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林龄对马尾松人工林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的影响机制

    胡建文刘常富勾蒙蒙陈会玲...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晰人工林林分发育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模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的贡献有助于理解土壤碳循环和固碳机制。本研究以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了幼龄林(6 a)、中龄林(13 a)、近熟林(29 a)、成熟林(38 a)和过熟林(57 a)表层(0~10 cm)土壤氨基糖含量、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组成等的差异,量化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及其对SOC的贡献,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龄林SOC、全氮、非晶形铁氧化物含量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显著低于成熟林,幼龄林土壤pH和真菌/细菌显著高于其他龄组。在林分发育过程中,微生物、真菌和细菌残体碳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52~14。63、4。03~8。00和3。48~6。63 g·kg-1,且成熟林显著高于中龄林,受土壤全氮含量的正影响。微生物、真菌和细菌残体碳对SOC的贡献分别为59。7%~72。3%、33。4%~45。6%和24。3%~30。8%。真菌残体碳对SOC的贡献在幼龄林显著高于其他龄组,细菌残体碳对SOC的贡献在中龄林显著高于幼龄林和近熟林,两者受土壤无机氮的影响。真菌残体碳是细菌残体碳的1。2~1。7倍,主导了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偏最小二乘模型分析表明,真菌残体碳对SOC的贡献受林龄、土壤环境因子(如亮氨酸氨基肽酶、非晶形铁氧化物、pH和全氮)、细菌残体碳、真菌残体碳和细菌残体碳对SOC贡献影响的总效应分别为-0。37、-1。16、0。90、1。09和0。83。综上,林龄促进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但并未增加其对SOC的贡献。

    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残体碳

    宁南山区不同恢复年限柠条林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沿剖面分布特征

    张羽涵李瑶周玥刘春晖...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SOC)重要且稳定的来源,已成为评价微生物对SOC转化和积累贡献的重要指标。目前尚不清楚柠条林恢复过程中深层土壤微生物残体的积累及其对SOC的贡献特征。本研究采用生物标志物方法,以宁南山区天然草地为对照,研究了恢复16年、28年和38年的柠条林地沿0~100 cm剖面土壤细菌、真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及其对有机碳的贡献特征。结果表明:1)沿0~100cm 土壤剖面,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土壤中真菌残体碳(FNC)、细菌残体碳(BNC)和微生物残体碳(MNC)含量均显著降低;除恢复38年的柠条林土壤FNC/SOC、BNC/SOC和MNC/SOC显著降低外,其余样地FNC/SOC、MNC/SOC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BNC/SOC则逐渐降低。2)随着恢复年限增加,柠条林地土壤中FNC、BNC和MNC含量均显著降低;FNC/SOC和MNC/SOC总体上先增后减,BNC/SOC逐渐降低。3)MNC对SOC的平均贡献表现为恢复28年的柠条(35。0%)>恢复16年的柠条(33。5%)>天然草地(31。0%)>恢复38年的柠条(28。6%)。综上,与天然草地相比,当柠条林恢复年限为16年时,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及其对SOC的贡献均较高,有利于SOC的固存。

    植被恢复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残体生物标志物

    间伐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的影响

    井艳丽李旭华张袁张馨月...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分,但长期间伐如何影响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分析了未疏伐(对照,4950株·hm-2)和间伐(1160株·hm-2)14年的云杉人工林表层(0~10 cm)和下层(20~30 cm)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残体碳差异,并揭示间伐对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间伐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含量、颗粒有机碳占比、土壤含水量、土壤碳循环水解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但显著降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占比。间伐显著影响真菌残体碳含量、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和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且这些影响与土层无关。间伐处理下真菌残体碳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5。0%和24。5%。但间伐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降低12。3%),表明土壤有机碳中植物来源碳比例增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全氮和含水量是影响真菌残体碳和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的关键因子。综上,间伐通过改变土壤性质促进了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并改变了土壤有机碳来源组成。

