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福建安溪县乡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机制

    江文甲林满红翁佩莹魏道智...
    4457-4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厘清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采用生物量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调整系数修正传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对1999-2019年安溪县所属24个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评估,探究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响应.结果 表明:研究期间,安溪县24个乡镇ESV呈整建制递减,减幅为0.004~0.295亿元;林地和耕地对ESV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草地和水域,其余地类对ESV的贡献为负值;将其他地类转变为林地可提高ESV,而转变为园地面积(主要是茶园面积)则导致ESV降低.采用化肥单一化宿根栽培管理茶园导致ESV降低,而茶园生态栽培能有效提高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肥力,提高ESV.

    茶园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通径分析土地退化

    煤矿区复垦土壤中有机肥的分解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李然段英华孙楠邬磊...
    4467-4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煤矿区不同复垦年限土壤,研究有机肥的分解动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有机肥合理施用和矿区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山西煤矿复垦区为试验平台,采用尼龙网袋填埋法,在复垦年限为1年(复垦初期阶段,R1)、10年(复垦中期阶段,R10)和30年(复垦长期阶段,R30)的土壤中进行有机肥分解试验(有机肥碳量与土壤重量比例为4:100).供试有机肥为牛粪和猪粪,以不添加有机肥为对照(CK),填埋深度为15 cm.在填埋后的第12、23、55、218、281和365 d采集尼龙网袋样品,测定有机肥残留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采用方差分解分析(VPA)量化土壤性质、有机肥性质和水热条件对有机肥分解的贡献率.结果 表明:猪粪的分解速率显著高于牛粪.猪粪的腐殖化系数(46.3%)显著低于牛粪(71.7%);猪粪在复垦30年的土壤中的腐殖化系数(44.5%)显著低于复垦1年和10年的土壤(47.2%);而牛粪在3种复垦年限土壤中的腐殖化系数无显著差异.猪粪和牛粪的易分解碳库占总碳库的比例分别为52%和26%,易分解碳库分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0085和0.00074℃-1,且差异显著.在0~218 d填埋时间段内,猪粪还田对复垦土壤MBC和DOC的提升作用显著高于牛粪,在281~365 d填埋时间段内,两者差异不显著.有机肥还田下,3种复垦年限土壤中MBC和DOC的增长幅度均表现为R1 >R10≈R30.在土壤性质、物料性质和水热条件中,有机肥性质是其分解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有机肥分解的单独贡献率最大,为17.9%.综上,猪粪的分解受到土壤复垦年限的影响,而牛粪的分解不受土壤复垦年限的影响.在不同复垦年限土壤中,牛粪的腐殖化系数显著高于猪粪,在煤矿复垦区建议选择腐熟的牛粪进行有机肥还田,以提高土壤肥力.

    有机肥复垦土壤分解速率活性碳氮水热条件

    市域尺度农村系统氮素流动及污染氮足迹核算——以沈阳市为例

    翟家宁李宏庆任婉侠唐呈瑞...
    4475-4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解农村系统的氮素流动、排放和利用过程对减少农业活动引起的潜在环境污染和促进养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集成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和氮足迹模型,提出市域尺度农村系统氮核算框架,并从种植、动物养殖和农村人居3个子系统对1998-2018年沈阳市的氮素流、循环利用和污染氮足迹开展量化比较研究.结果 表明:2018年沈阳市种植子系统、动物养殖子系统和农村人居子系统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36.1%、59.7%和70.1%,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15.9%、9.1%和0.7%;2018年沈阳市农村系统污染氮足迹总量为123.5 Gg,比1998年增长了21.6%;1998-2014年沈阳市农村系统污染氮足迹增长较快,随后有所下降;2018年种植子系统、动物养殖子系统和人居子系统中末利用氮素分别为129.5、62.2和8.7 Gg,相当于420.4、202.1和8.7 Gg氮肥的养分资源量.总体上,农村系统氮素利用率从生产端到消费端逐渐递增,但对农村系统氮素的时空分异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人地关系氮足迹农村系统氮素流动沈阳市

