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王剑

季刊

1009-3850

cdgeo@163.com

028-83234636

610082

四川成都一环路北三段2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Journal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国士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学学术期刊。办刊20余年来,己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兼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石油地质等基他基础地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望谟地区新发现早三叠世化石库

    周长勇张启跃文芠黄金元...
    1-8,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望谟生物群是我国西南部贵州省望谟地区新发现的一个早三叠世化石库,化石主要产自下三叠统罗楼组一段的薄层状泥岩、微晶灰岩之中.该化石库以菊石和节肢动物为特色,伴有双壳、箭石、腕足、牙形类、鱼类、微康奇虫,以及一些分类不明的化石类型,其时代为早三叠世印度期迪纳尔晚期(Late Dienerian)至奥伦尼克期史密斯早期(Early Smithian).该生物群化石保存精美、数量丰富,生物种类多样,显示经历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事件后,望谟地区在早三叠世已经具有一个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更全面了解早三叠世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复苏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

    望谟生物群生物复苏罗楼组早三叠世贵州

    北祁连冷龙岭地区上奥陶统扣门子组的时代归属——来自牙形石的证据

    陈奋宁孟勇白旭东李向民...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北祁连冷龙岭地区上奥陶统扣门子组牙形石,共识别鉴定出牙形石 5属,9种,其中 3个未定种,根据牙形石的分布规律,建立了 1个牙形石组合:Aphelognathus grandis-Panderodus gracilis组合.笔者通过对研究区牙形石组合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同层位的牙形石带对比,并结合扣门子组其它古生物化石资料,将北祁连冷龙岭地区扣门子组的时代重新厘定为晚奥陶世桑比期—赫南特期中期,相当于中国地层年表的艾家山期晚期—钱塘江期中期.

    北祁连晚奥陶世扣门子组牙形石组合

    成都平原河流阶地的发育及其对古气候和新构造运动的指示

    雷传扬王波刘兆鑫范敏...
    2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第四纪以来成都平原古气候变化规律和新构造运动特征,对成都平原岷江水系河流阶地序列,年代格架,不同地质时期的孢粉组合特征和T4剖面上网纹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收集大量存量资料,辅以少量野外查证工作,结合地质、地貌和年代学资料,厘定了成都平原岷江水系 5级河流阶地,T5至T1拔河分别为 98~127 m、59~79 m、36~52 m、4~10 m、2~5 m,形成时代分别为925±92 ka、722±77 ka、462±46 ka、30.13±2.86 ka、9.0 ka,其中T5、T4、T3、T2为基座阶地,发育受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共同驱动,可作为第四纪以来成都平原东缘龙泉山背斜南段隆升的地貌标志,T1为堆积阶地,发育主要受气候变化驱动;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第四纪以来成都平原以森林草原植被为主,气候整体具由偏暖偏湿向温干变化的趋势;阶地资料揭示第四纪以来龙泉山背斜南段经历了四次间歇性隆升,隆升高度达 127 m,早更新世中期龙泉山背斜南段隆升速率为 0.089~0.335 mm/a,早更新世晚期隆升速率急剧下降至 0.027~0.165 mm/a,然后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到晚更新世—全新世隆升速率上升到 0.133~0.322 mm/a;龙泉山背斜南北段存在差异隆升,北段的隆升速率和隆升幅度明显大于南段,在现代地貌上表现为龙泉山北段以低山为主,南段向低山丘陵过渡.

