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北半干旱区外来植物入侵现状评估

    张悦马巍格刘谷娥周全来...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来入侵植物在东北半干旱区早有发现,但总体入侵现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查阅标本平台和文献资料,建立了东北半干旱区外来入侵植物数据库。结果表明:东北半干旱区外来入侵植物共10科26属34种,其中菊科植物居多,有9个属(34。6%)11个种(32。4%);豆科、茄科、禾本科有11个属(42。3%)15个种(44。1%);入侵植物中草本植物有33种,占绝对优势(97。1%)。入侵等级为1级和2级的全国性入侵植物各有7种,均占总数的20。6%;入侵等级为4级的种数最多,有17种,占总数的50%。源于北美洲和欧洲的外来入侵植物最多,占64。7%,而源于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外来入侵植物共占35。3%。44。1%的外来入侵植物是有意引入,而无意引入的占55。9%。东北半干旱区81。3%的县(市)有外来入侵植物分布,入侵形势十分严峻。

    东北半干旱区外来入侵植物入侵等级原产地分布格局

    半干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李京忠辛振华谢潇薛冰...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量分析植被覆盖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对精准把握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ODIS-NDVI、气温、降水和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回归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法,研究了 2000-2020年间锡林郭勒盟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锡林郭勒盟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大致表现为稳定波动、快速增长和稳步增长3个变化阶段;锡林郭勒盟植被NDVI均值在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呈带状递增分布,并与高程和人口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植被NDVI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部,且有明显增加趋势,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且有局部退化现象;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各不相同,在空间变化上对气温较为敏感,在年际变化上对年均降水量较为敏感。锡林郭勒盟植被覆盖整体变好,但局部地区存在退化,应制定区域空间差异化、精准化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植被覆盖偏相关分析气候变化相关性

    东北地区极端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风蚀量的影响

    李方昊范昊明石昊许秀泉...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极端大风事件频发,由极端风蚀事件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使用线性分析、Sen+Mann-Kendal趋势分析、Kriging插值法对2005-2020年东北地区极端大风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RWEQ风蚀估算模型计算典型风蚀站点的全年土壤风蚀量和极端大风条件下的风蚀量。结果表明:2005-2020年间,东北地区极端大风频次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2。9次·a-1。东北地区极端大风频次的年均值在1~49次·a-1,频次高值区分布在锡林郭勒西北部、呼伦贝尔高原西部及长白山东北部等地。4个典型风蚀点(锡林浩特、新巴尔虎右旗、嫩江、通榆)极端大风对土壤风蚀量的平均贡献率为31%。

    极端大风贡献率时空分布东北地区

    煤矿排矸场对周边土壤种子库及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

    林雅超郭小平李文烨杨帆...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排矸场的长期占压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然而,排矸场如何影响周边土壤种子库和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宁夏灵武市宁东矿区羊场湾第二排矸场为对象,通过调查排矸场周边不同距离的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探究排矸场对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的植物种类和密度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土壤种子集中分布在0~10cm 土层,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随着与排矸场距离增加,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植物多样性和密度随之增加后趋于稳定,排矸场对土壤种子库影响范围达300~500 m,对地上植被影响范围达100~300 m。排矸场对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格局影响不显著,对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的水平分布格局影响显著,排矸场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是周边的100~300 m范围。

    土壤种子库生态恢复植被动态干扰距离相似性指数

    土壤微生物碳泵概念体系2.0

    朱雪峰孔维栋黄懿梅肖可青...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元素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土壤健康、粮食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土壤微生物同化代谢产物对土壤碳储存与有机质维持的贡献不容忽视。近年来,以微生物代谢和死亡残体生成过程为核心提出的土壤微生物碳泵概念体系得到了广泛关注,它主要描述了以土壤异养微生物代谢为驱动的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化过程,是目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存的重要机制体系与研究热点。本文对该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引入自养微生物固碳通道与结合土壤矿物碳泵概念的土壤微生物碳泵概念体系2。0,以期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微生物介导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与固持机制,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土壤微生物碳泵微生物死亡残体自羊微生物矿物碳泵碳循环

