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药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药学进展
药学进展

廖清江

月刊

1001-5094

yxjz@cpu.edu.cn,yxjz@163.com

025-83271475,83271227

210009

南京童家巷24号中国药科大学内

药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Pharmaceutical Science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科技信息刊物,由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目前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2004年本刊将改为月刊出版,在保持原有特色栏目的基础上,对其他栏目进行一些调整。“综述与专论”栏目仍以登载反映当今世界药学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药学研究理论和技术、对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综述类文章为特色。“实验与研究”和“交流沙龙”栏目则刊登各类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及与药物研发、应用、生产、管理、资料查询等有关的经验总结和报告““信息广角”介绍国内外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动态。“专家笔谈”准备邀请医药领域的专家从各个角度评述医药热点问题“药事论坛”是为对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医药界人士提供的进行讨论和商榷的平台。2004年,刊物将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药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更加关注新药、新技术的应用实践,力争使刊物内容更贴近读者、满足读者需求。欢迎来稿,欢迎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针技术的研究前沿与应用挑战

    潘昕吴传斌
    241-243页

    微针在经皮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赵翰卿陈明龙卢安琪李莹莹...
    24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经皮给药系统中新兴和高效递送形式的微针,可以定向突破角质层对药物吸收的限制.微针具有微创、无痛、高适应性和控释药物的优点,在生物医学经皮给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主要总结近年来微针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系统讨论了各种微针类型在应用时的优缺点,重点介绍微针制备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微针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相关参考.

    微针经皮给药制备技术微针类型

    微针经皮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究进展

    武文涛周纯娴吴传斌潘昕...
    254-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大分子药物已被公认为是21世纪药物研发中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但其递药方式单一,难以满足临床的治疗需求.微针作为新型经皮给药系统,能直接穿透角质层,将药物递送到皮肤组织进行吸收,具有无痛给药、高效递药和安全性高等优势.近年来,微针经皮递送蛋白质、多肽、核酸和疫苗等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究日益增多,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综述总结了微针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在传染病、糖尿病和肿瘤等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剖析了其在实际应用和临床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瓶颈,最后对微针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能为微针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微针生物大分子药物治疗应用技术瓶颈临床转化

    《药学进展》杂志2024年征订启事

    268页

    基于微针的治疗性细胞递释系统

    罗心怡张子儒张颖顾臻...
    269-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针作为新型经皮给药技术,具有操作便捷、递送高效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小分子、核酸、多肽、蛋白质等药物的递送.近期研究表明,微针也可以用于递送治疗性细胞等新型生物药物,如干细胞、免疫细胞等,以改善细胞疗法的系统毒性和副作用、增效局部治疗、提升患者依从性等.综述微针递送干细胞、免疫细胞等治疗性细胞的最新进展,讨论了基于微针的细胞递释系统的潜在挑战和未来前景.

    微针经皮递送细胞疗法干细胞免疫细胞

    缓释微针的设计及生物医学应用

    王雪阳陈嘉仪江雪黎威...
    280-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针是由微米级的针头阵列组成的新型经皮给药方式,其能够以微创的方式穿透角质层屏障,将药物高效地递送至真皮层.目前微针大多数采用速释聚合物材料作为基质,当微针刺入皮肤后,微针基质材料迅速溶解释放药物,难以起到缓释作用,不适于长效给药或治疗慢性疾病.缓释微针可以将药物保留在生物降解型基质中缓慢释放,从而达到长效治疗疾病的目的,并且能够降低给药频率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综述首先归纳了主要的缓释微针设计类型,并总结了缓释微针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如长效避孕、长效脱发治疗、长效抗菌、长效缓解术后疼痛及抗肿瘤等,最后对缓释微针的未来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缓释制剂微针经皮给药长效治疗

    基于微针的生物监测及诊断研究进展

    陈莹付燕平何心妮赵婉晨...
    289-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针(microneedles,MNs)因其方便、微创、无痛等优点在经皮给药领域崭露头角.近年来,随着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的兴起,微针集成采样和即时生物标记物检测越来越受到科研和医疗相关领域的关注.综述从基于微针的诊断策略分类、微针可提取的检测物种类和基于微针的生物监测及诊断应用3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基于微针在生物监测及诊断的未来发展和应用进行展望.

    微针生物监测生物诊断电子传感器

    植物提取物治疗光老化的研究进展

    吴怡欣徐寒梅王云帆胡加亮...
    301-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肤作为覆盖整个身体表面积最大的器官,其老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紫外线照射导致的光老化不仅影响皮肤外观,还会破坏肌底结构,导致皮肤疾病.如今,多源的植物提取物种类和成熟的提取技术,使得植物提取物成为潜在的治疗皮肤光老化的热门原料.综述皮肤光老化的机制并简要介绍了几类治疗光老化的热门植物提取物及其作用机制.

    光老化紫外线照射植物提取物

    一氧化氮供体在抗肿瘤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姜宇李妍妍
    309-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首个被发现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的内源性气体分子,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对NO作为气体信号分子的相关机制研究证实了 NO在促血管舒张、抗感染、刺激软组织再生、防止血小板粘附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生理作用.在肿瘤细胞中,NO具有抗癌还是促癌作用由NO的浓度高低决定,其抗肿瘤活性具有较高的浓度依赖性.高浓度的NO能够与细胞内的超氧阴离子等反应,生成过氧亚硝酸根离子等活性氮物质,通过损伤癌细胞的DNA、抑制各种酶功能、破坏线粒体功能等途径诱导细胞凋亡.然而NO半衰期短且极易扩散,因此多使用NO供体提供NO气体分子以进行抗肿瘤治疗.NO供体可在金属离子、激光等外源性条件刺激下按需释放NO,将NO供体与其他纳米体系相结合形成NO 递送系统,在特定部位释放NO,是发挥NO抗肿瘤疗效的有效策略.综述不同类型NO供体的作用机制,利用NO供体构建的NO递送系统用于抗肿瘤治疗的效果,并介绍NO介导的气体疗法联合化学动力学治疗、光动力治疗、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供体抗肿瘤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