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研究的思考

    于贵瑞杨萌付超王秋凤...
    771-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管理是解决当前全球资源环境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是全球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理论及应用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对过去20年间的几个国际大型生态系统管理行动计划跟踪分析方法,从生态系统管理学科发展、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的视角,对生态系统管理概念及其应用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具体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首先,回顾了生态系统管理科学概念及应用实践的发展历程,讨论了概念的内涵及其再定义,归纳了生态系统管理社会实践及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其次,明确了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科技使命及基本任务,梳理了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主要研究领域,概括了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及知识体系,明确了生态系统管理行动的关键环节、管理方案的基本要素与管理途径.最后,分析了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讨论了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的重点研究空间尺度和对象系统,提出了全球生态系统管理的前沿科学问题,整合生态学研究思维及宏生态系统途径,以期为中国的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生态系统管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应用实践发展趋势

    欧洲典型树种展叶始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林少植葛全胜王焕炯
    78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变暖对植物春季物候期产生了显著影响.很多研究报道了中国地区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变化的时空格局,但在同处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的欧洲则相关研究较少.为了增进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规律的区域对比,本研究利用欧洲地区展叶始期(1980-2014年)数据和相应的气象数据,研究欧洲七叶树、垂枝桦、欧洲山毛榉和夏栎4种典型木本植物展叶始期的时空变化格局,并识别影响物候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 表明:1980-2014年,研究区4种植物的展叶始期以3.3~7.5 d·10 a-1的趋势显著提前.展叶始期自南向北以每纬度2.03~3.19 d的速率推迟,自西向东以每经度0.19~0.80 d的速率推迟(除欧洲山毛榉外),海拔自低到高以2.25~3.44 d·100 m-1的速率推迟.展叶始期的提前主要与春季温度的增高和冬春季降水量的增加有关,而秋冬季温度的升高对展叶始期有一定的推迟效应.

    气候变化物候展叶始期欧洲生物地理区时空变化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碳储量及固碳速率的时空动态

    李威黄玫张远东顾峰雪...
    799-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变化和维持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森林公园是森林保护的主要载体,探明其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变化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评估和可持续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模型,模拟了1982-2017年中国881处国家森林公园的碳密度、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表明:国家森林公园平均碳密度为255.18 t C·hm-2,高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2017年,国家森林公园总碳储量为3.56 Pg C,占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11.0%~12.2%.1982-2017年国家森林公园平均固碳速率达到0.45 t C·hm-2·a-1,各地区国家森林公园固碳速率都在0.30tC·hm-2·a-1以上.东北和西南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的总碳储量最高.东北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的土壤有机碳固碳速率最高,而华东和中南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的植被碳固碳速率最高.国家森林公园面积占中国森林总面积的5.8%,在森林碳汇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准确评估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生长状况、固碳潜力和碳吸收特征,可为我国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体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家森林公园碳密度碳储量固碳速率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川西高山采伐迹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许倩石松林贾龙玉白海...
    810-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天然林为对照,选取自然恢复(40年)与人工恢复(30、40和50年)下川西高山采伐迹地,研究不同恢复途径下川西高山采伐迹地的植物群落特征.结果 表明:采伐迹地经过40年的自然恢复演替成为高山绣线菊次生灌丛,人工恢复后成为川西云杉林,与天然林群落相似性分别为极不相似(0.19)和中等不相似(0.28~0.49).自然与人工恢复采伐迹地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均低于天然林,而草本层高于天然林.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人工林胸高断面积、蓄积量、径级幅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及与天然林群落的相似性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而林分密度逐渐减小.人工林面临林分密度较高、结构不合理、同龄纯林和林下更新差等问题.

    采伐迹地自然恢复人工林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沙棘属植物叶片碳稳定同位素含量与气候的关系

    贺玲威杨君珑李小伟
    819-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以131个沙棘属植物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叶片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分析了碳稳定同位素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沙棘属植物叶片的δ13C值介于-24.65‰~-29.11‰‰,平均值为-26.97‰,属于C3植物,叶片δ13C值变异系数为种内大于种间,表明环境因子是影响沙棘属植物叶片δ13C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沙棘属植物叶片的δ13C值与经纬度的变化无显著相关,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建立回归方程:δ13C(‰)=0.118VAP-0.007GST-0.000028RDA-20.721 (R2=0.212,P<0.0001),说明影响沙棘属叶片δ13C值最主要的因素是水蒸气压(VAP)、生长季温度(GST)和太阳辐射(RDA).研究结果可为沙棘属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沙棘属植物δ13C值碳稳定同位素环境因子

    亚热带典型森林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新老有机碳动态平衡的影响

    洪小敏魏强李梦娇余坦蔚...
    825-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是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形成、稳定和周转的重要影响因子.目前针对亚热带不同类型森林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对新SOC累积和老SOC输出动态平衡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基于C3/C4植物-土壤置换试验,利用稳定同位素13C示踪方法开展3年野外定位试验,分析了森林地上、地下凋落物输入对SOC周转的影响.结果 表明:森林类型、凋落物处理和时间均能显著影响SOC含量、土壤δ13C值、新SOC和老SOC含量,且存在显著的森林类型×凋落物处理交互效应.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均能显著提高SOC含量和净增量,与杉木人工林相比,天然林SOC对凋落物输入的响应更敏感.凋落物输入显著降低了土壤δ13C值,且天然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δ13C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在马尾松人工林,地下凋落物处理的新SOC含量显著高于地上凋落物;在天然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地下凋落物输入处理的老SOC含量显著低于地上凋落物处理.此外,地上凋落物归还量和地下根生物量与SOC含量和净增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地下根凋落物量和C/N与新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森林地下凋落物比地上凋落物输入对SOC周转的影响更重要,且不同森林凋落物输入对SOC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本研究可为揭示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形成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

