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种植模式和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团聚体及其碳分布的影响

    李春越常顺钟凡心薛英龙...
    19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33年长期定位试验处理为研究对象,选取撂荒(R)、小麦连作(CK/W)、小麦玉米轮作(L),小麦连作选取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施氮磷肥(NP)、单施有机肥(M)、氮肥配施有机肥(NM)、磷肥配施有机肥(PM)、氮磷肥配施有机肥(NPM)共10种不同种植模式和施肥田间处理,运用干湿筛法和TOC法,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和种植模式下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力稳性和水稳性团聚体数量、稳定性、各粒级团聚体中全碳和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以及各粒级团聚体对碳分布的贡献.结果表明:力稳性团聚体以>0.25 mm大团聚体为主,含量>67%,施肥使其减少;连作减少了微团聚体,而轮作增加了微团聚体且其效果大于施肥处理.水稳性团聚体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含量>61%;施肥和耕作均减少了水稳性微团聚体.不同施肥方式和种植模式均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PAD),增加了大团聚体(R0.25)含量.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力稳性团聚体各粒级中全碳和有机碳含量;连作和轮作增加了各粒级团聚体中全碳含量,但轮作显著降低了有机碳含量.单施氮、磷肥使土壤全碳含量降低,而氮磷复合肥和有机肥使土壤全碳含量显著增加;种植模式对全碳的影响较施肥处理小,连作和轮作使土壤全碳增加.除单施氮、磷肥外,复合施肥和施用有机肥使土壤有机碳显著增加;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小于施肥处理,轮作使有机碳含量降低.微团聚体对土壤全碳和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可达21.2%-33.6%;不同施肥和种植模式使微团聚体全碳的贡献率增加,施肥处理中NP和NPM显著增加了微团聚体的全碳和有机碳贡献率,轮作对微团聚体全碳和有机碳的增加趋势贡献最显著.

    种植模式施肥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碳分布

    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水分及水分生产力模拟

    王宪志赵西宁高晓东卫伟...
    201-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武地区为例,采用WinEPIC模型模拟1980-2018年间黄土高原旱作苹果园地深剖面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力变化动态,以期为该区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长武地区苹果园年均产量为26.37 t • hm-2,年均蒸散量为673.66 mm,年均水分生产力为4.07 kg • n-3,成龄果树水分胁迫天数主要受降雨量影响,果树生长后期年均胁迫天数为46.46 d,深层土壤含水量最早于9龄果树开始接近凋萎湿度.长武地区苹果整个生长周期内供水量是对果园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深层土壤有效水含量降低是制约果树生长中后期产量提高的最主要因素,在降水不足的年份果树会利用更深层土壤水分.当深层土壤可利用水分较少时,过多的降水并未被果树利用,而是转化为浅层土壤水分蒸发.对于成龄果树在年供水量低于500 mm或高于700 mm时都会造成产量的下降.针对不同生长时期的果园,在不同的降雨年份应该调整果园水分管理策略,可以通过补充灌溉、拦蓄集聚雨水、覆盖、修剪枝条等管理措施,降低果树非生产性耗水及自身奢侈性耗水,延缓深层土壤干层的出现时间,在保证果树生长的同时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土壤水分动态水分生产力降水WinEPIC

    不同生育期土壤基质势调控对棉花生长和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成厚亮张富仓李萌郑文慧...
    21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南疆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棉田土壤盐碱化问题,研究不同生育期土壤基质势调控对棉花生长和土壤水盐的影响,为棉田节水控盐和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膜下滴灌试验,以棉花灌水时期滴头下方20 cm处土壤基质势下限控制水平-50 kPa为对照(CK),在棉花的苗期(A)、苗期+蕾期(B)、苗期+蕾期+花铃期(C)设置3个基于土壤基质势下限的灌溉水平:W1(-20kPa)、W2(-30 kPa)和W3(-40 kPa),测定棉花生长、地上干物质量、产量和土壤水盐分布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土壤基质势调控时,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地上干物质量均表现为:WC>WB>WA>CK;不同土壤基质势水平调控时,随着土壤基质势下限的提高,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地上干物质量也随之增加,其中,W1C和W2C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效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要素均随着土壤基质势下限的升高而增加.W1C和W2C处理棉花的产量基本一致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2C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W1C处理.不同生育期土壤基质势均控制在-20或-30 kPa可以改善棉花主根区水分状况.各处理在收获期均表现为浅层积盐(0~40 cm),且膜外大于膜内;土壤基质势越高,膜内主根区(0~40 cm)积盐越少,其中W1C和W2C较其他处理减少24%.综合考虑高效生产和节水控盐,建议将当地休作期未淋洗棉田灌水时期土壤基质势控制在-30 kPa为宜.

