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关系

    郝嘉元智烈慧李晓文董世魁...
    3053-3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最大的关键生态热点区域,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其广阔而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正受到如土地利用集约化等日益严重的人为干扰.本研究旨在探讨1980-2020年青藏高原土地利用规模、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分析其对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价模型模拟研究了生境质量、碳储存、产水量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趋势,分析了土地利用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2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较为稳定,以高寒草地和荒漠为主.生境质量整体提高,碳储量和产水量先升高后降低.3种服务整体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逐渐提升的空间格局,与土地利用由荒漠、草地到林地过渡的空间格局相对应.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性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受土地利用强度影响较大的县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中西部、南部和中东部等区域.本研究结果对制定土地利用政策、调控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格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强度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服务青藏高原

    基于关键指标优化的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估

    曾浩威凌成星刘华赵峰...
    3064-3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净初级生产力(NPP)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指标,也是衡量生态质量的关键指标.NPP难以进行大面积实测,目前大多数评估生态系统质量使用的是分辨率较低的NPP产品,低分辨率NPP不能够捕捉到生态系统的细节特征,不利于小尺度区域生态系统质量评估.建立快速、高效的小尺度区域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方法将有力推进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本研究针对生态系统质量评估和NPP的计算方法,优化了 NPP的计算流程,使得NPP作为评估指标时不需要地面观测数据即可通过遥感反演得到,并建立回归模型遥感反演叶面积指数,采用像元二分法估算植被覆盖度,形成一套遥感快速评估生态系统质量的方法,并以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评估其2001-2022年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结果表明:2001-2022年间,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整体良好,2022年质量等级良、优面积占比达85%以上;高植被覆盖度是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持续良好的中坚力量;2001-2022年,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13年为生态系统质量最低点.本研究构建方法在评估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上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优化方法可助力小尺度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快速、精准评估,可为生态系统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估净初级生产力指标优化

    双尺度下广东韶关市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及社会生态驱动因素

    邓钰栎王丹许涵
    3073-3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惠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由社会生态驱动因素组合产生,并且跨尺度展现不同的空间模式.目前,对不同空间尺度生态系统服务间复杂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广东省韶关市为例,分析了 4种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TOSs)的空间格局与相互关系,并在千米网格尺度和子流域尺度量化了它们对7个社会生态驱动因素的响应,由此提出跨尺度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管理和规划策略.结果表明:韶关市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存在聚集性和跨尺度差异,其中,生境质量、水质净化和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一致,高供给主要分布于东部、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山区,低供给分布在中部、西北、南部和东北部的平原区域,随尺度扩大,空间聚集性增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在两个空间尺度上均为协同关系,随尺度变化,协同强度发生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在两个空间尺度上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数字高程模型,TOSs在千米网格尺度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年均温,而在子流域尺度为年均蒸散发;综合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强度,研究区划分出山地生态均衡区、森林生态保育区、城市森林保持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风险区5类生态系统服务簇,其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和跨尺度差异.本研究将韶关市4种代表性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和驱动机制的跨尺度变化规律整合到空间规划中,以支持跨尺度的可持续生态系统管理,对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生态系统服务簇社会生态因素尺度效应区域生态管理和规划

    基于时变参数C-D生产函数的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

    朱嘉晴秦会艳张梦春
    3085-3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减排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环节,研究区域农业碳排放特征和驱动因素对农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投入产出和生产过程角度对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基于时变参数C-D生产函数修正后的LMDI分解法和Tapio脱钩模型,探究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脱钩动态.结果表明:江西省2010-2021年12年间农业碳排放量增长26.4%,碳排放强度在研究期内逐年下降,年均降速为4.9%.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劳动投入和资本存量因素共使碳排量减少6105万t,累计分别贡献约27.0%、44.5%和28.5%;而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因素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累计分别产生了75.7%、5.6%、18.8%的农业碳排放增量.江西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因素的关系主要以弱脱钩为主,与劳动投入因素的关系以负脱钩为主,脱钩状态后期较前期更理想.因此,时变参数C-D生产函数将技术、劳动、资本要素纳入碳排放量的驱动因素和脱钩效应具有很好的创新性与适用性.

    农业碳排放LMDI分解法Tapio脱钩模型C-D生产函数

    宁夏灵武市"生态-经济"双网格局演变及互作关系

    马彩虹刘园园杨航李聪慧...
    3095-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生态网络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以宁夏灵武市为例,基于遥感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Linkage Mapper以及改进的重力模型方法,分析了生态网络与社会经济景观"双网"格局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灵武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沙地、草地面积锐减,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工业区快速扩张;"双网"在连通性和稳定性方面均有所提升.人类活动密集区分布于城市区、绿洲农业区以及宁东能源工业区,生态源地及生态廊道主要分布于自然保护区中部,部分延伸到其他功能区;交通廊道呈现在农业区和宁东能源工业区密集分布、在两区之间贯通的"H"型格局,"双网"均以各自功能区空间为核心且存在交织分布;"双网"呈现从冲突走向协同发展的态势,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区及交互情况,农业区和宁东能源工业区的生态均存在初期破坏、后期改善的情况.今后,需加强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可通过生态源地与廊道质量提升、生态节点建设与生态干扰点修复等组合措施提升生态质量.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电路理论生态网络黄河上游地区