    应用多种生物类群评价白洋淀水环境质量变化

    李代魁何萍刘存歧王军霞...
    4488-4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浅水湖泊.近几十年来,白洋淀上游耗水增加,天然入淀水量急剧减少,使白洋淀水位明显降低;同时,随着淀泊周边农村生活污水的排入,白洋淀发生了严重的富营养化.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白洋淀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空前提高.近几年通过上游水库和跨流域生态补水,白洋淀水位明显抬升,同时淀中和淀边农村实施了生活污水收集.为了解白洋淀当前水环境状况,对前期补水和治污的效果进行评估,2019年8月对白洋淀水体理化指标及水生生物进行调查,采用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指标评价白洋淀水环境质量,并与2010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辅以沉水植物指标评价水体生态状况.结果 表明:白洋淀2019年总磷达到优于Ⅲ类水平,总氮优于Ⅱ类水平,水环境状况比2010年有较大改善.其中,总磷浓度下降了88.6%,总氮浓度下降了83.9%,叶绿素a浓度下降了47.8%,透明度增大了43.4%;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浮游植物密度显著降低,优势种从普遍的重富营养型转变为富营养型;沉水植物清洁型种类分布范围缩小.这说明沉水植物物种评价法不适于白洋淀水环境质量评价,浮游动物多样性评价方法也不适用于当前白洋淀水环境质量评价.早期,由于污染源集中在西部,白洋淀西部水质差于东部;现在,由于自西、北、南多方向补水,淀区的水动力条件发生显著改变,加之西部实施治污工程,淀区水质呈现空间均一化的特点.

    白洋淀富营养化水污染跨流域补水水生生物

    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三角洲秋季底栖食物网的影响

    姜少玉陈琳琳闫朗刘春云...
    4499-4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保滩护岸,互花米草于1990年被引种至黄河三角洲,随后迅速蔓延,给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明晰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底栖食物网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于2020年11月对互花米草入侵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潜在食源、营养级和食物网结构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 表明:调查区域潜在食源δ13C平均值的变化规律为沉积物(SOM)>互花米草>底栖微藻>悬浮颗粒物(POM)>盐地碱蓬,潜在食源δ15N值的变化范围为1.24%‰~9.03%‰,且不同食源间的δ15N值存在差异.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营养级范围为1.73~4.19,其中双壳类的营养级最低;互花米草及其腐败后的碎屑是大型底栖动物的重要食源之一,但对大型底栖动物的营养级结构没有显著影响.互花米草入侵通过上行效应改变了底栖生物的食源组成,进而可能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食物网的结构.

    黄河口互花米草大型底栖动物食物网稳定同位素

    东太平洋浅海长尾鲨母体和胚胎间痕量元素的迁移规律

    李泽政李云凯
    4508-4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洋中上层鲨鱼多为金枪鱼渔业的兼捕渔获,因其生长缓慢、繁殖力低等生活史特征,极易被过度捕捞,90%种类资源已近危.而作为长生命周期的顶级捕食者,鲨鱼体内某些过高的痕量元素含量不利于资源恢复.本研究选取10尾东太平洋雌性浅海长尾鲨(Alopias pelagicus)及对应的18尾胚胎,测定其肌肉和肝脏中锌(Zn)、铜(Cu)、铬(Cr)、镍(Ni)、锰(Mn)、硒(Se)、钴(Co)、汞(Hg)、镉(Cd)、铅(Pb)和砷(As) 11种痕量元素,探寻浅海长尾鲨繁殖过程中母体与胚胎间痕量元素的迁移规律.结果 表明:对于必需元素,胚胎两种组织的Cr、Cu、Se和Mn含量均高于母体对应组织,而Ni和Zn含量在胚胎肌肉中较高、肝脏中较低;对于非必需元素,胚胎两种组织的As、Cd和Hg含量均低于母体对应组织.虽然Hg在母体和胚胎组织中含量均较高,但胚胎组织的Se/Hg均大于1,且其在胚胎中的值均大于母体,表明Se在胚胎中具有显著抑制Hg毒性的作用.肝脏作为鲨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能量来源,其元素含量在胚胎与母体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由此推测,浅海长尾鲨可能存在特定的元素调控机制,以维持胚胎组织中元素含量的稳定.

