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理论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理论与实践
医学理论与实践

宗玉华

半月刊

1001-7585

yxzz601@188.com

0311-87306708

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路1号46号信箱

医学理论与实践/Journal The Journal of Med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查看更多>>本刊是囊括医、药、护、管、卫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期刊,内容丰富,包括专家论坛、综述与讲座,临床研究、临床实践、护理、卫生管理、临床药学等, 适合各类医院医护人员、医科院校广大师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192例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患者HPV感染状况和基因分布

    张雪莲袁杭汪芬芳唐娟...
    12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HPV分型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病变(CIN Ⅰ、CINⅡ/Ⅲ)和宫颈癌(包括宫颈鳞癌和宫颈腺癌)的意义,分析患者HPV感染状况,基因型分布特点及年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 192例经组织病理证实为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患者的HPV结果,其中CIN Ⅰ 522例、CINⅡ/Ⅲ 586例、鳞癌59例、腺癌25例.用PCR-反向点杂交法(PCR-RDB)检测HPV亚型共计23种,包括17种高危型和6种低危型.结果:(1)1 192例患者中HPV阳性1 058例,感染率为88.8%.HPV阴性包括CIN Ⅰ 76例,CINⅡ/Ⅲ 48例,鳞癌3例,腺癌7例.鳞癌组HPV感染率94.9%高于腺癌组的72.0%.(2)HPV检测结果显示CIN Ⅰ组感染率最高的亚型为16、52、58、18及51型;CINⅡ/Ⅲ组为16、52、58、33及18型;鳞癌组为16、18、31、53和58型;腺癌组为18、16型.整体上感染率最高的亚型为HPV16(37.43%),其次为 HPV52(14.93%)、HPV58(12.0%)、HPV33(7.66%)、HPV18(7.37%).宫颈癌组 HPV 16 型、18型感染率较宫颈上皮内病变组升高.(3)宫颈病变在各年龄组分布不同,年龄越小则CIN Ⅰ占比越高,年龄越大CINⅡ/Ⅲ的占比越高.宫颈癌高峰年龄为41~50岁.(4)高危HPV亚型16、52、58型在各年龄组分布不同,在≤30岁组、41~50岁组及51~60岁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31~40岁组及≥61岁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40岁组16型感染率明显高于52、58型;60岁以上患者52、58型感染率高于16型.结论:鳞癌的HPV感染率高于腺癌,HPV筛查对宫颈鳞癌的检测优于腺癌;江苏地区女性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HR-HPV亚型前五位为16、52、58、33、18型;宫颈癌发病高峰年龄为41~50岁;31~40岁患者16型感染率明显高于52、58型,60岁以上患者52、58型感染率高于16型.

    宫颈病变人乳头状瘤病毒宫颈癌感染年龄相关性

    外周血EOS百分比、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血清IgE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诊断中预测价值研究

    张小金邹上初王琴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比、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诊断中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3月-2024年3月收诊的CRSwNP患者80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受试者5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的EOS百分比、鼻窦CT Lund-Mackay 评分、血清IgE水平进行检测对比.观察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患者组织中EOS浸润情况作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ECRSwNP组与nECRSwNP组,对两组患者的EOS百分比、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血清IgE水平进行统计对比.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ECRSwNP诊断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外周血EOS百分比、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血清IgE在CRSwNP中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EOS百分比、鼻窦CT Lund-Mackay 评分、血清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ECRSwNP组患者的EOS百分比、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血清IgE水平均高于nECRSwNP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EOS百分比、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血清IgE水平均为ECRSwNP预测诊断的影响因素.EOS百分比、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血清IgE联合诊断ECRSwN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931,灵敏度93.76%,特异度90.37%,高于单项检测.结论:外周血EOS百分比、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血清IgE在CRSwNP患者中异常升高,且外周血EOS百分比、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血清IgE 三者联合检测对CRSwNP患者有较高的预测诊断价值.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鼻窦CTLund-Mackay评分免疫球蛋白E诊断价值

    标准序贯分级联合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蔡宝裕余常一郑伊静
    135-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给予标准序贯分级联合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92例,以随机数表法分成干预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干预组给予标准序贯分级联合REBT,比较两组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心律失常、生活质量.结果:出院时两组贝克焦虑量表(BAI)、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分下降,干预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出院时两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升高,干预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干预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87%较对照组的30.43%更低(P<0.05);出院时两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成人用)(GQOL-74)评分升高,干预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AMI患者给予标准序贯分级联合REBT,能够缓解负性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标准序贯分级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

    VEST气道清除系统配合专职气道管理小组应用于肝移植术患者的效果

    刘小春
    138-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VEST气道清除系统配合专职气道管理小组应用于肝移植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74例肝移植手术患者,将2022年度收治的3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人工叩击排痰及气道管理,另将2023年度收治的37例患者纳入观察组,给予VEST气道清除系统配合专职气道管理小组干预,比较两组的肺功能、气道湿化情况、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的1s用力呼气量(FEV,)、用力肺活量(FVC)值均较干预前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气道湿化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ICU住院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VEST气道清除系统配合专职气道管理小组干预能够改善肝移植患者术后肺部功能及气道湿化情况,预防其术后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发生,缩短其康复时间.

