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四川丘陵旱地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向晓玲陈松鹤杨洪坤贺鹏...
    3337-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秸秆覆盖配施磷肥下土壤无机磷形态变化规律及磷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覆盖和不覆盖,副区为3个施磷量(0、75和120 kg·hnm-2),分析秸秆覆盖与施磷条件下四川丘陵旱地紫色土磷吸附-解吸特征、无机磷组分含量及其与有效磷的关系.结果表明:2018-2020年两个试验年度秸秆覆盖处理比不覆盖处理土壤磷最大吸附量分别显著降低7.7%和7.4%,磷吸附饱和度分别显著增加35.4%和18.6%,土壤易解吸磷分别显著提高21.6%和35.2%,磷最大缓冲容量无显著差异;施磷与不施磷相比,磷最大吸附量和最大缓冲容量显著降低,吸附饱和度显著增加,易解吸磷则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两个试验年度秸秆覆盖处理比不覆盖处理磷酸二钙(Ca2-P)、磷酸八钙(Ca8-P)和铁磷(Fe-P)含量显著增加,铝磷(Al-P)含量显著降低,闭蓄态磷(O-P)和磷灰石(Ca10-P)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与不施磷相比,施磷则提高了不同无机磷组分含量.与不覆盖处理相比,两个试验年度秸秆覆盖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3.2%和9.6%,磷活化系数分别显著提高21.3%和8.9%,且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活化系数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回归分析表明,无机磷各组分对紫色土有效磷有效性的贡献为Ca2-P>Fe-P>Al-P>Ca8-P>Ca10-P>0-P.因此,秸秆覆盖配施磷肥促进了土壤难溶性磷向中等活性或易于作物吸收的磷形态分解和转化,降低土壤对磷素的吸附,促进土壤磷素的解吸,最终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推荐四川丘陵旱地秸秆覆盖配施75 kg·hm-2磷肥更有利于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

    秸秆覆盖施磷磷吸附解吸磷形态磷有效性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土壤酸解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石丽红唐海明孙耿孙梅...
    3345-3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南方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不同耕层(0~10和10~20cm)土壤酸解有机氮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36年)定位施肥试验田为平台,系统分析了单独施用化肥(C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OM)和不施肥对照(CK)下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 土壤酸解有机氮及其组分氨基酸氮、氨基糖氮、铵态氮和酸解未知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OM和RF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双季稻田0~10和10~20cm 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OM、RF和CF处理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 土壤酸解有机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分别比CK增加10.7%~42.6%和12.2%~51.5%.与CF和CK相比,OM和RF处理显著提高了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 土壤氨基酸氮、铵态氮、酸解未知氮和氨基糖氮含量.不同施肥处理稻田0~10和10~20 cm 土壤酸解有机氮和非酸解性氮含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OM>RF>CF>CK.各施肥处理稻田0~10 cm 土壤氨基酸氮、铵态氮、氨基糖氮和非酸解性氮含量均高于10~20 cm 土壤.土壤酸解有机氮含量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RF和OM处理有利于增加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 土壤有机氮含量,增强稻田土壤供氮能力,提高土壤肥力.

    长期施肥双季稻田土壤酸解有机氮土壤肥力

    宁南旱区耕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韩固苗芳芳王楠勉有明...
    3352-3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耕作覆盖对土壤水热及旱作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连续2年在宁南旱区不同耕作深度结合覆盖模式下开展了研究工作.结果表明:耕作深度、覆盖材料对马铃薯播种期0~100 cm 土层土壤贮水量有极显著影响,而二者交互作用无显著影响;2019年土壤贮水量以深松30 cm覆盖地膜处理最高,2020年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较高,分别较翻耕15 cm不覆盖处理(对照)显著提高16.9%和33.4%;耕作深度、覆盖材料可显著影响马铃薯关键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同一耕作深度下土壤贮水量以秸秆、地膜覆盖处理效果较好,同一覆盖材料下以深松30~40 cm处理最佳.覆盖材料、耕作深度与覆盖材料二者交互作用对播种-现蕾期0~25 cm 土层土壤有效积温影响显著;同一耕作深度下覆盖地膜处理土壤有效积温平均较不覆盖处理显著增加9.3%,而覆盖秸秆处理较不覆盖处理显著降低18.7%;2019和2020年各处理全生育期土壤有效积温分别以深松30 cm和深松40 cm覆盖地膜处理最高.2019年马铃薯总产量和经济效益以深松30 cm覆盖秸秆处理较高,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84.6%和107.9%;2020年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81.7%和105.7%.耕作深度、覆盖材料对作物水热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水分利用效率以深松30~40 cm覆盖秸秆处理较高,而积温利用效率不同耕作深度结合秸秆覆盖各处理均较翻对照显著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块茎形成期的土壤水分和有效积温对马铃薯总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对总产量的影响高于土壤有效积温.可见,深松30~40 cm覆盖秸秆处理可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实现马铃薯增产增收和水热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宁南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耕作覆盖土壤水温水热利用效率马铃薯产量

