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绎及其驱动因素

    陈睿杨灿杨艳董祥泽...
    169-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评估及驱动因子探测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05、2010、2015、2018年的遥感解译数据,从3 km×3 km的格网尺度出发,在ArcGIS和GeoDa的技术支撑下,结合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等方法来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ESV的时空格局演变,进一步运用地理探测器工具探究ESV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及各驱动因子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2005-2018年,研究区建设用地有最明显的增长态势,增幅高达49.2%,草地和水域呈较大规模减小,其他土地资源变化不显著.研究期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逐渐递减,仅未利用地的ESV呈大幅增长态势,其他地类的ESV均呈不同规模的减少态势.研究区ESV总体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ESV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但ESV的高值和低值集聚效应均有逐渐弱化的倾向,表明生态价值空间集聚效应逐渐递减.研究区ESV空间分异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子耦合协调的作用,其中,人为影响指数的贡献最大.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格局地理探测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本使用量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

    李竹王兆峰吴卫
    180-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区域自然资本的使用情况及其空间效应和影响因素,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112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利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马尔科夫链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区域总体和分地类自然资本流量和存量占用量的空间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研究期间,总体、人均和各地类自然资本流量和存量占用量不断增加.总体和各地类流量占用量低区主要位于东部,高区主要位于中、西部,但其存量占用量呈相反分布;除耕地存量外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点.传统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结果表明,自然资本流量和存量占用量存在"马太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自然资本流量和存量占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本流量占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率对自然资本流量和存量占用量分别具有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政府干预对耕地流量和化石燃料用地存量占用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环境治理对自然资本流量占用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自然资本存量占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污染对自然资本流量和存量占用量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维生态足迹自然资本使用量空间马尔科夫链空间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

    鄱阳湖不同水文连通性子湖水生植被覆盖度对年际水位变化的响应

    王欢陈文波何蕾李海峰...
    19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位变化是影响水生植被生长的主控环境因子,研究其对不同水文管控模式子湖的水生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遥感云计算平台,以鄱阳湖自由连通子湖蚌湖、局部控制子湖大湖池为研究对象,采用像元二分法估算2000-2019年间水生植被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运用Sen+M-K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分析,构建水位波动参数集,分析研究期间水位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水文连通性子湖各水文参数与水生植被覆盖面积的关系.结果 表明:蚌湖的水生植被覆盖度更易受水位变化的影响,大湖池更稳定.在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年份,水生植被呈斑状零星分布,较高的年份则呈环带状分布,且植被覆盖度由湖心至湖岸逐渐升高.蚌湖的水生植被覆盖度更易受水位波动率的影响,而大湖池的水生植被覆盖度更易受17 m特征水位水淹时长的影响.19 m特征水位水淹时长与蚌湖和大湖池的水生植被覆盖度均有很强的负相关性.蚌湖的水生植被变化趋势以稳定不变或轻微改善为主,而大湖池的水生植被变化趋势以稳定不变或显著退化为主.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不同水文连通性湖泊的水文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为湖泊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水文连通性水位变化水生植被覆盖度谷歌地球引擎

    嫩江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及其气候归因

    朱光磊佟守正赵春子
    20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嫩江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气候因素对流域ET0的影响,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1970-2019年嫩江流域各站点日ET0,分析ET0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格局,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定量研究ET0对气象因子敏感性程度,并进一步探究各气象因子对ET0变化的贡献.结果 表明:研究期间,嫩江流域年际ET0整体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春、夏、秋季ET0波动减少,冬季波动增加;ET0整体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ET0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表现为对相对湿度的敏感性最高;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敏感性系数逐渐增强,日照时数的敏感性系数逐渐减弱.大兴安岭北部和小兴安岭地区ET0对平均气温较敏感;大兴安岭南部和松嫩平原地区ET0对风速较敏感.风速是影响全年及春、秋、冬季ET0变化的主导因素,日照时数是影响夏季ET0变化的主要因素.大兴安岭北部和小兴安岭地区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ET0的贡献率最大,松嫩平原地区风速的贡献率最大.