    VEST气道清除系统专职气道管理小组肝移植肺功能气道湿化

    叙事性心理干预联合正念认知干预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尹玲玲
    14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叙事性心理干预联合正念认知干预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化疗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71例)和研究组(叙事性心理干预联合正念认知干预,71例),比较两组疾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正念水平和压力知觉.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6周MUI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降低(P<0.05),其中研究组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6周屈服、回避评分降低(P<0.05),面对评分升高(P<0.05),其中研究组屈服、回避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应对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6周CPSS评分降低(P<0.05),而MAAS评分升高(P<0.05),其中研究组评分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叙事性心理干预联合正念认知干预应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可降低疾病不确定感,促进患者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提高正念水平,降低压力知觉.

    叙事性心理干预正念认知干预乳腺癌化疗疾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

    术前眼球固视训练对高龄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患者术中指标及生理应激反应的影响

    王琳婧陈雪苗岩
    14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眼球固视训练对高龄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患者术中指标及生理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20年3月-2023年3月期间134例高龄老年性白内障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7例术前给予基于标准规程的路径化管理模式,观察组67例给予术前眼球固视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依从性、应激指标水平、负性情绪、术中调整眼位次数、眼球旋转偏移率、一次性手术成功率、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及皮质醇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术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术中,观察组调整眼位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眼球旋转偏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眼球固视训练用于高龄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患者疗效确切,能够缓解应激反应、减轻负性情绪、手术成功率高,安全可靠.

    高龄老年性白内障术前眼球固视训练术中眼位固定生理应激反应

    应急状态下兵团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穆芮马利张茹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兵团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睡眠现状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深入探讨医务人员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影响医务人员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兵团某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242人为研究对象.问卷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表(PSQI)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来评估该医院医务人员的睡眠质量与体质类型分布.回收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约为98%.结果:在237名医务人员中,有142人患有睡眠障碍,约占调查总人数的60%.应急状态下医务人员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有无基础病、工作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PSQI各因子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总分显著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中,中医体质为平和质有56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23.6%;中医体质为气虚质有91人,人数最多,约占调查总人数的38.4%;医务人员睡眠质量与其中医体质类型存在相关性,且平和质是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气虚质为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兵团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的睡眠质量有待改善,除主管部门应重视医务人员睡眠质量问题,合理安排工作外,医务人员还可以通过调整偏颇体质,促使其向平和质转变,以此来提高睡眠质量.

    医务人员睡眠质量中医体质影响因素

    新疆大学生屈光度与眼球生物学参数、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布阿吉尔·艾尼玩麦麦提艾力·尤里达西陈雪艺
    14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屈光度与眼球生物学参数、中心凹下脉络膜的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11月纳入维吾尔族大学生的418眼进行眼科视力、眼压、裂隙灯及眼底等专科检查.测量并记录屈光度(SE)、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平均角膜曲率(Km)、角膜横径(WTW)、中央角膜厚度(CCT)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屈光度组维吾尔族大学生AL、ACD、SF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CCT、Km、WTW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SE与AL、ACD呈显著正相关性(r=0.621、0.228,均P<0.001);SE与SFCT、WTW呈显著负相关性,但是SE与WTW之间的相关性较弱(r=-0.432,P<0.001;r=-0.112,P<0.05);结论:随着维吾尔族大学生近视屈光度的增加,AL变长,ACD变深,SFCT变薄,WTW变小.

    近视眼球生物学参数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高强度间歇训练结合放松训练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心功能康复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霞张秀敏
    152-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结合放松训练对冠心病(CHD)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心功能康复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行PCI治疗的CHD患者1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8例.其中对照组采取高强度间歇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放松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康复情况[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LVEDV、LVESV及LVEF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SQ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行PCI的CHD患者术后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结合放松训练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心功能,改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高强度间歇训练放松训练心功能睡眠质量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关键点控制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周嘉铭李金萍梁寿一黎秋明...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精准定位下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关键点控制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1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精准定位下tDCS治疗,B组患者实施关键点控制治疗,C组患者则同时给予精准定位下tDCS和关键点控制治疗.治疗前及康复训练2周后和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U-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Brunnstrom分级、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Ashworth评定法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三组U-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C组U-FMA评分、MB1评分、BB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治疗2周后和4周后,C组Brunnstrom分级和改良Ashworth分级情况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关键点控制训练可显著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经颅直流电刺激关键点控制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