    林分密度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氨基糖

    中亚热带米槠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对凋落物和根系碳输入的响应

    王翠娟刘小飞杨柳明贾淑娴...
    177-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残体碳(MNC)是稳定土壤碳库的重要来源,探讨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对地上(凋落物)、地下(根系)碳输入的响应对评估全球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米槠人工林为对象,设置去除根系(NR)、去除地上凋落物(NL)、无凋落物输入(即去除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根系输入,NI)、添加双倍地上凋落物(DL)4个处理,以无处理为对照(CK),7年后采集0~10 cm 土层土壤样品,探究凋落物和根系输入变化下MNC含量及MNC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与CK相比,NR处理下MNC、细菌残体碳(BNC)和真菌残体碳(FNC)分别降低了 15。9%、20。2%和14。5%,其他处理无显著变化。2)与CK相比,NR、NL、NI和DL处理未对BNC、FNC和MNC的土壤有机碳贡献率产生显著影响。3)相关性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植物碳输入变化通过改变土壤中的底物有效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直接或间接改变了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碳的含量。表明在维持中亚热带入工林土壤MNC方面,根系输入碳比地上植物来源碳更重要。

    微生物残体碳土壤有机碳凋落物根系米槠人工林

    降水季节性分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纪永康马楠张慧李翠环...
    186-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氮矿化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但降水季节性分配对土壤氮矿化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于2020-2022年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森林进行降水控制试验,采用野外树脂芯原位培养法,分别设置对照(CK)、干季更干、湿季极端降水增加(T1)和干季更干、湿季降水等比例增加(T2)3种处理,探究降水季节性分配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T1和T2分别使干季土壤净硝化速率显著降低57。9%和72。5%,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降低82。5%和89。6%,而使湿季土壤净硝化速率显著提高64。3%和79。5%,净氮矿化速率显著提高64。2%和81。1%,且湿季降水等比例增加比湿季极端降水增加更有利于土壤氮矿化进程。此外,结构方程模型表明,降水季节性分配的变化能够通过改变土壤含水量、铵态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土壤C:N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氮矿化进程产生显著影响。以上结果对研究土壤氮循环等生态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有利于更准确地评估未来降水格局变化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壤氮转化亚热带森林降水格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干湿季

    杉木幼树光合特性与生长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土壤增温的响应

    张雅婷叶旺敏熊德成吴晨...
    195-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亚热带地区杉木幼树光合特性与生长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本研究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根箱增温试验(较环境温度增加4℃),探究土壤增温对亚热带杉木幼树不同季节光合特性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杉木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gs)显著低于春季与秋季;土壤增温对各季节杉木叶片Pn和gs均无显著影响,但增温与季节的交互作用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存在显著影响。春季杉木树高与地径生长均显著高于夏季与秋季;增温显著降低杉木地径生长,其中秋季显著降低48。1%;而增温对各季节杉木树高生长均无显著影响。夏季和秋季杉木比叶面积、可溶性糖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春季,增温在各季节均未引起叶片功能性状的显著变化。综上,杉木光合作用对土壤增温的响应不显著,其季节差异显著主要受气孔导度调控。杉木通过调节WUE适应土壤增温,且通过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面积适应夏季高温与干旱胁迫。增温对杉木地径生长的影响主要由土壤含水率驱动;杉木生长的季节差异受杉木光合作用及其对光合产物的利用与储存的权衡影响。