    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研究进展

    杨阳王宝荣窦艳星薛志婧...
    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明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与稳定机制是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近年提出的"土壤微生物碳泵"理论,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初始来源,微生物同化产物也是土壤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贡献者,对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由于植物残体分解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参与分解过程的微生物种群的高异质性,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向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稳定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本文阐述了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定量的表征方法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探讨了植物和微生物源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及其在土壤有机碳积累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为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植物残体微生物残体微生物碳泵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及其对有机碳的贡献

    申继凯黄懿梅黄倩徐凤璟...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残体碳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黄土高原自退耕还林(还草)以来土壤碳储量显著增加,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对有机碳积累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晰。本研究利用生物标志物(氨基糖)技术,测定黄土高原天然草地、柠条灌丛、辽东栎林地0~5和5~20 cm 土层土壤中的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碳对有机碳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同一土层,土壤pH值由草地、灌丛至林地依次显著降低,而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表现为林地>灌丛>草地,差异显著,且0~5 cm 土层显著高于5~20 cm 土层。2)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在3种植被类型的两个土层中的变化范围为0。69~16。41 g·kg-1,其中,在0~5 cm 土层,细菌、真菌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均由草地、灌丛至林地依次显著增加,林地微生物残体碳含量是灌丛的2。9倍,灌丛是草地的4。2倍;在5~20 cm 土层,林地真菌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显著高于灌丛和草地。真菌残体碳含量高于细菌残体碳含量,是细菌残体碳的2。16~10。83倍。3)微生物残体碳对有机碳的贡献在灌丛和林地分别是草地的1。6和1。7倍,其中,真菌残体碳的贡献占15。2%~42。7%。细菌占1。4%~7。4%。4)pH、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是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的重要影响因素。综上,植被类型的变化改变了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pH值,从而使林地和灌丛较草地更有利于由真菌主导的微生物残体碳的形成和积累。

    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残体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2022年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132页

    排水对我国两种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

    贾娟李星奇冯晓娟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储存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壤有机碳(SOC),并受到人为排水的强烈影响。然而,排水引起的水位下降对不同湿地碳循环(特别是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我国两种典型湿地(贫营养型的大九湖湿地和富营养型的红原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13C标记葡萄糖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短期和长期排水对SOC降解、胞外酶活性、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和微生物碳积累效率(CAE)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和短期排水显著提高了两种湿地SOC降解速率(从淹水处理的1。47 μgC·g-1· h-1升高到排水处理的2。47μgC·g-1·h-1)、葡萄糖来源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从0。21 mg C·g-1升高到1。00 mg C·g-1)和CAE(从0。29升高到0。73),但未改变CUE(变化范围为0。34~0。86)。长期排水提高了大九湖湿地a-葡萄糖苷酶活性,但降低了红原湿地β-葡萄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综上,排水主要通过增强微生物胞内代谢过程(包括呼吸)提高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泵"作用和效率,同时加速了 SOC降解。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微生物碳积累效率土壤有机碳循环湿地排水

    马尾松纯林混交改造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覃振凯刘润红何鹏王聪...
    14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交乡土阔叶树种是马尾松纯林改造的重要措施之一,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有机碳组分是评价土壤有机碳(SOC)稳定性以及混交效应的重要参数。本研究以马尾松纯林(PP)和混交林龄分别为16年(MP16)、38年(MP38)的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残体碳以及有机碳组分等指标,旨在阐明马尾松纯林混交改造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混交改造显著降低了 0~20和20~40 cm 土层真菌残体碳含量和真菌残体碳/细菌残体碳,但是对微生物残体碳和细菌残体碳含量及其对SOC的贡献没有显著影响;所有林分类型中真菌残体碳对SOC的贡献均大于细菌残体碳。2)所有林分类型中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对SOC的贡献高于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轻质颗粒有机碳;混交改造显著提高了 0~20和20~40 cm 土层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以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轻质颗粒有机碳对SOC的贡献;MP38的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在各土层均显著高于PP,在20~40、40~60和60~100 cm 土层显著高于MP16,表明混交改造增强了 SOC的稳定性,且MP38较MP16的SOC稳定性更高。3)土壤SOC和总氮是驱动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而土壤总氮和络合态铁铝氧化物是驱动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因此,在马尾松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引入红锥可以增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马尾松红锥人工混交林微生物残体碳有机碳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