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园林
园林

毛炎

月刊

1000-0283

garden899@163.com

021-54353667

200232

上海市龙吴路899号

园林/Journal Garden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宣传、普及、推广、交流园林绿化知识,为园林绿化专业工作者和广大花卉爱好者服务的科普期刊。十几年来,《园林》面向全国发行,目前已普及到全国各地,发行量稳定在每期3万余份,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发行量每年呈上升趋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张浪
    2-3页

    文化景观视角下湖州太湖溇港的遗产价值识别与管理

    韩锋程安祺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水利工程与生态农业实践的杰出案例,孕育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江南水乡文明,是典型的持续演进的乡村景观.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单一学科的价值解读方法和分类保护制度未能全面认识和可持续管理太湖溇港的多元价值.基于文化景观自然与文化关联互动视角,通过借鉴国际前沿的乡村景观价值认知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乡村景观遗产价值的识别框架与管理方法,识别太湖溇港的多元遗产价值和载体,并提出整体化、动态化和多方协同的可持续管理策略.

    文化景观乡村景观湖州太湖溇港遗产价值保护

    福建洞天福地景观研究现状

    田舒禾金荷仙杨梦欣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洞天福地是道教神仙的修道场所,在历史的更新演化中留下了丰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遗产.福建"福"源深厚,以山川形胜而论,该地域洞天福地是全国洞天福地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以当福地洞天之名.搜集、梳理福建洞天福地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通过地理考证、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三个方面分析福建洞天福地的研究现状,着重从闽越文化和神仙文化、儒释道文化、海洋文化、易学文化、古代艺术家审美视角5个方面研究福建洞天福地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阐述名山大川、原有生态环境、洞室及衍生建筑对福建洞天福地人文景观的影响.最后,总结探讨福建洞天福地的研究角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特点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对福建洞天福地的景观保护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风景园林洞天福地道教福建景观研究现状展望

    江南古典园林遗产展示与数字化应用可行性研究

    杨晨王志茹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文化创新展示与传播是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江南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有效运用数字技术对其创新展示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古典园林是一种时空融合艺术,追求山水画意与意境表达,数字化展示是对其价值的创新再解读,并注重感知与交互体验.基于苏州、扬州、上海具有代表性的18处江南古典园林的调研与评价,归纳了江南古典园林的核心价值及其载体,发现当前展示内容集中在社会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传统文化、思想情感方面,而山水园林风格与意境、造园艺术体系与造园手法、江南民居营建的土地利用观与环境观三类价值展示不足或不全面,且内容形式与展示维度受限明显;展示途径以人工解说、展示牌与传统数字媒体为主,新型数字技术应用较少;展示过程缺少与游赏方式的深度融合,新颖性、多样性、互动性等方面有待提升.基于上述研究与分析,从展示内容明晰、展示途径创新与展示体验提升三方面提出江南古典园林数字化展示建议.研究结果对促进中国古典园林遗产数字化转型及创新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江南古典园林遗产数字化展示遗产价值数字创新技术可行性

    苏州艺圃游人观景视点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陈曦肖湘东任严钊谭立...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园林文化遗产是凝聚地方建造技艺与文化蕴涵的物质载体.以苏州古典园林艺圃为例,剖析古典园林景观形态特征作用于游人时空分布的内在机理.借助Python爬虫爬取网络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根据UGC影像数据所反映的景观类型与观景视点进行信息提取与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空间类型、景观偏好和季相表征为景观分析指标,将艺圃内各类景观形态特征与游人感知偏好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量化分析.初步结果表明,功能属性与空间类型、景观偏好类别、视线连通性、视域范围是影响游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植物季相特征构成了影响游人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旨在科学量化游人观景视点的时空分布特征,深入解读游人的景观偏好及影响其观景行为时空分布的机制.

