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设用地扩张对区域文化景观时空演变的影响——以广东省韩江三角洲为例

    邱彩琳邱宁张天洁
    3065-3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景观是自然和人文因素复合作用下产生并随人类行为而不断变化的产物,探索建设用地扩张对文化景观造成的影响是理解人类活动干预文化景观形式内涵、价值特征的关键.本研究对韩江三角洲文化景观进行分类,并运用景观指数定量描述1980-2018年该地区文化景观时空演变特征,最后,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建设用地扩张对文化景观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在区域层面共识别出7种文化景观类型.1980-2000年,研究区文化景观格局变化较大,破碎度上升、不规则程度加深、多样性增强.区域建设用地面积占比由14.8%提升至29.9%,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以2000年为分界点,这与文化景观变化时序吻合.建设用地扩张与文化景观变化之间存在空间依赖性.随着建设用地扩张,沿海区沙堤沼泽处的蔓延集聚型城镇景观成为优势类型,洪泛低地、潟湖低地处的历史村镇与湿地水田面临消亡.建设用地不仅影响本地景观格局,对邻近地区也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建设用地扩张使同一类型景观的斑块融合程度提高,景观集聚效应加强;使不同类型景观斑块间的蔓延度降低,不规则性增加,趋于破碎化.研究结果可为韩江三角洲区域的人文历史传承、生态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建设用地扩张区域文化景观景观特征评估景观格局空间计量模型

    贵州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其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

    文疆回李瑞
    3075-3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省是我国生态文明试验区,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探明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与景观格局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分布特征,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本研究分析了 2005-2018年间贵州省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并构建二者之间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其相关系数在空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2005-2018年间,贵州省景观类型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建设用地、森林、水域、草地和农田5种景观之间,景观破碎度和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增长,森林是贵州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生态系统服务以调节服务为主;对于高价值景观类型而言,多样性提升和破碎度降低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而在低价值景观类型集中的区域,则呈现出相反的影响效果.应根据贵州省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调整景观转移方向和不同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破碎度空间分布,从而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

    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类型转移景观格局岩溶地貌区

    子午岭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汪仕美靳甜甜燕玲玲巩杰...
    3087-3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簇是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组合,可指征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或协同关系.辨析服务簇内部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有助于实现基于服务簇的生态分区与管理政策制定.基于InVEST模型,综合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本研究揭示了子午岭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群聚特征,探究了服务簇内部权衡与协同关系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7年,子午岭区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得到改善.除土壤保持高值区在研究区北部较为集中外,其余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均在中部和南部较为集中.根据聚类结果将研究区在像元尺度上划分为4个生态系统服务簇,其中,核心保护簇内,产水服务与土壤保持存在较强权衡;粮食生产簇内,生境质量与产水服务、粮食生产存在较强权衡;生态过渡簇和生态脆弱簇内,服务间的协同关系广泛.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受到自然本底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覆盖、降水和高程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以积极影响为主,而温度、建设用地占比、人口密度等以消极影响为主.

    生态系统服务簇权衡协同聚类分析冗余分析子午岭区

    基于胃含物和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摄食生态

    徐雯杨蕊陈淦高春霞...
    3097-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圆鲹是浙江南部近海的重要经济鱼类.本文根据2020年5月、8月、11月和2021年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应用胃含物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对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摄食习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δ13C平均值为(-16.55±0.60)‰,范围为-17.76‰~-15.25‰,与叉长呈显著负相关;蓝圆鲹δ15N平均值为(11.76±0.88)‰,范围为9.06‰~13.03‰,与叉长呈显著正相关.根据δ15N值计算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平均营养级为3.89±0.26.胃含物分析表明,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主要饵料类群为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多毛类和小型甲壳类.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虾类对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营养贡献率最高(40%~84%),其次为多毛类、小型甲壳类、蟹类、头足类和鱼类.蓝圆鲹的摄食习性有明显的生长变化,随着蓝圆鲹叉长的增加,其倾向于摄食更高营养级的饵料生物.

