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与哲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与哲学
医学与哲学

杜治政;胡大一

半月刊

1002-0772

yizhe@yizhe.org

0411-86110142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医学与哲学/Journal Medicine &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医学整体研究、医学热点讨论、医学未来预测、医学进展纵评、医学方法剖析、医学决策探新等为选题目标。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供方法、促进发展。本刊以医学界各方面专家、卫生行政领导、医学院校的教师、研究生、大学生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人健康知识鸿沟现状与弥合路径

    黄芯蕊谢桃爱顾大勇吴文妍...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赋能医疗健康管理的背景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深化,新媒体健康信息纷繁复杂,渗透进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老年人群体和年轻群体之间产生的数字鸿沟和代际隔阂导致了老年人接触健康信息的各种障碍,给老年人带来许多社会生活上的困难.当前我们需要从老年人的个人健康保障、社会参与权利赋予和社会价值实现等方面着眼,针对老年人数字接入沟、数字使用沟和数字知识沟这三个层面的现状来探讨健康知识鸿沟弥合路径.把握好数字化技术发展和现实人文关怀服务之间的平衡,协同合作来打造宽容普惠的数字化社会.

    数字适老化数字鸿沟健康传播老年人

    死亡教育的本质意蕴、目标追求与功能实现

    兰霞萍王云岭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死亡教育的本质、目标与功能是消解我国当下死亡教育实践困境的必然要求.死亡教育是通过唤醒和转化死亡意识、发现生命意义、开掘生命潜能、扩充生命价值,促使生活更幸福、活出生命本真的实践活动.死亡教育的目标是死亡本己化的解蔽与去蔽,由此促使汲汲于日常事务的常人转变为生命意义澄明的真人,向着个体的本真生命回归,具体体现在转变死亡态度、缓解死亡焦虑和减轻死亡恐惧、促进生命成长、提升死亡质量等功能的实现.

    死亡教育死亡意识死亡态度生命价值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哀伤抚慰服务的实践路径探析

    张桂凤肖辉叶茂莹黎赵...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系统理论,运用案例研究与文献研究方法,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哀伤抚慰服务的实践路径.首先,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哀伤抚慰方式的不足.其次,社会工作介入哀伤抚慰服务面临资源"拼图"难凑齐、需求"鸿沟"待跨越、习俗"篱笆"难跨越等现实困境.最后,提出因地制宜整合本土资源提供全方位服务,因人而异培训专业团队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时俱进持续评估改进提供专业性服务等推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哀伤抚慰服务实践的优化路径.

    哀伤抚慰农村安宁疗护社会工作

    对话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相关问题探讨

    郜歌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话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将其作为心理治疗工具的尝试近乎同步,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和精神健康领域的需求,相关研究渐增,需关注人机关系的伦理问题,明确各方角色.对话式人工智能处于工具与行为体间的混合地位,是潜在行为体,与作为完整行为体的人类合作以共享行为力.在完全理解不可能的基础上,对话式人工智能在交互中更加"了解"患者,提供个性化关注;激发患者回应,引导其积极行事以获得自我理解.人机之间可建立基于关怀伦理的合作关系,通过非对称互惠而共同缠绕于复杂情境和动态网络,需要所有行为体不断调整并承担责任.

    对话式人工智能心理治疗行为体人机合作关怀伦理

    以"精神层面表"厘清各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

    陈智民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精神障碍的诊断体系存在一些缺陷,如顺序缺乏逻辑、互相之间相差甚多.需要有一个底层逻辑将众多精神障碍串起来.由此提出"精神层面表",其有两个要点:其一,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5个层面,即神经层面,动力层面,情感层面,思维层面和人格、心理和行为层面.其二,病理核心处于某一层面上的精神障碍,其症状可能在同一层,也可能将症状投射到更浅的层面.希望这个"精神层面表"能够指明每个精神障碍的病理核心、辨析互相之间的关系、合理排列精神障碍的顺序.

    精神层面表精神障碍精神病理

    民国初期中医理论哲学化表达的自觉——从恽铁樵"形能"思想切入

    张爱林张宗明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医为主导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民国初期已完成构建并不断完善,现代解剖学、细菌学等对中医理论造成了严重冲击.以恽铁樵为代表的中医人士借鉴西方新知,主张在了解人体解剖基础上洞察生命运行和疾病变化规律,创造性提出了"形能"思想.原本注重由"形"入"能",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脱"形"重"能",中医脏腑、寒热等概念都成为哲学"话题"而不是医学"课题",推动了中医理论哲学化表达的自觉.这固然让中医界摆脱了以西医理论来论证自身理论之是非的可能,却也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以及空疏的学风.

    恽铁樵中医理论哲学表达形能

    关于《医学与哲学》杂志在线投稿的严正声明

    76页

    中医"证"研究的哲学反思

    王园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目前中医证面临的4个问题并逐一讨论:定义、范围、规范、本质.证的定义基本清楚;证的范围尚有讨论不足,特别是不治之症是否算证,而这一问题的答案与方证相对论的哲学基础密切相关;证的规范仍存混乱,而这种混乱与证的名称必须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特性密切相关,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的观点可以帮助识别此混乱;证的本质研究之前须了解对事物本质的2种追问方式的区别,另外对波菲利共相问题的回答是所有证本质研究者不可绕过的.

    中医证方证相对论维特根斯坦模因马克思波菲利

    稿约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