    成都平原岷江水系河流阶地古气候新构造运动

    PBDB数据库在古地理重建中的重要应用进展

    王晓楠任强侯明才董俊玲...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科学研究的数字化变革,作为地球科学领域开展数字化科研重要里程碑的古生物数据库Paleobiology Database(PBDB),为古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通过调研PBDB数据库平台内容及其在古地理重建中的应用实例,总结PBDB数据库目前在古地理重建中存在的问题,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古生物数据库包含大量的可溯源数据,是古生物领域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和成果交流平台,其中PBDB数据库具有可视化特点,能提供多种数据检索和下载方式,是古地理重建工作的首选古生物数据库;(2)PBDB数据库的分类学和采集记录数据,在约束古地理位置、修订古气候带划分方案、定量古高程古水深、校正古海岸线等古地理重建领域具有明显优势;(3)古生物数据库偏向于古生物研究领域,且古生物记录的历史可能存在偏差和不完整性,其在古地理重建中起辅助约束作用,而非绝对途径;(4)如何实现古生物数据库中数据的自动分类、筛选,如何精确约束古板块位置的相对经度,如何提升古气候、古高程、古水深等研究的精确性,是应用PBDB数据库进行古地理重建的重要发展方向.

    PBDB数据库古生物化石古地理重建现存问题应用展望

    塔里木盆地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孙学虎王琳霖吕奇奇刘玲利...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依里克组是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油气勘探中的重要层位,沉积相的精细刻画依然是目前制约该层位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本次研究在大量岩心观察、230块岩石薄片鉴定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内10种典型的岩相组合类型,并识别 4种典型地震相带特征,进而分析了沙依里克组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相及盆地相 6种沉积相,进一步可划分为 7种亚相及15种微相;(2)结合地层厚度展布、地震资料,编制了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岩相古地理图,建立了碳酸盐岩台地到斜坡-盆地的沉积相模式.对沙依里克组岩相古地理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明确蒸发岩类盖层与盐间白云岩储层之间的良好配置关系,为盐间勘探领域新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岩相古地理岩相组合沙依里克组中寒武统塔里木盆地

    川北米仓山隆起构造-热演化特征

    张建勇常健李文正付小东...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实测锆石(U-Th)/He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联合热史模拟明确了米仓山隆起自新元古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米仓山隆起前寒武系样品锆石(U-Th)/He年龄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 190~138 Ma和 106.1~120.6 Ma,均小于地层年龄或成岩结晶年龄,有效地记录了早期热信息.热史模拟结果表明米仓山隆起自新元古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中新世至今两期快速冷却事件,分别与扬子-华北板块碰撞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东扩作用有关,而白垩纪—早中新世的缓慢冷却过程则与当时的古夷平面发育有关.本文不仅丰富完善了川北地区构造-热演化成果,而且对于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川盆地米仓山隆起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构造-热演化

    环印度洋地区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

    李刚贺昱搏白国平邱海华...
    7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印度洋周缘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是当前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基于IHS商业数据库和前人研究成果等资料,厘定了环印度洋地区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了构造演化对盆地充填结构和成藏要素的影响,并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评估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优选了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环印度洋地区被动陆缘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阶段,依次为裂前期、同裂谷期和被动陆缘期.根据盆地演化的主导阶段,研究区内被动陆缘盆地可分为拉张边缘裂前发育型、拉张边缘断坳叠置型、拉张边缘坳陷发育型和转换边缘断坳叠置型.盆地内烃源岩主要发育于裂前期—被动陆缘早期,不同地区的主力烃源岩层系不同;储集岩主要发育于裂前期—被动陆缘晚期;区域盖层则主要发育于被动陆缘期.资源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重点被动陆缘盆地待发现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可采资源量(均值)分别为4.49×108 t,15.86×1012 m3 和 5.23×108 t,折合成油当量 137.69×108 t.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北卡那封盆地裂前中—上三叠统区带、东非地区鲁伍马盆地北部和坦桑尼亚盆地南部中白垩统—新近系三角洲-深水扇区带是最有潜力的勘探区带.