    公园城市背街小巷孢粉四季浓度变化及高致敏风险期传播规律——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

    刘佳慧尹睿唐雨倩唐琪...
    3105-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地引发的孢粉(孢子与花粉)过敏被认定为是危害城市公共健康的最严重的环境流行病之一.2022年,我国民众的孢粉过敏率达到17.8%,并呈现发病年龄跨度大、患病症状严重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为验证孢粉浓度实测法与城市绿地致敏风险指数(IUGZA)方程预测结果的关联,并厘清高密度静风城市背街小巷行道树孢粉的散播规律,本研究基于IUGZA方程计算出青羊区背街小巷的致敏风险,筛选出高、中、低3个致敏区域各1组,在区域内部选点并选择指示树种进行孢粉浓度监测.结果表明:3个致敏等级区域中,背街小巷的孢粉浓度变化有一致性,3月为孢粉浓度最高峰.平均孢粉浓度总体呈现春季>秋季>夏季>冬季的趋势.主要孢粉来源为银杏属、悬铃木属、梧桐属和雪松属乔木,分别占孢粉总量的42.4%、16.3%、9.0%和6.5%.风速对背街小巷的孢粉浓度及其传播距离的影响最大.孢粉的水平散播距离最远可达260 m,孢粉数量与远离孢粉源的距离呈显著负线性相关.高位点处(离地4.5 m)收集到的外来孢粉浓度远低于近地面采样点(离地面1.5 m),但孢粉类型无差别.IUGZA方程预测的致敏风险结果与孢粉浓度实测结果一致,此方程可以在高密度静风城市推广使用.

    孢粉过敏公园城市背街小巷行道树飘散规律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环境污染及其对微生物介导氮循环的影响

    温丽联宋金明李学刚马骏...
    3114-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是使用量最大的抗生素之一,是一种在环境中具有"伪持久性"的新型污染物,具有巨大的生态风险.FQs会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过程,改变环境中各种类型氮的组分,进而对全球氮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总结了 FQs污染现状及对微生物介导氮循环的影响,以阐明FQs对氮循环各个关键过程的作用,从而为揭示FQs的生态效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FQs普遍存在于各类环境介质中,不同环境中FQs浓度和种类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是检出频率和浓度最高的4种FQs.FQs对氮循环的作用过程具有典型的剂量和种类依赖型特征.FQs主要通过降低氨氧化过程相关的amoA基因丰度和氨氧化细菌丰度、组成来抑制硝化过程;主要通过降低相关酶活性和narG、nirS、norB和nosZ等基因丰度,以及降低反硝化功能属微生物丰度、组成来抑制反硝化过程;通过降低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组成和hzo基因丰度来限制厌氧氨氧化过程;最终导致环境中活性氮去除的降低和氧化亚氮(N2O)释放的增加,甚至进一步诱发水体富营养化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未来应重点关注低浓度FQs和复合抗生素对氮循环过程的影响,进一步加强FQs对氮循环微生物单体和群落变化影响的研究.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微生物氮循环抑制作用功能基因

    牦牛和藏羊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孙彩彩董全民杨晓霞冯斌...
    3127-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开展了牦牛和藏羊放牧对高寒草甸土壤节肢动物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共得到土壤节肢动物隶属4纲8目26科,其中优势类群为螨总科和甲螨总科;放牧牦牛和藏羊均会降低土壤节肢动物多度,但会提高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放牧牦牛可显著提高捕食性土壤节肢动物功能群类群数,放牧牦牛和藏羊均可显著提高腐食性土壤节肢动物功能群类群数,但对杂食性和植食性土壤节肢动物功能群的类群数无显著影响;放牧牦牛和藏羊均显著降低了土壤螨类的多度;土壤容重、速效钾和速效氮是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

    高寒草甸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功能群

    混交林生产力研究进展

    尹再芳孙洪刚谭梓峰刘威...
    3135-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科学培育模式改善种间关系和生境条件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是提升混交林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评价了混交林生产力的两类估测方法,分析了种间竞争和互补效应影响混交林生产力的内在机制,并从外在因素出发,阐明了林内生长空间和生境因子如何调控混交林生产力,探讨了树种组成、林分密度、立地质量等对混交林生产力的影响过程,以及林分发育过程中生产力的整体变化规律.最后,在明晰影响混交林生产力形成的内在机制和生境要素的基础上,围绕当前混交林培育模式构建所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今后混交林生产力提升的研究方向:完善生产力估算体系;建立长期的混交林样地;加强多种培育措施的综合效应研究;强化混交林的生长发育进程研究.

    混交林森林生产力种间相互作用互补作用环境因素培育措施

    农业生态系统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叶俊龙郭梁赵璐峰唐建军...
    3144-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功能性状对群落形成和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影响,与 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条件和人工管理的共同影响,植物(即作物)功能性状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本文聚焦作物功能性状特征,基于性状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方法,以及功能性状在农业中的应用3个方面,回顾了功能性状研究发展历程,阐述了驯化对作物性状权衡的影响,群落功能结构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以及农田杂草管理、覆盖作物和间作系统中功能性状的应用.指出将更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作物种类纳入研究、建立作物功能性状数据库和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是未来作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方向.

    性状权衡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杂草覆盖作物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