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园林
园林

毛炎

月刊

1000-0283

garden899@163.com

021-54353667

200232

上海市龙吴路899号

园林/Journal Garden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宣传、普及、推广、交流园林绿化知识,为园林绿化专业工作者和广大花卉爱好者服务的科普期刊。十几年来,《园林》面向全国发行,目前已普及到全国各地,发行量稳定在每期3万余份,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发行量每年呈上升趋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新机遇与应对

    张浪
    2-3页

    几种城市绿地植物物种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研究——以上海为例

    张冬梅罗玉兰张浪傅仁杰...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物种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促进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健康、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的精准调查评价是对城市绿地实施科学规划管控、保护性提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制定科学的调查方法是基础.以上海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为例,按照绿地规模、绿地形状、空间布局、植被类型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采取样方法、网格法、样点法等样地设定方法,选定上海世博文化公园28个微样地、272条主干道道路绿地样段、34处商服附属绿地,采用全面普查、重点调查、专项调查等方法,对绿地新优植物、骨干树种、基调树种、入侵物种、古树名木、立体绿化植物种类开展调查.形成了一套有代表性且可操作性强的植物物种调查方法,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科精准价、新建绿地新优植物开发利用,以及已建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性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附属绿地植物物种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声纹识别技术支持下自然保护地鸟类多样性节律特征及监测有效性研究——以黄龙自然保护区为例

    许晓青余楚萌徐荣林刘颂...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声纹识别技术正在成为辅助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手段,由于声纹数据采集的特征及计算性生物声学的发展,声学技术在物种鉴别、种群研究、环境成因研究方面正表现出优势.以黄龙自然保护区为例,以指示性物种鸟类的鸣声为对象,通过保护区中较高人为影响(黄龙景区)和较低人为影响(张家沟)这两个区域的被动式监测,采集了6 303 min声音数据.通过经典声学指数计算、人工智能物种识别与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出:(1)人工智能技术下鸟类多样性及鸣声时间分布特征;(2)声纹识别技术较之于传统调查方法更具有效性;(3)声学指数计算对环境的响应程度与有效性辨析.研究试验性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阐释,以黄龙自然保护区为例作为方法的探索,为此类保护地保护管理提供借鉴.

    声纹识别鸟类多样性自然保护地声景保护管理

    基于深度学习的鸟声识别技术研究——以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王一宇夏舫刘松彭涛...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估生态系统状态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鸟类的调查和监测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传统的鸟类监测手段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并且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鸟类声音数据分析识别系统,并在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进行应用示范,以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准确性.该系统首先使用传统声音信号处理方法对前端拾音器采集的音频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残差神经网络提取音频特征并进行分类,从而实现对目标声音所包含物种信息的自动识别.在系统运行期间,成功监测到有效鸟类声音片段共计200 044条,其识别准确率达到93%.系统共识别出野生鸟类9目16科52种,其中,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6种,分别是大天鹅、鸿雁、红角鸮、纵纹腹小鸮、蓝喉歌鸲、游隼;属于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22种,分别是苍鹭、夜鹭、普通鸬鹚、绿头鸭等.监测到音频片段中相对多度较高的前5个物种依次是苍鹭(26%)、鸿雁(16%)、夜鹭(13%)、白头鹎(11%)、普通鸬鹚(8%).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对鸟类声音的自动采集和分析,显著提高了鸟类监测的效率,为风景园林的合理规划、生态节点的保留以及景观可持续性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鸟类监测深度学习鸟类声音识别鸟类多样性北京

    基于InVEST模型的咸阳市生物多样性评价及生态廊道构建研究

    赵子馨邱玲高天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以及不合理的资源利用背景下,咸阳市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为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资源,巩固咸阳生态安全格局,使用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结合NPP法,将咸阳市生境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从而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将咸阳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级分为极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三个等级,从而评价咸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综合生境质量评估结果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级,利用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结果表明:2000-2020年咸阳地区耕地面积减少了327.33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263.88 km2;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呈现了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质量优等级的生境持续减少了60.56 km2,差等级的生境整体增加70.93 km2,生境质量出现退化.咸阳市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以一般重要为主,极重要区和重要区面积分别为896.54 km2和866.66 km2.生物多样性与生境质量密切相关.基于评价结果,通过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1 303.96 km,并提出咸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优化对策,以期为今后咸阳市动物迁徙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与保障.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境质量评估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廊道构建优化策略