    膜下滴灌土壤基质势棉花生长土壤水盐

    设施调温模式下叶施低浓度NaCl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孟闯薛占军杨继龙李守勉...
    22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设施调温模式下叶施低浓度NaCl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物质积累的影响,本试验在日光温室内加设地膜小棚进行调温,形成中低温(L)区和中高温(H)区,采用0(L0和H0)、5(L5和H5)、10(L10和H10)、15 mmol-L-l(L15和H15)的NaCl 对2子叶1 心期的黄瓜幼苗进行连续21 d的叶面喷洒处理,分析其对黄瓜幼苗生长、干鲜物质及营养物质累积和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L区和H区叶施NaCl处理下,黄瓜幼苗干物质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8.6%(L5)~50.2%(L10)和8.9%(H5)~23.3%(H10)、植株含水量分别增加20.8%(L5)~52.2%(L10)和8.7%(H5)~10.1%(H10),表明10 mmol • L-1 NaCl 处理对植株干物质量和含水量的促进效应比5 mmol • L-1 NaCI处理更大.然而,Ls处理的归一化壮苗指数(SI)最高,H10处理的SI较高.L10处理对叶面扩展的促进效应高于H10.L5对气孔导度(gs)和光合碳吸收速率(Pn)的效应优于H10.两种温度模式下叶施5~10 mmol •L-1NaCl均能累积更多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并优先向茎和根中分配.另外,黄瓜幼苗的干物质量、叶面积、Pn、含水量、SI、g8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受温度、NaCl浓度的单因素效应影响,而幼苗的含水量、SI、gs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叶片除外)还受温度与NaCl浓度的交互效应影响.综合分析表明,叶施NaCl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有益效应浓度集中在5~10 mmol-L-1,L区叶施NaCl的有益效应优于H区,且叶施适宜浓度(L5和H10)的NaCl对干物质累积的促进效应优于水蓄积的促进效应,更有利于黄瓜健壮秧苗的培育.

    黄瓜NaCl叶面喷施温度物质累积光合

    高温对温室草莓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及胁迫等级构建

    徐超王明田杨再强韩玮...
    231-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草莓品种"红颜"为材料,采用人工控制试验对草莓苗进行动态高温(32℃/22℃,35 ℃/25℃,38 ℃/28 ℃和41℃/31℃;日最高温/日最低温)胁迫(2、5、8和11 d)处理,以28℃/18℃为对照(CK),测定各处理下草莓叶片的光合生理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关键参数,并以此计算高温胁迫指数(Z),划分高温胁迫等级.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的升高,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AQE)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呈下降趋势,而光补偿点(LSP)和暗呼吸速率(Rd)呈上升趋势.2)高温阻碍PS Ⅱ中心类囊体能量的传递(△WoK>0),加速PSI末端电子受体库的还原速率,在胁迫第11天时,除32 ℃外,其他高温处理下的放氧复合物(OEC)均失活.3)各高温处理下活性氧物质(H202含量和0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MDA)随胁迫天数增加呈上升趋势.4)各高温处理下保护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胁迫天数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Chl a、Pmax、Fv/Fm和MDA作为关键指标,并计算Z值,将高温胁迫划分为正常(1≥Z>0)、轻度(2≥Z>1)、中度(3≥Z>2)、重度(4≥Z>3)和特重(Z>4)5个等级.研究结果可为温室草莓高温灾害防御及小气候环境优化调控提供依据.

    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氧物质主成分分析胁迫指数

    辽宁省玉米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判识及特征

    于文颖纪瑞鹏李卓群刘东明...
    241-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常遭受复合农业气象灾害,为了解辽宁省玉米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和特征,本研究对复合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定义和分类,对1961-2017年辽宁省50个气象站玉米生长季的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情况进行判识,探讨典型年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7年,大部分年份辽宁省玉米复合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范围大于单一农业气象灾害,大部分地区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于单一农业气象灾害.最主要的复合农业气象灾害是多个发育期遭遇干旱,其次是干旱与延迟型冷害并发.研究期间,多发育期干旱复合型灾害的发生范围呈现扩大趋势,其他复合类型灾害发生范围均呈缩小趋势.通过分析玉米典型减产年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发现多发育期干旱复合型和干旱+低温冷害复合型两种灾害出现频率较高.

