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课内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课内外
语文课内外

010-52165441/5456;010-52165556;010-52165449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501

语文课内外/Journal YUWEN KENEIWA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苏晓婷
    1页

    诗词中的比喻和象征——从李煜《虞美人》谈起

    李其瑞
    2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喻和象征是常见并且非常重要的两种手法,辨识清楚这两种手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也有助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笔者将从人教版中学阶段语文课本中的文本执教案例切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两种手法的区别与联系,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比喻象征区别联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叙事视角初探

    林丹娜
    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作者在行文中变换多种叙事视角,使故事情节张弛有致、曲折起伏.通过分析文中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的运用,读者大致可以把握作品在人物塑造、叙事节奏和主题意蕴等方面的审美效果,加深对文本思想艺术的认识.

    叙事视角人物塑造叙事节奏主题意蕴

    弱水三千,让学生多取一瓢饮——谈培养学生积累和梳理的学习习惯

    罗红娟
    4页

    浅谈《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自我意识

    于彬
    5页

    从句读角度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一处译注

    赵芬
    6页
    查看更多>>摘要: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行拂乱其所为"的译文一反翻译"信"的原则,采取意译,对此颇受争议.本文试从句意逻辑、语法结构以及修辞排列来阐明"行拂乱其所为"中"行"的句读划在"行"之前,使前后句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从而使句子实现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直译.

    孟子空乏其身句读译注

    穿越北伐硝烟,品味语文课本中的革命史

    王洪涛
    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沁园春·长沙》《雨巷》《记念刘和珍君》《荷塘月色》都写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北伐战争前后.本文将四篇课文放在北伐战争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品味波澜壮阔的革命史.

    北伐战争沁园春·长沙雨巷记念刘和珍君荷塘月色

    《苏武传》结构要素分析

    林佩雯
    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武传》运用了联结性结构要素和对比性结构要素使文本的审美重心维持在一个动而不散的平衡状态,文本内部各个叙事单元之间充满着正正反反的张力推动故事情节向白热化发展,从中我们可以一窥苏武在封闭而具有同一性的外部环境中仍能保持数十年如一日的抗争性.

    苏武传文本结构

    "为何不宁静"与"如何消解不宁静"——《荷塘月色》主题再探

    沃婧娴
    9页
    查看更多>>摘要:《荷塘月色》自问世之日起,在学术界与教育界都受到了极高的重视.然而与学术界的研究盛况形成鲜明对比,《荷塘月色》的教学却呈现滞后状况,虽然新课标、苏教版、粤教版等语文教材中编选者吸收最新研究成果,表现出多元化解读倾向,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存在着政治化解读、回避或弱化主题解读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荷塘月色》的主题进行再次梳理与解读,重新确定其作为中学课文的教学价值.

    《荷塘月色》主题教学

    小鬼当家——我是小小采购员

    周灼荣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