    亚热带森林凋落物输入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碳同位素土壤有机碳周转

    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技术估测东北林区典型针叶林的蓄积量

    袁钰娜彭道黎王威曾伟生...
    836-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推广激光雷达技术在森林蓄积量估测计量方面的应用,本研究以东北林区云冷杉林、落叶松林、红松林和樟子松林4种典型针叶林为对象,基于机载激光雷达获取的点云数据提取特征变量,结合800块地面样地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和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4种针叶林的蓄积量模型.结果 表明: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模型精度优于逐步回归方法(ΔR2=0.05~0.15,ΔRRMSE=2.6%~4.2%);在参与建模的3类点云特征变量中,贡献最大的是点云高度变量(被选择26次),其他变量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分别被选择12次和11次);使用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的林分蓄积量模型中,红松林(R2=0.79,RMSE=60.92,RRMSE=22.9%)和落叶松林(R2=0.76,RMSE=28.39,RRMSE=25.8%)的精度最高,云冷杉林(R2=0.81,RMSE=46.96,RRMSE=27.7%)次之,樟子松林(R2=0.50,RMSE=55.49,RRMSE=30.4%)的精度稍低.研究结果为东北林区4种典型针叶林蓄积量估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机载激光雷达针叶林林分蓄积偏最小二乘法

    增温背景下克氏针茅枯黄期物候对降水响应的光合生理机制

    王思琪周广胜周梦子吕晓敏...
    845-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红外线辐射增温与控水相结合的原位模拟试验资料,分析了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枯黄期对水热变化响应的光合生理机制.结果 表明:增温背景下降水是枯黄期的主要影响因子,增水(减水)导致枯黄始期和枯黄盛期的发生时间均延迟(提前),枯黄期持续时间均延长,减水处理对枯黄期持续时间的延长作用更显著.增温背景下,降水变化显著影响枯黄期的生理生态特性,且在枯黄始期最为显著,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核酮糖-1,5-二磷酸(RuBP)羧化的最大速率(Vcmax)、RuBP再生能力的最大速率(Jmax)均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克氏针茅枯黄期的光合生理机制因水热变化的不同而异.当前环境条件下,枯黄期物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Jmax,主要限制因子是Vemax.未来暖干和暖湿气候下枯黄期物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均是Vcmax;但在暖干气候下主要限制因子为Jmax,而在暖湿气候下则无限制因子.这表明克氏针茅枯黄期物候的变化取决于气候环境条件变化对其光合能力的影响.

    物候降水温度光合生理机制克氏针茅

    干旱胁迫下华北落叶松幼苗接种木霉的生理变化

    孙悦燕王秀丽高润梅李进...
    853-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分匮缺显著影响林木更新,根际接种木霉可减缓林木所受干旱胁迫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人工控水试验,分析了根际接种木霉对干旱条件下(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培养基质相对含水量分别为50% ~ 60%、35% ~50%、20%~35%)华北落叶松幼苗针叶抗氧化系统和渗透物质的生理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加剧,幼苗针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强,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持续上升,可溶性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接种木霉后,干旱胁迫下幼苗针叶的SOD和POD活性增幅更大,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减小.中度干旱条件下,接菌苗的POD活性是未接菌苗的1.8倍,丙二醛含量是未接菌苗的62.9%.接菌后,干旱胁迫下幼苗针叶的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高于未接菌幼苗.根际接种木霉后,受干旱胁迫的华北落叶松幼苗的抗氧化系统和渗透物质调节能力增强,幼苗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增强.在华北地区气候日趋暖干化的趋势下,可将根际接种木霉技术推广用于华北落叶松人工造林或林下抚育.

    华北落叶松木霉干旱生理变化

    内蒙古草原巴拉格尔河流域不同水体转化特征及环境驱动因素

    房丽晶高瑞忠贾德彬于瑞宏...
    860-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高原草原流域是我国内陆重要的生态屏障,水资源演化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巴拉格尔河流域为对象,于2018-2019年丰、枯水期采集降水、河水、浅层地下水共254份水样,测定其物理化学指标、δD和δ18O,运用同位素技术、数理统计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不同水体中稳定同位素的组成关系、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并结合氘盈余(d-excess)及同位素混合比公式,揭示不同水体的转换关系,识别其演化的环境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研究期间,大气降水、河水、浅层地下水呈现δD、δ18O丰水期高、枯水期低的特征;草原流域不同水体时空转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素为温度、海拔和地下水埋深,地下水δD、δ18O、河水δD与海拔均呈显著负相关;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10 m时,δD、δ18O变化大,大于10 m时则趋于稳定;大气降水的δ18O与气温呈正相关;丰水期氘盈余值高于枯水期,分布特征存在局部高值,流域自南向北呈减小趋势;丰水期降水对上游河水的补给率超过50%,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均在50%以上,在不同河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不同.

    高原内陆河草原流域氢氧稳定同位素转化关系水资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