    东太平洋浅海长尾鲨胚胎微量元素卵胎生

    东太平洋公海茎柔鱼饵料中鱼类和头足类组成初步分析

    操亮亮力清影刘必林
    4515-4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根据2019年6-12月我国鱿钓生产船在东太平洋公海采集的62尾茎柔鱼样本,对其胃含物残留的4131个耳石和75个角质颚样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表明:茎柔鱼主要摄食鱼类10种、头足类4种.从摄食饵料的出现频率和数量百分比来看,主要摄食的鱼类饵料为荧串光鱼、朗明灯鱼和墨西哥尾灯鱼,荧串光鱼在不同胴长组的茎柔鱼胃内均有出现,是茎柔鱼最重要的饵料;摄食的头足类主要有茎柔鱼、鸢乌贼和爪乌贼.随着胴长的增大,茎柔鱼摄食的饵料种类不断增加,头足类和灯笼鱼饵料比例增加,且摄食的饵料尺寸增大,摄食营养结构发生改变,摄食营养水平随之提高.研究结果可为评估不同饵料生物在茎柔鱼食性转变过程中的食物贡献提供基础资料.

    胃含物耳石角质颚营养结构食物组成

    基于估计准度和调查费用的渔业资源调查采样设计优化

    张国晟张崇良薛莹纪毓鹏...
    4523-4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理的调查采样设计及优化可以降低调查费用,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实现调查采样效益的最大化.本研究量化了调查费用,在考虑估计准确度基础上,将调查费用作为评价指标加入到采样设计优化中,应用计算机模拟重抽样方法和模拟退火算法进行航线规划.基于2013-2015年春、秋季海州湾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使用克里金插值法模拟了该海域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在春、秋季的相对资源量分布,作为其分布的"真值".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模拟不同样本量下的调查采样,估计各目标鱼种的资源量指数,以相对偏差(RB)的绝对值来评价目标鱼种资源量指数估计的准确度,以调查费用、超标概率作为费用评价指标,以综合评价指标(IEI)作为衡量准确度和费用的综合指标.结果 表明:各鱼种资源量指数估计的RB值随样本量增加而降低,但各鱼种的RB值不同.不同评价指标确定的最优站位数不同,按RB值确定的最优站位数较高,调查费用超过预算;按调查费用确定的站位数较低,但无法有效保证资源量指数估计的准确性;按IEI确定的最优站位数处于中间水平,能兼顾调查费用和资源量指数估计准度.综合考虑调查费用和航线规划的采样设计不仅能确定最优站位数,还可以确定调查设计的站位空间位置、站位调查顺序和调查费用.调查者可以根据实际费用预算,从模拟方案中选择费用低、RB低的理想采样设计方案开展调查.

    采样设计调查费用海州湾模拟退火算法资源量指数

    基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日本鳀幼鱼叉长-体重关系异质性

    朱文斌朱海晨王雅丽张亚洲...
    4532-4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日本鳀幼鱼生长的异质性,本研究根据2019年4-6月在浙江沿岸海域进行专项特许捕捞中采集的日本鳀幼鱼样品,采用拟合广义线性模型和9个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日本鳀幼鱼叉长与体重关系的异质性.结果 表明:本次采样的日本鳀幼鱼叉长范围为14~ 74 mm,平均叉长为33 mm,优势叉长组为21~50 mm;体重范围为0.01~2.96 g,平均体重为0.28 g,优势体重组为0.01~0.50 g.根据赤池信息准则,具有月份和水域对生长参数a、b随机效应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交叉验证结果也证明了其预测效果最优.在最优模型中,生长参数a的固定值为0.24×10-5,其估计值波动不明显,b的固定值为3.246,估计值范围为3.206~3.272,表示日本鳀幼鱼为正异速生长.这说明月份和水域对日本鳀幼鱼叉长与体重关系具有显著影响.

    浙江沿岸日本鳀幼鱼叉长与体重关系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收敛交叉映射方法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王丹雨朱媛君杨晓晖
    4539-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敛交叉映射(CCM)是一种分析非线性系统中时间序列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其不同于传统的线性系统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变量进行状态空间重构来获取变量的历史信息,随着时间序列不断增长,当其估计性能呈现收敛的性质时,可以判断因果关系的存在.本文介绍了CCM的发展史及其较传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的优点,详细阐明了CCM的原理、算法过程和实现途径.CCM作为一种针对变量间具有弱到中等强度耦合关系的系统分析方法,可以用来有效地解决非线性生态系统多变量间复杂的因果关系问题.将该方法应用于具有空间信息的多点位时间序列变量间因果分析时,应充分考虑点位间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可以去除变量及序列间空间相关性的方法相结合,从而确保CCM对变量因果关系的分析更加准确,结果也更具有信服力.

    收敛交叉映射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非线性复杂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