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指标记录的1962-2008年长白山园池泥炭地地表湿度变化

    刘玉芳李鸿凯赵红艳卜兆君...
    47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AMS 14C和137Cs方法建立年代序列,通过植物残体、有壳变形虫和腐殖化度3个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长白山园池泥炭地地表的湿度变化,并探讨其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园池泥炭地地表50 cm泥炭植物残体以藓类为主,利用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发现,第一轴得分代表沼泽表面湿度变化,将植物残体揭示的1962-2008 A.D.间泥炭地地表湿度与有壳变形虫-水位间转换函数得到的水位埋深以及腐殖化度进行对比,发现植物残体、有壳变形虫和腐殖化度揭示的沼泽表面湿度变化总体趋势一致,即40~50 cm层(1962-1975 A.D.)湿度较大;27~40cm层(1975-1987 A.D.)湿度变小,处于干湿交替期;0~27 cm层(1987-2008 A.D.)湿度较小.将3种指标重建的地表湿度与二道气象站数据对比发现,气候代用指标揭示的沼泽地表湿度变化与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沼泽地地表湿度降低发生在夏季温度和年均温偏高的年份.由此推测,近46年来沼泽地地表湿度变化主要是对温度升高引起的有效降水减弱的响应.

    植物残体有壳变形虫腐殖化度水文气候长白山

    新疆艾比湖小叶桦湿地3900年以来的植被及环境演变

    延琪瑶王力张芸孔昭宸...
    486-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疆艾比湖小叶桦湿地取得深度190 cm的地层剖面,结合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数据和AMS 14C测年揭示出该研究区3900年以来植被和环境演变的动态.在3420-3940 cal.aBP期间,该区为以藜科和蒿属植物为主的荒漠景观;2830-3420 cal.aBP时段,局域的优势种变为沼泽蕨,周围仍是以藜科和蒿属为主的荒漠植物;2640-2830 cal.aBP时期,香蒲属花粉增加并占主要地位,该局域演替成以香蒲属植物为主的典型荒漠隐域性湿地;1200-2640 cal.aBP期间,芦苇植物开始旺盛生长并成为优势种;660-1200 cal.aBP时段,桦木属种群迅速扩张,芦苇植物仍生长繁盛;340-660 cal.aBP期间,小叶桦种群成为优势种,芦苇数量减少但该地仍存在一定范围的芦苇湿地;340年以来,随着艾比湖湿地退化,地表水位逐渐降低,小叶桦仍能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沼泽草甸土上生长.而近200年来,孢粉组合中藜科花粉百分含量骤增,小叶桦林萎缩,这与该地受人类活动的增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的影响有关.随着艾比湖湿地不断退缩,小叶桦等植物在新疆地区濒危,因此需增强对该湿地自然环境及濒危物种的保护保育工作.

    艾比湖孢粉桦木属植被演变气候变化

    贺兰山地区植被冠层物候与树干形成层物候的关系

    李明明李刚
    495-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贺兰山地区98棵油松树轮样本的宽度数据、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数据以及土地覆被数据,采用VS-oscilloscope模型模拟的油松径向生长过程,研究植被冠层与树干形成层物候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林地冠层与油松形成层生长结束期(EOS)显著相关,且高于草地与形成层之间的相关.油松生长开始期(SOS)和EOS分别与5-6月、8-9月的平均最低温度有关.5-6月的平均最低气温每升高1℃,SOS提前4.3 d;8-9月的平均最低气温每升高1℃,EOS推迟2.6d.植被冠层物候与油松形成层物候的相关性受植被类型的影响;仅通过树轮生理模型模拟树木生长动态,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将冠层发育和形成层生长过程结合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树木生长动态.