    2024年《园林》学刊专题征稿

    33页

    上海典型城市生态廊道的土壤真菌多样性

    韩继刚骆玉珍张维维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是城市生态廊道的典型形式.选择上海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真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典型城市生态廊道土壤中共有9大类群真菌,其中Ascomycota(子囊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和Zygomycota(结合菌门)是上海典型城市生态廊道土壤中的优势真菌,其相对丰度分别达到59.5%、14.9%和14.2%.上海典型城市生态廊道土壤中的植物病原真菌共有91个属,144个种水平类群;土传病原真菌有48个属,35个种水平类群,Fusarium是属水平上丰度最高的病原真菌,Fusarium solani相近类群是种水平上丰度最高的病原真菌.公园和道路绿地土壤真菌群落以及病原真菌群落间存在显著性差异.Mortierella、Talaromyces、Guehomyces、Trichobotrys、Metarhizium、Mycoarachis、Cystofi lobasidium、Penicillium、Gibberella、Curvularia等菌群在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中存在显著差异.pH、EC、全钾、有效钾、交换性钠、全铅和全铜是影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

    城市廊道公园绿地道路绿地真菌多样性

    基于鸟类多样性保护的上海中心城区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张瀚月张冬梅张浪余浩然...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不仅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还威胁着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生态网络是保障生态过程、维护生态安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途径,科学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是保障并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的必要措施.基于上海中心城区鸟类空间分布点位、气象、土地利用、植被指数及夜光灯指数数据,通过物种分布模型识别出鸟类适生区,进而筛选生态源地和构建鸟类活动阻力面,并结合最小成本路径模型模拟生成鸟类多样性保护的上海中心城区生态廊道.研究表明:(1)建筑物面积占比和植被指数NDⅥ是影响鸟类分布最为重要的因素,建筑物面积占比越小,植被指数植NDVI越高,鸟类生境适宜性越高;(2)识别出的60个生态源地平均中心度为321.98,主要位于外环绿带及楔形绿地区域,合计面积4 975.47 hm2,占全部高适生区的55.26%,其中最大斑块面积431.73 hm2,外环绿带及城中楔形绿地区域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3)建筑物占比较多、人类活动频繁、植被覆盖相对较少的城市中央活动区鸟类迁移阻力较高,外环绿带对生态网络整体连通性至关重要.研究成果为高密度城市建成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科学支撑,对城市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鸟类多样性保护物种分布模型最小成本路径电路理论生态空间格局

    专题学术主持人——张冬梅

    张冬梅
    51页

    国内外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江炜邵大伟邵莉婷钱佳玲...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认知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关系,可有效推进人居环境研究的深化并指导规划设计实践.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与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系统分析国内外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研究的进展、热点及趋势.结果表明:(1)发文呈阶段性特征,国外研究偏向生态与健康视角,国内更为关注城市环境与建设.(2)国外研究热点领域为城市绿地的生活健康效应、城市绿地社会价值的生活空间分异特征与城市绿地的生活生态环境效益.国内则侧重生活空间内的绿地规划理念与实践、绿地绩效评价、绿地效益与居民权益.(3)国外研究演变特征呈现为尺度逐步缩小、绿地内涵不断扩充,方法由调查实证、简单数理模型向大数据及方法集成发展,对象经历绿地—居民—人绿交互的转变,核心由生态、社会文化类转向健康领域.国内研究核心由社会学、城市规划领域向多学科、多领域融合拓展,研究导向由解决绿地问题的供给侧视角向完善供需匹配关系的双向视角深化.基于相关研究现状提出加强机理荟萃、尺度联动、供给标准、数据共享,以期推动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关系研究的发展.

    城市绿地生活空间国内外进展CiteSpace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