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据驱动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尺度、过程及其决策关联

    薛冰李宏庆黄蓓佳王鹤鸣...
    3169-3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复合系统,而数据驱动下的系统研究为加强生态系统的认知提供了新的增值导向.在新的数据语境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研究对象逐渐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耦合的方向转变,使支撑量化研究的数据体系更多样化、数据来源更广泛化、数据表达更具可视化,并呈现出研究尺度逐渐扩大化、研究对象更精细化的特征.在对数据的识别、表达和可视化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对时间、空间、结构、数量和秩序的耦合,也要注重与决策制定和地方服务的结合.新时期复合生态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应该从关键科学问题及支撑技术、尺度作用和多要素耦合以及地方和全球治理的科技支撑等方面展开,在数据的不断革新下,加强对多源数据、长期监测和时间序列的认知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开展复合生态系统的数据驱动分析,不仅能为生态系统的服务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增强数据的长效共享机制,同时可为实现决策制定和信息传播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价值支持.

    数据驱动复合生态系统尺度决策支持

    省级尺度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方法及实证研究

    韩彬唐呈瑞任婉侠刘淼...
    3177-3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优化社会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关键抓手在于编制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在行动上的具体落实.当前,面对发展生态经济的客观现实需求,提出生态经济规划编制方法并开展实证研究显得尤其迫切.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生态经济的发展内涵,面向省级尺度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需求,提出了"对象界定-本底评价-原则确立-目标制定-任务部署-机制支撑"的总体思路,以及"前期准备、内容编制、论证与审批"三大工作模块并依此构建了省级尺度生态经济规划编制技术体系.随后,以《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为例总结了工作经验,具体讨论了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内涵界定、指标体系建立等关键问题,以期为我国省级尺度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思路借鉴.

    生态经济规划社会生态系统管理规划方法实证研究辽宁省

    社会经济代谢研究:内涵、发现和展望

    陈伟强宋璐璐王鹤鸣石磊...
    3186-3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经济代谢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物质和能量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和边界上的迁移和转换.社会经济代谢研究已经成为产业生态学的核心领域.本文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了社会经济代谢研究的内涵和基本步骤,总结了社会经济代谢研究的主要发现:提供了追踪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的来源、去向和流动路径的方法与模型;揭示了物质材料及其社会经济代谢过程对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支撑作用;阐明了人类活动驱动与物质代谢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机制;提供了评估资源利用效率、资源供需趋势和城市矿产开发潜力的模型与基础数据.最后指出了社会经济代谢研究的发展方向:增加研究对象并深化对每种对象的研究精度;拓展或细化研究系统的时空边界;引入并融合新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将社会经济代谢中的物质流对接到与其相关的生态环境影响;建立可共享、可拓展、可累积的数据平台.

    社会经济代谢物质和能量代谢存量流量产业生态学

    基于演化博弈视角的环境正义下重工业区工业碳排放治理机制

    王越曾先
    3195-3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寻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重工业区工业碳排放治理机制,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和环境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辽宁重工业区为例,构建地方政府、工业企业和第三方核查机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影响工业碳排放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对不同均衡点下三方利益主体的策略选择进行仿真,进而构建工业碳排放治理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均衡情景下,研究区工业碳排放利益主体策略选择分别符合现实和理想两种情景.在三方利益主体博弈的不同均衡情景中,地方政府和第三方核查机构在不同稳定性均衡情景碳排放策略选择中分别起主导作用.政策补贴、违规行为罚款、减排成本、核查成本和监管成本是研究区工业碳排放三方利益主体演化博弈的关键影响因素.结合工业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从创新机制、约束机制、市场机制和倒逼机制4个方面构建研究区工业碳排放治理机制.完善研究区工业碳排放利益均衡分配,促进三方利益主体合作,可实现工业碳排放利益主体博弈下的环境正义.

    工业碳排放环境正义治理机制演化博弈

    农业可持续集约化评价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吕晓辛宗斐彭文龙牛善栋...
    3205-3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可持续集约化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应对饥荒、贫困和气候变化的现实路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等,探索性构建了农业可持续集约化的研究框架,并从概念源起、指标体系、研究尺度和评价方法4个方面系统回顾研究进展,进而探讨未来发展路径,以期为深化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农业可持续集约化评价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国际上农业可持续集约化研究成果多样,基于生产力、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维度赋予了其丰富内涵.农业可持续集约化评价涉及生产力、经济、环境、人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包括物质投入、资源生产率、环境经济效率等多元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要素综合评价法和指数模型评价法两类.国内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丰富,未来应突破传统理论方法框架的约束,瞄准国际发展所带来的变革性科学议题,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农业可持续集约化研究范式.

    农业可持续集约化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研究展望

    农业废弃物养分循环利用技术模式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

    杨铮李宏庆翟家宁张丽华...
    3213-3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废弃物的养分循环利用技术模式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其评估模型为优化养分循环利用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总结了农业废弃物养分循环技术模式评估框架、评估模型及评价指标、模型的数据源及其不确定性分析,以及模型应用尺度的研究进展.当前,常用于评估养分流动的模型主要是过程数学模型和产业生态学模型.过程数学模型和产业生态学模型在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模拟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主要集中在实验室或中试规模,精度较高;后者可以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多尺度模拟,数据的获取方式导致其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最后,本文对农业废弃物养分循环利用技术评估模型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为了在区域尺度上实现对农业生产系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准确评估,可以将过程数学模型与工业生态学模型相结合,建立可靠的模型框架和数据库,同时,在工厂、农场、村落、乡镇、区域等地理尺度进行模型拓展研究.