    黏土矿物对全氟辛酸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行为的影响

    陈一帆吕雪艳于志国孙媛媛...
    3363-3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蒙脱石(M)和高岭土(K)为代表性黏土矿物,探究了饱和条件下黏土矿物对全氟辛酸(PFOA)运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量的M或K添加增强了石英砂中PFOA的运移阻滞,较高量添加则减弱其阻滞.随黏土矿物添加量的增加(0~50%,重量比),添加M的PFOA阻滞系数由1.03±0.00增至1.31±0.03后降至0.72±0.06;添加K的PFOA阻滞系数增至1.30±0.02后降至0.49±0.11.示踪试验结果显示,较低量的M或K添加未形成优先流,而较高量的M或K添加产生了明显的优先流,该条件下PFOA阻滞减弱.此外,受M或K改性石英砂电负性强及柱试验固液比等限制,试验条件下M或K改性石英砂对PFOA吸附量较低,几乎未影响PFOA滞留,但黏土矿物对PFOA的吸附和脱附作用仍可能是较低量的M或K添加增强PFOA运移阻滞的原因.本研究结果对准确评估土壤-地下水系统中PFOA的迁移过程和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全氟辛酸蒙脱石高岭土运移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上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修复策略

    闫玉玉孙彦伟刘敏
    3369-3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被赋予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重任.从生态安全角度准确判定国土空间待修复关键区域,是其首要事项,也是科学开展生态修复的关键和难题.本研究基于主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理论和方法,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域,集成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InVEST模型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障碍点,综合判定待修复关键区域,并提出针对性修复策略.结果表明:上海市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入海口、崇明岛、杭州湾沿岸及淀山湖区域,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7.9%;源间关键廊道共计103条;待修复关键区域包括12处生态"夹点"和54处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接壤处以及生态廊道与生态廊道的交点或拐点处;根据待修复关键区域典型问题及其土地利用状况,提出生态景观重塑、重要廊道贯通和生态岸线保护修复3类修复策略分区及其可能的工程措施建议.本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市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及全国其他地区构建相近尺度生态安全格局、开展系统性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上海市

    基于服务流的石羊河流域水供给服务关键区域识别

    徐柏翠潘竟虎孙旭伟
    3379-3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键区识别对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精准高效施策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单元,在探究2005﹑2010﹑2015和2020年水供给服务的供给与使用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水供给服务流模型模拟得到水供给服务空间流动情况,利用ZONATION模型识别出2020年石羊河流域水供给服务关键区域.结果表明:2005-2020年,石羊河流域水供给服务的供给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与逐步衰退的总体趋势,水资源使用呈现出耕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导的空间格局和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流域每年有约10.8%的区域在得到上游水资源补给后需水缺口得以回补.2020年,石羊河流域水供给服务关键区域总面积为14455 km2.我们建议应从供给-流转-消耗的角度,有针对性地修复和提升关键区域保水、促流和节水能力.