    环印度洋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演化成藏要素资源评价

    川西德昌馒头山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床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郭金承聂飞吴松洋刘洪...
    8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冕宁—德昌稀土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硬岩型稀土资源基地,已发现的稀土资源均与喜马拉雅期形成的碳酸岩-碱性杂岩体有关,作者在该地区开展地质调查时在德昌馒头山新发现了与二叠纪晚期钾长花岗岩相关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因此,本文通过对德昌馒头山地区开展矿产地质调查,经 3个浅钻验证,该地区风化壳厚度最深可达 17 m,并根据风化程度将风化壳由地表至基岩,依次划分为腐殖土层、黏土层、全风化层和半风化层,风化壳全相稀土氧化物品位(TREO)变化范围为0.07%~0.19%,平均为 0.12%,高于工业品位的 0.05%;离子相稀土氧化物(SREO)品位变化范围为 0.02%~0.056%,平均为 0.03%,高于边界品位的 0.02%;重稀土配分范围为 50%~72%,平均为 62%.稀土品位变化在风化壳剖面呈现出"上低—下高"和"上高—下低"两种类型,全风化层和黏土层是主要赋矿层位.这是首次在冕宁—德昌稀土成矿带发现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

    钾长花岗岩风化作用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川西

    特提斯造山带

    傅恒韩建辉孙煜新王荣刚...
    10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提斯造山带,是欧亚大陆主要克拉通之间,洋壳俯冲消亡过程中包含的洋板块及微陆块,发生过强烈的构造搬运和构造混杂的构造(区)带.目前对特提斯(主要是原特提斯)的争议较大,本文综合利用前人构造地质、岩石学特征、构造年代学、生物古地理和板块运动学等最新成果,将特提斯造山带划分为元古代—古生代原特提斯造山带、晚古生代—三叠纪古特提斯造山带、三叠纪至新生代新特提斯造山带.原特提斯造山带,由中亚造山带(钦察弧)、乌拉尔造山带和秦-祁-昆造山带组成,中亚新元古代—古生代造山带是原特提斯主洋盆(古亚洲洋)弧盆系,乌拉尔新元古代—古生代造山带是原特提斯西部边缘弧盆系,秦-祁-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带是原特提斯东部(现南部)边缘弧盆系.古特提斯造山带,北界为断续分布的斯塔夫罗波尔-曼格什拉克-阿姆达利亚晚古生代缝合带—康西瓦(南昆仑)-阿尼玛卿-勉略(南秦岭)晚古生代缝合带,南界为高加索-赫拉特—澜沧江三叠纪缝合带,是丝绸之路晚古生代—三叠纪岩浆弧弧-弧碰撞(区)带.新特提斯造山带,位于古特提斯造山带南侧,南界为扎格罗斯缝合带(K2—E)—雅鲁藏布江缝合带(J3—E2),是中生代—新生代不同时间拼贴到劳(欧)亚大陆南缘的弧盆系.

    特提斯造山带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

    西藏冈底斯南缘阿扎乡古新世花岗闪长岩地质特征及成矿潜力评价

    王金贵冯钊李鹏葛玢...
    13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冈底斯岩浆弧带是我国重要的铜矿资源产地.研究区位于南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段克鲁铜金矿床西侧,古新世岩浆活动较为强烈,但如此强烈的岩浆活动与铜矿的关系究竟如何?其是否具有好的成矿潜力?解决这些问题对指导该地区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同位素分析了花岗闪长岩的岩浆起源、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并结合氧逸度分析成矿潜力.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岩体形成于古新世(64.55±0.93 Ma),岩石属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REE(包括Y元素)平均为 94.01×10-6,富集K、U、Rb、Ba和轻稀土(LREEs),亏损Nb、Ta、Ti、Zr和重稀土(HREEs),无明显Eu负异常.Rb/Sr比值平均为 0.20,Nb/Ta比值平均为11.89,锆石εHf(t)值为+10.7~+13.3,t DM2 变化于285.5~453.4 Ma,IA=490,IT=484,岩体中锆石结晶温度大约在700℃,显示岩浆来源于俯冲环境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具典型的I型花岗岩特征,推断其形成于挤压俯冲碰撞前的弧构造环境.结合高氧逸度、地幔物质以及流体的贡献,可推知该地区具有良好的深部铜金资源成矿潜力.

    冈底斯南缘古新世花岗闪长岩成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