    复合农业气象灾害玉米干旱灾害特征辽宁省

    基于SWCI-NDVI特征空间的县域耕地地力遥感反演

    李因帅赵庚星王卓然崔昆...
    252-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遥感反演县域耕地地力状况,快速、准确、高效地实现耕地定级,是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客观需求.本研究以东平县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TM卫星影像和耕地地力评价资料,构建以地表含水量指数(SWC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特征参量的水分植被地力指数(MVFI),进而优选得到最佳反演模型,并在县域空间上进行推广应用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MVFI与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的相关系数为-0.753,能综合反映小麦长势、土壤墒情和地力水平,具有明确的生物物理意义;最佳反演模型为二次模型,反演精度较高;模型适用于县域耕地地力的反演,反演结果与地力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均匀程度相似,高、中、低等级耕地的面积差均低于2.9%.本研究提出的基于特征空间理论的耕地地力遥感反演方法,可有效提高县域耕地地力的评价效率和预测精度.

    耕地地力遥感反演模型特征空间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

    黄土高原人口密集区城镇扩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以兰州、西安-咸阳及太原为例

    周亮唐建军刘兴科党雪薇...
    261-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城镇化过程极大改变了区域生境的空间格局和功能要素,深刻影响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同时对生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采用InVEST模型、景观指数及多元线性回归,系统分析了1990-2018年黄土高原全域及人口密集区城镇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时空格局特征与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城镇扩张显著影响生境质量,1990-2018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幅49.6%,导致生境斑块的总面积减少5.2%.2010年后,城镇斑块面积上升,斑块密度和破碎度下降,使城镇生境质量呈现出"外高中低"的空间格局.人口密集区城镇扩张速率与生境质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区域内生境质量平均值下降2.7%,生境退化水平上升33.4%.生境质量等级不稳定,高等级生境易转为低一等级,兰州、西安-咸阳和太原转化率分别为12.9%、2.9%和1.7%.本研究所用8个影响因素能有效解释生境质量的空间变化(R2=68.7%),其中,人口密度和距道路距离是导致生境破碎化的主要因素,坡度、GDP及降水对生境空间格局优化具有积极作用.

    城镇扩张人口密集区InVEST模型景观格局黄土高原

    不同降雨条件下坡长对喀斯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黄凯刘瑞禄覃莉宋涛...
    271-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2-2014年对贵州省石桥小流域布设的5个坡长(5、10、15、20、25 m)径流小区的59次侵蚀性降雨条件下的产流产沙数据,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喀斯特裸坡产流产沙与坡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坡面产流量随坡长的增加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产沙量随坡长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研究区59次侵蚀性降雨按降雨量、降雨历时和平均雨强可分为3种雨型,分别为A雨型(短历时、大雨强、小雨量)、B雨型(中历时、小雨强、中雨量)、C雨型(长历时、中雨强、大雨量).不同雨型下坡面产流产沙量与坡长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异,A和B雨型下存在20 m左右的临界产沙坡长,C雨型下产沙量随坡长的增加逐渐加大.不同雨型下,坡长与产流产沙量均存在较好的三次函数关系.不同坡长间产流产沙量的变幅不同,除15~20m坡长外,C雨型产流产沙量变幅相对较大,尤其产沙量的变幅显著高于其他雨型.不同雨型的坡面产流总量依次为A雨型>B雨型>C雨型;B雨型坡面产沙量最小,20 m坡长处A雨型产沙量最大,其他坡长处C雨型产沙量最大.A雨型(研究区常见雨型)下降雨复合因子较降雨单因子与产流产沙量的相关性更好,降雨量(P)、降雨历时与最大30 min雨强的乘积(TI30)、降雨历时与平均雨强的乘积(TI)、降雨量与降雨历时的乘积(PT)与产流产沙呈极显著相关,其中,P和77与产流量的相关性最强,二者与产流量在不同坡长间的关系可用线性方程和S型曲线表示,各坡长产沙量与其对应的降雨因子均存在较好的3次函数关系.

    喀斯特坡长产流产沙雨型降雨特征

    干旱荒漠区煤矸石山覆土区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

    党倩楠王进鑫姚丽霞吕国利...
    281-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网格取样(20m×20m),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干旱荒漠区煤矸石山表层(0~5 cm)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毛管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表现为弱变异,土壤含水率表现为中等变异.除土壤容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外,其余指标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土壤容重和含水率的块基比[C0/(C0+C)]较小,空间自相关性强烈;土壤毛管孔隙度、毛管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和土壤饱和含水量则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容重与毛管孔隙度、毛管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率与其余指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毛管孔隙度、毛管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及饱和含水量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Kringing等值线图表明,土壤毛管孔隙度、毛管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分布类似,高值集中在坡中部及下部左侧,土壤容重则与之相反,土壤含水率的大小主要受坡位的影响,由坡上向坡下增大.建议干旱荒漠区煤矸石山覆土区在人工植被恢复时应采取整地措施,疏松根区土壤;在植被恢复初期,应适当提高坡上部的灌水量,以改善煤矸石山覆土区土壤水分状况,为植被恢复营造均一、良好的土壤水分物理条件.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煤矸石山地统计学干旱荒漠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