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园林
园林

毛炎

月刊

1000-0283

garden899@163.com

021-54353667

200232

上海市龙吴路899号

园林/Journal Garden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宣传、普及、推广、交流园林绿化知识,为园林绿化专业工作者和广大花卉爱好者服务的科普期刊。十几年来,《园林》面向全国发行,目前已普及到全国各地,发行量稳定在每期3万余份,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发行量每年呈上升趋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走向永续的未来: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张青萍
    2-3页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江南园林遗产发展策略体系研究

    张青萍唐逸洲王元董芊里...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世界文化遗产持续赋能,园林遗产的可持续工作也正在逐步展开.基于此,首先对传统保护与活化理论进行的背景进行探究,对于现状理念的局限性展开剖析,并进一步梳理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支持.其次,以拙政园为主的苏州园林遗产与伦敦城市遗产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体遗产与城市整体遗产两个互为补充的不同视角展开,深入挖掘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角度遗产可持续发展手段与策略,并进一步在现有可持续理念框架下进行二级划分,总结成为"目标体系—具体策略—支撑体系"的江南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系,为园林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与活化提供不同切入视角与可行性建议举措.

    遗产保护江南私家园林可持续发展遗产实践

    江南园林遗产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职慧潘永圣王喆张青萍...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逐渐应用于方方面面,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及二者的深度融合,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数字文化形式,传统文化形式也开始借助数字技术转型升级.近年来江南园林遗产领域也在不断探索数字化相关技术和应用方式,园林遗产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在促进信息采集、档案管理、遗产传播等工作中初见成效.通过对江南园林数字化研究现状的梳理,以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讨论江南园林遗产数字化工作的优势,从遗产数字化内容和遗产数字化管理两个方面出发,探讨数字时代下江南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江南私家园林遗产保护遗产管理可持续发展数字化

    2024年《园林》学刊专题征稿

    22页

    高校助力下的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保护与传承路径探讨

    顾润佶惠雪傅力李岚...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珍贵遗产,其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涉及物质遗产,还必须重视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营建技艺的保护.首先,回顾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的现状,分析非遗营建技艺面临的发展困境.其次,分析高校在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保护中具有教育、科研、资源整合的优势.通过抢救性保护、动态性传承、活态性传播三方面助力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路径转变,提升学生技艺水平,为江南园林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非遗技艺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只有全面保护和传承非遗营建技艺,才能确保江南园林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魅力的永久传承.

    江南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园林营建技艺

    南宋西湖昭庆寺研究与复原想象

    杨一铭沈实现晋亚日杜陈沁...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杭州昭庆寺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中的珍贵遗存,作为南宋时期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借助于历史文献资料,梳理昭庆寺的兴衰变迁,结合建筑遗迹和实地勘察,建立起对昭庆寺在南宋时期的整体呈现.综合研究昭庆寺历史沿革、南宋时期建筑布局、植被景观以及园林活动等方面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复原昭庆寺的建筑风貌和园林景观,揭示寺庙开放式空间为园林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期推动南宋园林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今后类似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南宋昭庆寺复原研究园林景观文化遗产

    圩田传统影响下宋代西湖的风景营建

    都铭陈赟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圩田是古代杭州西湖地区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圩田的发展在给西湖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其后期从生产设施到观赏景观的转变提供了机遇.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研究圩田背景下浙西水利景观的发展演化,全面考察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历程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圩田传统对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影响,认为圩田系统的发展促进了杭州"田—城—湖"关系的确立,推动宋代西湖水利设施建设,后期经过官民对西湖景观的整合,推动圩田作为审美要素在西湖风景营建中进行表达,使得西湖从非游观性的城郊水体向具有观赏价值的公共风景转变.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圩田的治理贯穿了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整体过程;(2)基于水利功能的圩田特征及形态成为宋代西湖风景建设的景观基因;(3)围绕圩田与风景的博弈与选择,使得宋代成为杭州西湖从自然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的关键时期.

    圩田传统宋代西湖风景营建

    景观基因识别理论下焦溪水乡古镇景观特征研究

    胡紫玥曹伟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乡古镇是具有独特景观特征的传统聚落景观,承载和传承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在挖掘传统聚落景观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质研究中具备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评估途径,有利于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以焦溪古镇为例,引入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对其隐性和显性景观基因总结评估,并构建焦溪景观基因图谱,从环境和村域两个尺度挖掘景观基因结构特征,从山水格局、生态智慧和布局营建三个角度总结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环境尺度上,焦溪水乡古镇具备三山两水的环境格局,同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商贸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村域尺度上,焦溪景观基因点分布集中形成两条核心廊道,构成"桥—河—街—弄—圈门"的独特结构,但是部分景观部件存在损毁、不存的现状;景观基因类型丰富,涉及生态、生产、生活,组成"山—河—田—村"自然格局.未来水乡古镇研究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仍需要持续广泛的合作和深入研究,为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水乡古镇景观基因特征研究乡村景观识别方法遗产保护

    基于最优供需分配法的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分析——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

    刘志强非凡洪亘伟余慧...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有助于优化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状况,推进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建设.针对传统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对供需关系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引入最优供需分配法(OSD),以苏州市姑苏区为实证区域,探究社区公园与居民的最优服务配置,根据配置结果确定各居住区居民获取服务所需时间、社区公园服务覆盖率.(1)OSD通过对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最优分配,能客观呈现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的实际情况,对于服务盲区的识别更为精准,所得可达性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2)最优供需分配结果显示,姑苏区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水平整体较低,可达性空间分布较为均衡,高值集中在中南部,低值则在中部片状聚集.(3)空间可达性低值区域,可针对性通过增设社区公园、微绿地、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服务供给,并完善路网结构,优化可达性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社区公园布局规划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提供借鉴.

    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最优供需分配法苏州市姑苏区

    基于InVEST模型的淀山湖片区生境质量评估及景观优化研究

    周维世翟俊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农业规模化加剧,自然流域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基于开源软件InVEST模型对淀山湖片区2015年和2022年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农业扩张对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影响,导致淀山湖生境质量整体下降.针对不同的威胁因素与退化程度,总结出5种景观优化策略,并以柳河上游沿岸为例,进行景观设计改造.总体上说,采用的生态模型评估方法提供了淀山湖片区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信息,并以案例设计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有助于改进城市规划和发展,促进城市河湖沿线生境保护.

    土地利用变化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景观策略生态修复淀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