    胃含物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摄食生态蓝圆鲹营养级

    植物入侵机制的主要假说

    侯清晨冯燕楼周玉洁敖玉梅...
    3105-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入侵是最严重的全球问题之一,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着植物入侵现象日益严峻,要控制和解决外来植物入侵问题,了解和掌握植物入侵机制尤为重要.本文概述了植物入侵的多种机制及不同机制间的协同作用,阐述了植物入侵过程中的化感作用、植物-土壤反馈机制、互惠共生关系,以及植物功能性状和表型可塑性对入侵过程的影响,并对多种机制协同与植物入侵轨迹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外来植物在侵入地的入侵时间轨迹分为引入、定植、建立和侵入4个阶段,把遇到的各种阻碍和促进因素融入其中,提出外来植物入侵曲线图,有助于未来对入侵植物及其影响的研究和管理.对现有的植物入侵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提出现阶段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植物入侵外来植物入侵机制协同作用

    生物炭对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阻控潜力及机制研究进展

    王玉洁唐宇嘉张亚平张妙月...
    3116-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和健康挑战,开发有效技术以减少其负面影响对维护土壤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生物炭具有高碳含量、大表面积、良好的吸附性能和经济优势,可能是一种非常合适的阻控材料.其对ARGs的阻控作用可能归因于以下3种机制:1)吸附某些污染物,如抗生素和重金属,减弱ARGs的共选择性压力;2)通过改变土壤理化特性影响微生物种群结构,从而限制细菌之间ARGs的水平转移;3)通过吸附或破坏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水平转移载体,直接减弱基因水平转移能力.但生物炭对ARGs的阻控效果取决于生物炭的物料来源、热解工艺和添加水平等.此外,生物炭的老化可能会降低其阻控ARGs的效果.生物炭的内源性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和重金属,也可能导致环境中特定抗生素抗性细菌的富集或诱导水平基因转移.在后续研究中,应根据土壤环境选择合适的生物炭种类,并采取生物炭老化控制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生物炭对ARGs的阻控作用.

    生物炭土壤修复抗生素抗性基因

    街谷绿化消减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肖乾坤成雅田李思韬林姚宇...
    3127-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街道两侧建筑群向高密度、高层化发展,传统"树越多越好"的绿化模式在应对城市街谷空气污染时是否适用受到广泛关注.明晰街谷绿化植物特征及其种植设计模式对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消减的调控机理是发挥其提升街谷空气品质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比较分析了现场观测、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3种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及局限性,详细剖析了行道树、绿篱两类绿化模式对街谷空气污染物扩散与沉降的影响机制,提出了一套面向空气质量提升的街谷绿化适应性设计工作框架.最后,分别从典型街谷绿化设计图示语言研制、街谷空气污染暴露评估技术指南编制、计算机流体力学模型中街谷绿化效应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街道峡谷机动车尾气行道树绿篱扩散沉降种植设计

    基于韧性理念的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研究热点与趋势

    陈娜向辉马伯黎璟玉...
    3137-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洪涝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等雨洪管理实践有助于灾害的缓解,提高城市应对雨洪的"韧性".韧性城市作为应对灾害风险的城市规划理念,已被应用于一些国家的雨洪风险管理中.本文基于韧性理念,运用科学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梳理中国雨洪研究现状,从生态、工程、社会雨洪韧性3方面分析了雨洪管理热点与相关技术,发现在跨领域的雨洪系统管理、区域到街区间不同空间尺度用地调蓄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提出未来应构建以"生态-工程-社会"为核心,涵盖"区域-城市-街区"尺度,多技术集成为支撑的自适应韧性雨洪管理体系.

    韧性雨洪管理文献计量研究进展

    昆虫单个感觉器记录技术研究进展

    唐加菜魏成梅赵婧严乃胜...
    3146-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感器记录技术是一种昆虫细胞外电生理技术,可以测量昆虫单个感受器对刺激物的电生理反应.该技术有助于探明昆虫嗅觉和味觉感受器对不同信息化合物的电生理响应机制,将单感器记录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阐明昆虫嗅觉反应的分子机制,还可以研制昆虫行为调节剂、检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生物传感器.本文介绍了单感器记录仪的结构和昆虫单感器记录的原理,并对单感器记录技术在昆虫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探明昆虫感受化学信息物质的机理和应用提供依据.

    单感器记录昆虫嗅觉感器味觉感器电生理反应

    "海洋生态系统工程师"及其生态作用

    安鑫龙顾继光黄凌风郑梓瑶...
    3159-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生态系统工程师"是能够塑造栖息地并使其他海洋生物受益的海洋生物种类.海洋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均存在为其他生物种类塑造栖息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工程师",它们的生态作用是其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阐述了"海洋生态系统工程师"生态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提出建议."海洋生态系统工程师"能够在特定的海洋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但一旦成为入侵种可能会对入侵海域产生负面影响;有些"海洋生态系统工程师"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今后,应加强海洋生物床、海洋生物礁、海洋生物膜和复合生态系统工程等研究,有效利用"海洋生态系统工程师"的积极作用并防控其负面影响,实现对海洋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工程师生态作用积极作用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