    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敏感性分析贡献率气候成因嫩江流域

    模拟增雨对巴里坤湖干涸湖底沉积物CO2通量的影响

    张语馨蒋靖佰伦李典鹏姚美思...
    210-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湖泊沉积物碳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面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环节.为探究未来降雨增加对沉积物碳通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新疆哈密巴里坤盐湖干涸湖底原状沉积物为对象,基于1960年以来新疆哈密地区降雨量增加速率(4mm.10a-1)以及植物生长季多年降雨量分布特征,以2016年生长季(5-10月)降雨量(86 mm)为对照(T0),设置4个模拟增雨处理,降雨量分别为94 mm(T1)、102 mm(T2)、110 mm(T3)、126 mm(T4),分析模拟增雨对沉积物CO2通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降雨前相比,各处理降雨1d后的沉积物CO2通量均呈增加趋势;与5-7月相比,8-10月各处理沉积物CO2通量均有所下降.5-10月,T0~T3处理之间CO2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差异,T3处理CO2平均排放速率(0.22 μmol·m-2·s-1)显著高于T4处理(0.14 μmol·m-2·s-1).每月降雨第1天各处理均表现为CO2汇,T4处理(-0.13 μmol·m-2·s-1)"碳汇"功能最强;每月降雨1d后各处理沉积物表现为CO2源,T3处理CO2平均排放速率(0.34μmol·m-2·s-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5月相比,T2~T4处理CO2排放通量显著高于8-10月.在温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沉积物CO2通量与含水量、空气湿度显著相关.未来60年,降雨持续增加可能是促进干旱区盐湖沉积物CO2排放和影响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

    干旱区盐湖降雨增加碳通量湖底沉积物

    宁夏南部生态移民迁出区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杨虎马巧蓉杨君珑周亮...
    219-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环境的作用机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宁南山区刺槐、河北杨、油松、青海云杉和自然恢复林地的土壤真菌、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与优势菌群的关系.结果 表明:1)不同恢复模式土壤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未分类真菌,占总真菌群落的90%以上;细菌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其他细菌门,占总细菌群落相对丰度的80%以上.2)油松林地土壤真菌多样性最高,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3.72±0.37、0.07±0.04.自然恢复林地真菌物种数量最高,Ace和Chao1指数分别为708.19±137.25、706.26±125.34;油松林地细菌多样性和物种数量都最高,Shannon、Simpson、Ace和Chao1指数分别为6.57±0.04、0.004±0.00、3439.81±41.67和3463.14±32.16.3)不同恢复模式相对丰度差异显著的真菌属为产油菌属、枝孢菌属、链格孢属,细菌属为67-14科未定名属、红色杆菌科红色杆菌属、鞘脂单胞菌科鞘脂单胞菌属.4)微生物优势菌群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容重(BD)、碳氮比(C/N)、pH是影响真菌优势菌群的主要因子,BD、氮磷比(N/P)、全磷(TP)、全碳(TC)是影响细菌优势菌群的主要因子.总体而言,不同恢复模式间真菌丰度差异性高于细菌丰度,表明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对于不同树种和土壤环境变化较细菌群落更为敏感.研究结果将为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措施及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维持提供理论支持.

    生态移民迁出区恢复模式高通量测序微生物群落

    一株高效广谱莠去津降解菌SB5的生长和降解特性

    陆长鸣李想徐明恺李新宇...
    229-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富集培养技术自莠去津污染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具有降解三嗪类除草剂功能的菌株SB5,经形态学和16S rRNA基因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类节杆菌属细菌.其具有已知莠去津降解相关基因trzN、atzB及atzC.在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蔗糖、柠檬酸钠、酵母浸粉和蛋白胨可显著提高菌株SB5的生物量和对莠去津的降解效率;外加(NH4) 2SO4和NH4C1对该菌生物量起到抑制作用,但不影响其对莠去津的降解效率;外加淀粉对菌株的生物量影响不显著,但会影响其对莠去津的降解.菌株SB5在4~42℃、4~10初始pH及50~1000 mg·L-1莠去津初始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莠去津耐受性和莠去津降解能力.以100 mg·L-1莠去津为唯一碳源,在37℃、初始pH 8.0的最佳条件下,菌株SB5在36 h内对其降解率可达到100%.降解谱分析结果表明,菌株SB5对100 mg·L-1初始浓度的西玛津、特丁津、扑灭津、氰草津、莠灭净和扑草净6种三嗪类除草剂同样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培养48 h后的降解率分别为86.4%、92%、98.6%、95.6%、100%和99.2%,是一株高效广谱的降解菌.菌株SB5进一步丰富了莠去津生物降解的菌种资源,其对三嗪类除草剂的高效和广谱降解功能赋予其在三嗪类除草剂复合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治理技术研发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莠去津生物降解类节杆菌属高效广谱性