    贺兰山冠层形成层物候V-S模型

    不同树高处树轮密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刘可祥张同文张瑞波喻树龙...
    503-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伊犁南部山区雪岭云杉风倒木为对象,研究了 1.3、5、10、15、20m树高处树轮圆盘样品的最大密度、最小密度、早材平均密度、晚材平均密度4种树轮密度年表,结合当地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树干不同高度树轮密度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树高下4种密度参数在整体上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其中10、15、20m树高相对显著;不同树高处晚材平均密度的一致性相对较好;不同树高处树轮密度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存在差异,15 m树高处最大密度、晚材平均密度对上年7-9月、当年5-9月平均气温具有较好的响应.因此,在1.3 m处采集雪岭云杉样本存在对气温响应估计偏低的可能.

    树轮密度树高气候要素雪岭云杉天山

    岳桦幼苗光合特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马玥苏宝玲韩艳刚吴星慧...
    513-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白山林线树种岳桦为对象,利用生长控制试验进行干旱处理,研究干旱对岳桦幼苗光合特性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显著降低了岳桦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提高了其水分利用效率;干旱显著增加了岳桦幼苗叶、皮、干和根中的可溶性糖和总NSC的含量,但显著降低了淀粉含量;随着干旱的持续,叶片的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迅速降低,而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则是先增后减;在试验末期,叶片90%发黄,岳桦幼苗干、皮和根中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这表明岳桦在受到干旱胁迫时,迅速降低气孔导度以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它属于避旱型植物;岳桦通过优先储存策略来提高组织器官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淀粉与糖之间的转化率来应对水分亏缺的不利环境;在遭受持续干旱,幼苗面临死亡的时候,干旱胁迫可能超过了植物自我调节的阈值,但此时其组织器官中NSC含量并未降低,这说明岳桦最终的死亡可能不是碳饥饿导致的.

    干旱光合响应碳平衡储存策略高山林线岳桦

    酶化学计量揭示5年氮添加加剧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碳磷限制

    曾泉鑫张秋芳林开淼周嘉聪...
    52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胞外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能很好地反映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微生物对养分的需求变化.然而,氮(N)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养分相对限制情况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在亚热带毛竹林进行N添加试验来模拟N沉降,并在试验满5年时进行取样,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和与碳(C)、N、磷(P)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利用酶化学计量比及矢量分析探究微生物的养分分配情况.结果表明:N添加显著降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有效氮含量.此外,N添加显著降低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活性和NAG/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显著提高酸性磷酸酶(ACP)和ACP/MBC.低N和中N处理显著提高酶C/N、矢量长度和矢量角度,但显著降低酶N/P.冗余分析表明,N添加下,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子.综上可知,N添加改变了微生物的养分获取策略,即通过减少分配给合成N获取酶的养分来增加合成P获取酶的养分.此外,N添加还加剧了微生物的C、P限制,未来可以施加适量P肥来提高亚热带毛竹林的土壤肥力.

    氮添加酶活性酶化学计量养分限制

    常绿阔叶林外生和丛枝菌根树种细根形态和构型性状对氮添加的可塑性响应

    贾林巧陈光水张礼宏陈廷廷...
    529-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外生菌根树种罗浮栲和丛枝菌根树种木荷为研究对象,采用根袋法进行野外原位氮添加试验,研究了细根形态性状(比根长、比表面积、组织密度、平均根直径)和构型性状(分枝数、分枝比、根长增长速率、根尖密度、分枝密度),分析不同菌根树种细根形态和构型性状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随序级增加,外生和丛枝菌根树种细根比根长、比表面积和分枝数对氮添加的塑性响应逐渐降低,组织密度则相反;这反映了不同分枝等级细根的养分获取与资源维持在序级间存在权衡关系.不同菌根树种对土壤氮有效性的变化采取不同的适应对策:氮添加后,罗浮栲细根采取机会主义策略,依靠细根本身来提高养分吸收效率、增强空间扩展和就地养分吸收能力,以快速的养分吸收策略为主;而木荷通过养分吸收效率和根系构建成本之间的权衡,并未改变细根形态性状,更多地依赖于菌根菌和细根构型之间的互补性进行养分获取.外生和丛枝菌根树种维持和构建细根碳(C)成本的差异,导致细根采取最适合自身的养分捕获方式,以达到生存的最优策略.