    艺圃古典园林用户生成内容游人时空分布景观偏好

    社会网络视阈下鼓岭近代避暑地文化景观形成机制研究

    林轶南周天懿李婧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侨避暑地是中国近代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其整体布局和房屋选址不仅体现了外侨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审美,同时也是住民社会网络的投影,但以往研究对社会关系的关注较少.以福州鼓岭避暑地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献中提取房屋分布和住民的社会关系,借助空间可达性分析(Accessibility Analysis)、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和二次指派程度(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相关分析工具,探讨房屋分布和住民社会关系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鼓岭避暑地的空间"中密外疏",公共建筑集中的区域可达性较高;(2)鼓岭避暑别墅选址有明显的"人以群分"特征,宗派和行业的影响尤为突出;(3)鼓岭的住民社群有显著的小世界特征,且存在具有吸引力的关键人物;(4)地理位置相近的房屋,其主人之间通常存在更紧密的社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鼓岭的空间关系与社会关系在结构上存在耦合,鼓岭避暑地是外侨社会关系建构下形成的特殊文化景观.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鼓岭的保护与利用,并为揭示空间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认识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化景观社会网络分析近代避暑地形成机制鼓岭

    辗转庙、园之间:明以后上海地区花神庙发展变迁探析

    闫爱宾李浩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神信仰由来已久,明以后则在经济生产与社会环境影响下迅速发展,其精神属性和空间功能不断转变,并作为精神载体影响着花神庙在时代发展下的变迁.结合地方志、园记、历史图像等研究资料,对花神庙历史演变进程及明以后上海地区花神庙空间变迁展开梳理,揭示出花神庙从最初仅仅作为祭祀空间使用,到后来受到棉花种植影响而蓬勃发展,继而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景观建筑,以及嗣后变成行业公所的集会场所,其空间上的转型均在不同时期响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上海地区花神庙作为城隍庙与庙园之间的重要连接体,不仅通过祭祀花神护佑着园林中的景观花木繁盛生长,还凭借着自身宗教性与景观性兼有的特色,连接融合着城隍庙与庙园,并助推城隍庙向城市日益开放与融入的进程.

    花神信仰花神庙城隍庙邑庙园林上海

    2025年《园林》学刊专题征稿

    56页

    山地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感知研究

    李波刘柳杉王金金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水空间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该功能于山地城市滨水空间而言,常呈现出突出的供需错位问题.基于公众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感知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和利用方式,对于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作用.以重庆花溪河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获取公众生态系统服务感知数据,运用IPA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公众对于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认识和绩效表现,从而确定各个建设阶段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优先次序,进一步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感知与景观要素偏好特征,最后为滨水空间景观优化提供建议.结果表明:公众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期望较高,但满意度却普遍低于该期望值;公众对不同建设阶段滨水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改善需求存在差异,未改造河段与规划待建河段首要诉求是水质净化,已改造河段亟需进行文化地方感营造,而所有河段均需要提升娱乐旅游服务功能;公众更容易从自然要素中,尤其是植物群落结构和河流水质水量,感知到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但人工要素介入有助于增强文化服务感知.研究结果为公众参与滨水空间景观规划管理提供参考,使其进一步满足公众期望.

    生态系统服务感知滨水空间景观要素山地城市

    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视觉质量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夹江滨江绿道为例

    熊星温晓雨杨善睿刘澜...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滨水绿道是城市绿地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兼具生态、游憩、经济、连接等多类功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和提升其视觉质量对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具有积极意义.以南京夹江两岸滨江绿道为例,运用OpenStreetMap获取路网数据生成街景采样点,借助Python和百度街景API爬取街景图像.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对图像进行语义分割,结合美景度评价,分析景观要素与视觉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南京滨水绿道景观视觉质量仍有提升空间,夹江以南滨江绿道景观视觉质量优于夹江以北;道路宽广度、色彩丰富指数、绿视率、建筑可视度均显著影响滨水绿道景观视觉质量,其中建筑可视度负向影响视觉质量,其余三项均为正向影响;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视觉质量是公众视觉感知和环境空间双向作用的结果,建议关注显著影响指标,依据其影响力度设置优先级以有效提升滨水绿道景观质量.研究结果揭示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因素,为滨水绿道景观的优化提供参考.

    深度学习街景图像滨水绿道视觉质量景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