    农业废弃物堆肥厌氧消化过程模型产业生态学模型养分循环

    增温、光照时间和氮添加对蒙古栎主要物候期的影响

    马成祥周广胜宋兴阳吕晓敏...
    3220-3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大型人工气候室模拟研究增温(对照、增温1.5℃、增温2.0℃)、光照时间(10、14、18 h)和氮添加(0、5、10、20gN·m-2·a-1)对东北地区蒙古栎主要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1.5和2.0℃使芽膨大期显著提前,完全变色期显著推迟,生长期延长,且延长天数随增温幅度的增大而增加.光照时间显著影响秋季物候(叶黄始期、叶黄普期、完全变色期),与光照14 h相比,短光照(10 h)使叶黄始期显著推迟7.0 d,生长盛期相对延长.氮添加使芽膨大期、芽开放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均显著提前,完全变色期仅在高氮水平(20 g N·mi-2·a-1)下显著推迟9.5 d,表明高氮添加使蒙古栎生长期延长.增温和高氮添加(20 g N·m-2·a-1)协同作用显著推迟完全变色期,导致叶黄期延长.增温和短光照协同作用、氮添加和短光照协同作用以及增温、氮添加和短光照协同作用均使叶黄始期显著推迟,生长盛期相对延长.

    蒙古栎物候增温光照时间氮添加

    亚热带幼林树木功能性状与叶片氮磷重吸收率的关系

    鞠雯黄志群傅彦榕王涛...
    3229-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亚热带29种3年生人工纯林为对象,研究了 29个树种功能性状与氮磷重吸收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29种幼林平均氮、磷重吸收效率分别为50.5%和57.3%.22种丛枝菌根树种的氮重吸收效率平均为52.7%,显著高于7种外生菌根树种(45.1%).29个树种的细根组织密度与氮重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7种外生菌根树种细根直径与磷重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22种丛枝菌根树种的功能性状对氮重吸收效率和磷重吸收效率无显著影响.在29个树种中,菌根类型、比叶面积、细根组织密度、叶厚度及叶厚度与菌根类型的相互作用共同解释氮重吸收效率变异的27%,比根长、细根碳含量、细根碳氮比、菌根类型、叶片碳含量及叶片碳含量与菌根类型的相互作用共同解释磷重吸收效率变异的35%.因此,亚热带树种根系功能性状能较好地预测了氮、磷养分重吸收效率,综合多个功能性状可以更好地揭示不同生物因子对养分重吸收的相对重要性.

    功能性状菌根类型氮重吸收效率磷重吸收效率

    小兴安岭典型森林土壤中外源丙氨酸的潜在周转差异

    郝静郭亚芬高雷
    3237-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小兴安岭白桦林、蒙古栎林、白桦+红松+五角槭混交林、红松林和长白落叶松林5种典型森林为对象,研究林型(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土层(0~10、10~20和20~30 cm)对土壤中外源丙氨酸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丙氨酸在不同林型土壤中的周转存在时间差异和剖面异质性,总体表现为阔叶林周转较快,混交林次之,针叶林最慢,外源丙氨酸在3种林型的半衰期依次为2.6~4.2、3.6~5.5和4.3~7.0 ho随着土层的加深,各林型外源丙氨酸的潜在周转速度均变慢,半衰期变长,土壤对丙氨酸的吸附性变弱.加入外源丙氨酸后,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铵态氮分别增加了 83.8%~95.3%、80.9%~94.6%和 73.7%~93.2%,硝态氮分别增加了 82.9%~94.7%、82.3%~93.8%和 78.1%~92.5%.不同林型土壤净氨化作用速率和净硝化作用速率均呈先激增后缓慢降低的趋势,且均为正值.土层和林型及二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外源丙氨酸的周转、半衰期、氨化作用、硝化作用.

    外源丙氨酸周转半衰期氨化作用硝化作用

    荒漠短命植物地上和地下生产力对极端干旱和降水的响应

    沙亚古丽·及格尔臧永新尹本丰张署军...
    3245-3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沙垄4个坡位和坡向,设置减少65%和增加65%生长季降水量以模拟极端干旱和极端降水事件,研究极端干旱和极端降水事件对沙垄不同坡位和坡向短命植物层片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干旱使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分别显著降低48.8%和13.7%,极端降水使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37.9%和23.2%.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极端干旱和极端降水的敏感性(0.26和0.21 g·m-2·mm-1)显著强于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的敏感性(0.02和0.03 g·m-2·mm-i).沙垄东坡地上净初级生产力(24.22 g·m-2)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5.77 g·m-2)与西坡相比显著增大29.7%和71.7%,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在不同坡位和坡向之间差异不显著.

    净初级生产力短命植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