    水供给服务流关键区域ZONATION模型水资源管理石羊河流域

    表施和混施污泥对团花根系生长的影响

    董晓全邢鹤严张书源陈佳倩...
    3388-3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地利用被认为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但施用污泥对林木根系生长的影响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根箱试验,分析表施和混施10%污泥对速生树种团花不同土层根系形态、土壤pH值和电导率动态变化及根系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并拟合土壤pH值、电导率和根系重金属含量与根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污泥(对照)相比,混施污泥显著抑制了团花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增长,混施污泥120和240 d后,0~20 cm 土层总根长分别为不施污泥的76.9%和67.4%;表施污泥对团花根长和根表面积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根体积.混施污泥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和电导率及根系重金属含量,混施污泥0~20和20~40 cm 土层根系镉含量分别是不施污泥的11.5和10.0倍.线性回归拟合分析显示,不同处理0~20 cm 土层的电导率与根长均呈显著负相关;表施和混施污泥根系镉含量与根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混施污泥抑制了团花根系生长,这可能是由于混施污泥提高了土壤电导率和根系镉含量所致,而表施污泥对团花根系生长的作用不明显.

    污泥资源利用根系形态重金属电导率木本植物

    厌氧微生物菌群XH-1对2,4,6-三氯苯酚的降解特性

    孙百惠宋雪英严俊杨毅...
    3395-3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污染物2,4,6-三氯苯酚(2,4,6-TCP)普遍存在于地下水和河流底泥等厌氧环境中.为了探究厌氧微生物菌群XH-1对2,4,6-TCP的降解能力,本研究以2,4,6-TCP为底物,接种XH-1建立微宇宙培养体系,并以中间产物4-氯苯酚(4-CP)和苯酚为底物分别进行分段富集培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底物的降解转化,同时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2,4,6-TCP(122μmol·L-1)以0.15 μmol·d-1的速率在80d内被完全降解转化,降解中间产物分别为2,4-二氯苯酚(2,4-DCP)、4-氯苯酚和苯酚,所有中间产物最终在325 d被完全降解.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脱卤杆菌和脱卤球菌可能驱动2,4,6-TCP还原脱氯,其中,脱卤球菌可能在4-CP的脱氯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丁酸互营菌和产甲烷菌联合作用彻底降解2,4,6-TCP.

    氯代苯酚厌氧生物降解富集培养还原脱氯

    典型矿冶区周边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

    霍彦慧王美娥姜瑢陈卫平...
    3403-3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胁迫敏感,但在实际野外环境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生态效应通常是污染胁迫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探究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生态效应发生变化的主控因素,本研究以湖南省某典型矿冶区周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土壤碳氮循环过程主要的微生物功能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基础呼吸(BR)、诱导呼吸(SIR)和硝化潜势(PNR)为生态效应终点,进行采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对MBC、BR和SIR影响均不显著;研究区土壤微生物功能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CaCl2提取态Pb(CaCl2-Pb)含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CaCl2-Pb 含量为 0.004~13.14 mg·kg-1及 SOM 含量为 0.24%~4.34%的条件下,土壤 CaCl2-Pb 和 SOM 含量可以共同解释土壤中BR、SIR和PNR总变异的39.8%~58.3%;中等含量下(SOM在1.70%~2.36%,CaCl2-Pb在0.004~12.98 mg·kg-1),土壤CaCl2-Pb和SOM含量与BR、SIR和PNR的变化能够建立显著的暴露-效应关系,可以作为测定终点定量评价重金属污染对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生态效应.

    矿冶区微生物功能重金属土壤有机质

    细尾高原鳅和东方高原鳅不同组织器官黑色素的分布和比较

    朱振田娜娜杨瑞斌杨学芬...
    3410-3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组织学方法比较研究细尾高原鳅和东方高原鳅组织器官的黑色素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两种高原鳅头部皮肤、背部皮肤、体侧皮肤、腹膜肾脏层、脊髓腔壁层、腹膜壁层、围心腔壁层、脑颅腔壁层和眼睛均分布有黑色素;腹部皮肤、肝脏浆膜、脾脏被膜和性腺被膜未发现黑色素.皮肤中黑色素分布在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其他组织器官中黑色素分布在内膜层或壁层.黑色素主要分布在背侧,体侧则分布稀疏,呈现对称分布.背部和体侧皮肤有斑块处较无斑块处黑色素数量多,分布密集;无斑块处仅是部分聚集,或形成间断分布的黑色素块.同一种高原鳅不同组织器官黑色素分布不同,分布面积百分比和黑色素层厚度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种高原鳅同一组织器官黑色素分布特征相似.两种高原鳅组织器官中黑色素的分布与其接受的紫外辐射强度有关,是对高原强紫外辐射环境的适应.

    紫外辐射细尾高原鳅东方高原鳅组织学黑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