    氮添加菌根类型细根形态和构型性状可塑性响应养分获取策略

    桫椤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变化

    杨启杰李睿
    538-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桫椤是极为珍贵的孑遗木本蕨类植物.本研究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研究其全球潜在适生区及其变化,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了精度,以为其资源的保护、搜寻和引种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桫椤的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亚洲,少量分布于北美洲、中美洲和香草四岛、新西兰、新喀里多尼亚、斐济.当前气候条件下,桫椤的全球适生区总面积为357.1万km2,其中,亚洲占88.4%,中国占49.5%.桫椤在中国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岭南和台湾岛.影响桫椤适生区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最暖季降水量、7月平均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和昼夜温差月均值.在SSP1_2.6气候情景下,2041-2060年,桫椤全球潜在适生区面积预计减少7.8%,2081-2100年预计增加3.2%;在SSP2_4.5气候情景下,2041-2060和2081-2100年其面积预计分别增加2.9%和7.2%;在SSP5_8.5气候情景下,2041-2060和2081-2100年其面积预计分别增加3.3%和5.3%.

    桫椤Maxent模型潜在适生区气候

    施蚯蚓粪对日光温室土壤及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刘学才陈玲李胜奇史庆华...
    549-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施蔬菜化肥过量施用造成土壤劣化、土传病虫害发生严重,从而导致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蚯蚓粪在改善土壤环境和促进蔬菜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本试验在日光温室采用等量撒施和沟施两种方式研究了增施蚯蚓粪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蚯蚓粪的对照相比,撒施蚯蚓粪和沟施蚯蚓粪处理均改善了土壤环境,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显著提高了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降低了真菌数量.沟施蚯蚓粪处理明显促进了植株地上部的生长,撒施效果不显著.蚯蚓粪处理明显增强了植株根系活力,提高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促进了植株氮和钾含量的积累.撒施和沟施蚯蚓粪处理的番茄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 22.7%和32.6%.沟施处理果实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提高了 66.1%、11.0%、122.6%和29.9%,硝酸盐含量降低了 65.7%,而撒施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提升效果不明显.

    番茄蚯蚓粪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日光温室

    苯嗪草酮对苹果坐果和光合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薛晓敏韩雪平王来平王金政...
    557-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苹果人工疏果费时费工、效率低等问题,以矮化中间砧红富士苹果为试材,以清水为对照(CK),研究了幼果期喷施化学疏果剂苯嗪草酮200、300和400 mg • L-1的疏果效应及对叶片光合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喷施苯嗪草酮可显著降低花序和花朵坐果率,降幅分别为16.5%~22.8%和50.9%~53.9%,其中300 mg • L-1苯嗪草酮疏果作用最强,单果率为46.6%,双果率为18.3%.苯嗪草酮作为光系统抑制剂,在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同时对光合作用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对叶绿素含量的抑制作用在处理15 d后消失,对净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在处理11 d后逐渐消失.叶绿素荧光测定结果显示,苯嗪草酮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的能量捕捉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其抑制作用持续至处理后15 d.OJIP分析显示,苯嗪草酮使苹果叶片放氧复合体受到了伤害,尤其限制了 PSⅡ反应中心电子从QA到QB的传递;苯嗪草酮处理使Wk提高,Ψo、RC/CSm和PIabs显著降低,以300 mg • L-1影响最显著.说明苯嗪草酮处理破坏了苹果叶片PSⅡ反应中心的结构,阻碍了电子从PSⅡ供体侧向受体侧的传递,进而影响了光合速率,使幼果因缺少光合产物积累而脱落.

    苯嗪草酮苹果光合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