    全球变化中亚热带杉木生长特性光合速率

    凉山州15种主要经济树种的防火性能

    黎书会吴艳孙志东陈继恩...
    203-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凉山州属四川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也是林火发生的三大重灾区之一。本研究选取当地15种主要经济树种为对象,测定各树种不同器官(叶、枝)的理化性质与燃烧性能,分析不同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造林学特性及价值特性,研究不同树种的防火性能,旨在筛选适宜凉山州经济林发展的防火树种,有效提升该区域生物防火能力。结果表明:15个树种之间的7种理化性质和燃烧性能指标均呈显著差异,除粗灰分和木质素外,树叶的含水率、热值、燃点、粗脂肪、粗纤维指标权重均高于树枝,树叶的粗纤维指标(9。6%)和树枝的粗灰分指标(9。9%)分别为2种器官中最高权重指标。基于不同树种的防火性能,可将15种树种分为3类:Ⅰ类为优良防火树种,有胡桃、桑;Ⅱ类为较好防火树种,有乌桕、杧果、余甘子、枇杷、女贞、栗、石榴;Ⅲ类为较差防火树种,有华山松、野八角、杨梅、无患子、木樨榄、油茶。胡桃和桑的防火性能较强,可作为凉山州地区防火经济林的优选树种,建议防火隔离林带营建采用Ⅰ~Ⅱ类防火树种,而Ⅲ类树种大面积栽植后应注意防火。

    燃烧性能经济树种胡桃

    不同水平氮添加下华北盐渍化草地根际土壤阴阳离子特征

    常婕居新伊李凯宁亚楠...
    212-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华北农牧交错带重度盐渍化赖草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水平氮处理(0、1、2、4、8、16、24、32g N· m-2·a-1)下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以及根际与非根际混合土壤的阴阳离子含量,分析外源氮输入影响盐渍化草地土壤理化特征的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根际、混合和非根际土壤的pH值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32 gN·m-2·a-1处理下3种土壤pH值分别下降1。2、0。9和0。6,根际土壤的pH值比非根际土壤降低0。44。根际、混合和非根际土壤的Na+含量显著降低,NO3-含量显著升高。与对照相比,32 g N·m-2·a-1处理下根际土壤Na+含量占可溶性总盐含量的比例减少14%,非根际土壤减少12%,而根际土壤的NO3-含量占可溶性总盐含量的比例增加了 29%,非根际土壤增加26%。pH值与土壤NO3-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N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2 g N·m-2·a-1处理下根际土壤的可溶性总盐含量比对照显著减少31。5%,氮沉降可以降低土壤pH值和根际土壤可溶性总盐含量,减轻盐碱胁迫。

    氮沉降根际土壤碱性土赖草盐基离子

    盐胁迫对白及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李菁张小飞张惠雯文嘉庆...
    219-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渍化环境不仅会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还会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为探究盐胁迫条件下白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演替模式,采用细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不同盐胁迫浓度下白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盐胁迫对白及植株生长发育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白及根际菌群组成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盐胁迫环境使白及植株生长速度和长势下降,土壤中有机质、氮、磷含量显著降低。盐胁迫处理后白及根际土壤细菌物种多样性和均一度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门和纲水平上白及根际土壤细菌优势类群的相对丰度和变化趋势在对照与盐胁迫处理间差异显著。盐胁迫浓度和胁迫时间均显著影响白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总磷含量是影响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与细胞骨架、细胞运动、物质代谢及信号转导机制相关的功能基因可能参与了菌群对盐胁迫的适应及应答。本研究将为盐渍地区白及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白及盐胁迫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3种啮齿动物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样性比较

    初鹏飞邢洁王声泽李婷...
    22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作为全球新型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抗生素的滥用。为探究大林姬鼠、棕背䶄和黑线姬鼠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样性,采用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来自黑龙江牡丹峰的17只大林姬鼠、17只棕背䶄和三道关的9只黑线姬鼠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样性。从3种啮齿动物中共检测到19种类型及248个亚类的ARGs。棕背䶄和黑线姬鼠差异显著的ARGs有7个,差异极显著的有5个;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差异显著的ARGs有7个,差异极显著的有4个;棕背䶄和大林姬鼠差异显著的ARGs有4个,差异极显著的有5个。3种啮齿动物丰度较高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大类为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ARGs已广泛存在于3种啮齿动物体内,不同物种之间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3种啮齿动物的分布区不同并存在食性分化。本研究可以为啮齿动物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并加深对ARGs传播危害的认识。

    棕背䶄大林姬鼠黑线姬鼠抗生素抗性基因宏基因组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