    稻田土壤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菌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

    田茂辉沈李东刘心杨王挺...
    239-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由隶属于NC10门的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 oxyfera(M.oxyfera)-like细菌介导的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是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新途径.目前,有关此类微生物群落在稻田土壤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对水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乳熟期)不同深度(0~40 cm)稻田土壤中M.oxyfera-like细菌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和数量进行分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中M.oxyfera-like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但其随水稻生育期的变化不明显.此类微生物多样性水平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定量PCR结果显示,供试土壤中M.oxyfera-like细菌16S rRNA基因丰度为5.73×106~2.56× 107 copies·g-1(干重),其丰度在10~20 cm土壤中最高,并且随着水稻的生长呈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pH分别对M.oxyfera-like细菌的群落结构和丰度有显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M.oxy-era-like细菌的群落分布存在一定的时空异质性,其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和pH变化的影响.

    M.oxyfera-like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丰度时空分布稻田土壤

    不同栖境条件下斑衣蜡蝉自然种群的影响因子

    暴可心党英侨王小艺崔建州...
    248-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人工林和近自然林栖境下斑衣蜡蝉自然种群生长发育与种群动态变化的差异,明确斑衣蜡蝉死亡的敏感虫期和主要作用因子,为斑衣蜡蝉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跟踪调查法,构建了斑衣蜡蝉的发育历期和种群生命表,并计算致死因子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和各发育阶段致死力K值,绘制存活曲线和种群数量变动关键因子分析图,对比分析不同栖境条件下斑衣蜡蝉种群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人工栖境和近自然栖境下斑衣蜡蝉世代的发育历期存在极显著差异,后者较前者延迟25.7 d;两种栖境下1~3龄若虫期和成虫产卵前期的发育历期均存在显著差异,仅4龄若虫期无显著差异.人工栖境和近自然栖境下斑衣蜡蝉世代总死亡率分别为83.6%和98.6%.人工林栖境下斑衣蜡蝉种群趋势指数显著高于近自然林,其中在人工林栖境中斑衣蜡蝉种群数量易剧增,而在近自然林栖境中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两种栖境下斑衣蜡蝉的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Ⅲ型,并均以卵期"寄生性天敌"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最高,分别为1.3和1.6;卵期总K值最大,分别为0.2和0.3;天敌K值回归斜率最高,均为0.6.研究结果显示,近自然林栖境条件对斑衣蜡蝉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实现对斑衣蜡蝉自然调控的效果.

    生命表种群动态存活曲线发育历期天敌

    大洋性头足类胃和肠道中的微塑料——以秘鲁外海茎柔鱼为例

    王亚新范江涛贡艺牛成功...
    25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动物摄入微塑料已得到广泛证实,但对于大洋性头足类动物仍存在较大空白.茎柔鱼是头足类商业捕捞中产量最高的物种,在东太平洋生态系统占主导地位.本研究以秘鲁外海茎柔鱼成体为对象,定量分析胃和肠道内微塑料的丰度与组成,并探究微塑料在组织和性别间的潜在差异.结果 表明:茎柔鱼雌、雄个体相同组织内存在相似的微塑料丰度与组成.组织间比较发现,茎柔鱼胃中微塑料的丰度和粒径均高于肠道,胃单位组织重量的丰度低于肠道.胃和肠道中微塑料形状均以纤维为主(占比>94.3%),颜色以蓝色和黑色为主(总占比>79.5%),聚合物类型主要是密度大于海水的赛璐酚(占比74.4%)和聚丙烯酸(占比11.O%),这些微塑料在下沉过程中可能被白天栖息在深海的茎柔鱼所摄入,初步反映了秘鲁渔场水体中的微塑料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大洋性头足类的微塑料污染现状,并为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对头足类的生态效应提供基础.

    茎柔鱼微塑料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