨
    11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声声乐教学不仅是声音技巧的传授,更涉及情感表达、文化理解及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缺乏对现代审美观的响应,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本文旨在剖析美声声乐教学中艺术表现力培养的瓶颈,探讨创新的教学机制,以期激发师生共创热情,促进艺术表现力的全面提升.

    美声声乐艺术表现力全人教育差异沉浸式跨学科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数字化艺术实验课程案例设计研究

    冯律航林靖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文科建设、交叉学科建设背景下,面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学科壁垒、教育与产业脱节等问题,亟需实验课程的转型升级.本研究针对传统实验课程存在的系列问题,根据校园虚拟展示空间的实际需要,选取"校园虚拟展厅"作为实际研究项目,融合建筑、设计、美术、历史、传播等多学科,依照"交叉互补、分层递进、学生中心、能力导向"的原则设计数字艺术实验课程案例.旨在通过课程设计实现数字化实验课程的升级,同时构建用于多元校园文化展示的数字虚拟空间.

    交叉学科教学设计分层递进

    论声乐套曲《元曲小唱》的情感意蕴与演唱处理

    姚连乔孙亚豪
    12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典文学与现代创作技法的交融所产生的音乐题裁,引领了声乐表演艺术领域的新风尚.但就当下的声乐创作而言音乐家都热衷于唐诗宋词,相比之下元曲显得"黯然失色",元曲作为古典文学领域独树一帜的文艺形式,理应博得关注并以创新的姿态来传承弘扬.在此通过研究高为杰先生声乐套曲《元曲小唱》,以情致的格调美、曲作的音律美、词章的意境美三个维度来探究作品情感意蕴,并在此基础上阐联至作品的演唱处理,使得在演唱作品时能有更准确的情感表达与舞台演绎,从而更好弘扬元曲传统文化.

    《元曲小唱》声乐套曲情感意蕴演唱处理

    中国古典舞创作多面层中切入"留白"提示分析

    孙小然
    12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传统的《周易》中有"立象以尽意"之说,透过表象窥探其内涵.当下一次次的舞蹈创作中都在不断介入、丰富、升级舞者与数字化设计的交互新实践,中国古典舞创作多层面中都或多或少的体现蕴含的"弦外之音"为思想表达.不同元素的话语碰撞中,"留白"手段留下的气韵一直浸润着细节的思考,某种意义上"留白"式的艺术创作更是"留而不白"的思想表达.文章以极简的象表达着无尽的意,切入中国古典舞创作多面层中实践新模式,旨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特有的魅力赋予作品新的意义.

    中国古典舞多元技术留白转译留而不白

    手挥五弦心游太玄——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实践运用

    万凡捷
    12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不仅是欧洲流行的音乐教学方法,更是中国现代钢琴教学中的特殊使者.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亚历山大技术就在音乐、戏剧和体育运动领域发展壮大,将其运用在钢琴教学中,对于专业钢琴演奏家缓解演奏伤痛具有积极意义.以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的发展阶段和实践运用为例,通过音乐教育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认为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可以运用"上肢运动链""身体感官地图""身体场界"等概念,使钢琴学生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训练学生调整在钢琴演奏过程的运动轨迹,更加精确地控制演奏姿势,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钢琴教育亚历山大技术

    润腔之艺术力度在中国民歌风格电子管风琴乐曲的形态解析

    曾亚文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管风琴是西方传统教堂管风琴与现代科技在结合过程中创新而成的键盘乐器品种,在电子管风琴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丰厚的民歌资源为电子管风琴乐曲的创作和演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电子管风琴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方面,润腔的分析和判断勾连编曲者、演奏者的音乐观的审美标准,以便在运用电子管风琴演奏时能够将润腔技法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表现作品的性质,既起到声音质感的艺术价值,也呈现出地域化的个性风格;同时深化电子管风琴演奏技术体系,到推动电子管风琴中国化与民族化进程的作用.

    中国民歌风格电子管风琴润腔演奏

    周文中《浮云》第一乐章创作技法及其艺术观念探析

    陈羽涵
    13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8-1986是周文中的创作间歇期,尽管作曲家在此期间停滞了音乐作品的产出,但其一直从事着作曲教学、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文化研究等音乐事业.因此,作曲家的艺术观念在18年中得到升华.其晚期作品《浮云》正是代表性的一例.在总谱前,周文中标注其在音高组织中引入了西方半音阶的技法,并融入了书法意象与中国传统结构思维.本文基于客观音乐文本对《浮云》的创作技法进行分析,认为作品通过核心动机细胞3-1及其衍生形态贯穿全曲,各段趋同的陈述模式与音响聚集现象内含的结构功能与作曲家艺术观念达成统一.

    周文中动机细胞陈述模式音响聚集艺术观念

    "焕新提质"赋能工艺美术专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鲁嘉颖李丽祥
    14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的到来,当代艺术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新发展时期的具体实践,深入探讨"以新提质"理念在推动工艺美术专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实际部署和运用,通过学科交叉、技术革新、产教融合、非遗传承创新等策略的实施,旨在提升工艺美术专业的教育质量、创新能力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效促进工艺美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工艺美术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参考.

    新质生产力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学科交叉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