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的长白落叶松枝下高模型构建

    易达李凤日马爱云林富成...
    1035-1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枝下高是反映树冠特征的重要指标,准确预测枝下高对森林的经营管理和提高林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非线性回归构建枝下高广义基础模型,再进一步扩展到混合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留一法"检验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此外,使用4种抽样设计和不同抽样大小对枝下高模型进行校正,选择最佳的模型校正方案.结果表明:基于包含树高、胸径、林分每公顷断面积和优势木平均高的枝下高广义模型、扩展后的混合效应模型以及三分位数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均显著提高,混合效应模型略优于三分位数组合模型,最佳抽样校正方案为抽5株平均木.因此,推荐在实践应用中使用混合效应模型,抽5株样地平均木校正预测枝下高.

    长白落叶松枝下高模型混合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校正

    基于激光雷达与高光谱的荒漠绿洲农田防护林衰退程度评估

    杨玉丽肖辉杰辛智鸣范光鹏...
    1043-1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检测荒漠绿洲区农田防护林带衰退和健康状况,本研究以乌兰布和荒漠绿洲新疆杨林带和小美旱杨林带为对象,使用机载高光谱与地基式激光雷达分别采集整体林带的高光谱影像和点云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筛选的光谱微分值、植被指数、林木结构参数为自变量,以实地调查的林木冠层枯枝指数为因变量,构建农田防护林衰退程度评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采用激光雷达方法对新疆杨和小美旱杨衰退程度的评估精度优于高光谱方法,激光雷达和高光谱相结合方法的评估精度最高.分别采用激光雷达方法、高光谱方法、两者结合方法,新疆杨最优模型均为轻量级梯度提升模型,总体分类准确度分别为0.75、0.68、0.80,Kappa系数分别为0.58、0.43、0.66;小美旱杨最优模型分别为随机森林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多层感知机模型,总体分类准确度分别为0.76、0.62、0.81,Kappa系数分别为0.60、0.34、0.71.本研究方法可对人工林衰退状况进行精确的清查和监测.

    激光雷达高光谱随机森林模型衰退程度

    清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时空效应及驱动因素

    张自正张蕾孙桂英刘俊祥...
    1051-1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识别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生态系统管理和调控的重要基础,对高效配置环境资源和合理制定生态环境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相关性分析、均方根偏差等方法分析清江流域2000-2020年粮食供给、净初级生产力(NPP)、土壤保持和产水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清江流域粮食供给服务呈下降趋势,NPP、土壤保持和产水服务呈递增态势;粮食供给与土壤保持服务、NPP与产水服务间权衡强度呈下降趋势,其他服务间权衡强度均呈增加趋势.粮食供给与NPP、土壤保持、产水服务间呈现东北权衡、西南协同的格局;NPP与土壤保持、产水服务在中部为协同关系、四周为权衡关系;土壤保持与产水服务表现为高度协同.土地利用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为粮食供给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强度的主导因素,降水、气温和高程为产水服务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强度的主导因素,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强度并非受单一因素的影响,两种服务间的相互作用或共同影响因素的驱动是其决定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效应地理探测器影响因素清江流域

    疏勒河流域生态安全网络构建及优化

    金银丽周冬梅周凡杨静...
    1063-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安全网络构建与优化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和电路理论等方法构建疏勒河流域生态安全网络,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探索当前生态保护方向,并提出合理优化策略.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生态源地共计20个,总面积15774.08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共提取37条潜在生态廊道,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2条,整体呈纵向分布的空间特征.识别生态夹点19处,生态障碍点17处.预测到2030年,建设用地扩张将不断挤压生态空间,明确6处生态保护空间预警点,有效规避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冲突.优化后新增生态源地14个、规划踏脚石17个,生态安全网络闭合度指数、线点率和连接度指数较优化前分别提升18.3%、15.5%和8.2%,形成结构稳定的生态安全网络.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安全网络优化与生态修复等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安全网络优化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生态安全格局疏勒河流域

    基于MSPA-Conefor-MCR的县域尺度生态网络构建——以延庆区为例

    杜箫宇吕飞南王春雨宇振荣...
    1073-1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与 自然灾害的频发导致生境破碎化加剧,生态连通性降低,进而导致乡镇可持续发展受阻.构建生态网络是近年来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点方向,通过加强源地保护、廊道建设和生态管控,能够有效缓解区域生态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促进生物多样性提升.本研究以延庆区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连通性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等方法综合构建生态网络,从县域角度分析各网络要素,为乡镇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构建的延庆区生态网络整体呈现出"一山一川"分布特点.识别生态源地12个,面积为1085.54 km2,占比达到54.4%.筛选生态廊道66条,总长度1057.18 km,包括21条重要廊道和45条一般廊道,长度占比分别为32.6%和67.4%.识别出一级生态节点27个,二级生态节点86个,在千家店镇、珍珠泉乡等山区乡镇集中分布.不同乡镇的生态网络分布与其地理环境和发展定位有密切联系:千家店镇和珍珠泉乡等位于"山区",覆盖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广泛,加强源地保护是网络构建的重点,促进乡镇生态与旅游协同发展;刘斌堡乡和张山营镇等位于"山区-川区"衔接处,以强化廊道连通性作为主要方向,推动乡镇生态景观建设;延庆镇和康庄镇等位于"川区",生态源地和廊道缺乏,景观破碎化严重,可通过增加生态节点与加强生态修复,打造绿色宜居小镇.本研究丰富了县域尺度生态网络构建,探讨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加强生态修复与生态管控,对促进乡镇可持续发展与多尺度生态网络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空间主成分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生态网络县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

    基于绿视率的武汉市绿地公平性评价

    刘畅王一婷郭晓华王梁飞...
    1083-1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地是一种资源福祉,基于绿视率的绿地公平性评价对保证绿色资源的公平分配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百度街景地图、百度热力图、卫星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利用区位熵、基尼系数以及洛伦兹曲线,对武汉市绿视率空间分布公平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心城区绿视率水平在较差以下的点位数量共占87.6%,主要集中在青山区武汉钢铁工业基地以及严东湖以南;达到很好水平的点位数量最少,只有0.4%,主要集中在东湖周边.武汉市中心城区总体绿视率基尼系数为0.49,绿视率分配差异较大,比较不公平.其中,洪山区基尼系数最大,为0.64,绿视率资源分配差距悬殊,江汉区基尼系数最小,为0.47,分配差距较大.武汉市中心城区低熵值区域最多,达29.7%,高熵值区域最少,达15.4%;洪山区、青山区、武昌区内部熵值分配高、低两极明显.用地性质和线性绿化作用是影响研究区绿地公平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规划参考.

    绿视率公平性城市绿量图像识别武汉

    1961-2020年松花江流域极端气候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于水张晓龙刘志娟王妍...
    1091-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对保障松花江流域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松花江流域及其附近69个气象站点的1961-2020年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数据,采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27个极端气候指数,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以及普通克里金插值分析松花江流域极端温度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20年,研究区极端冷指数中除了冷日持续时间外,其余均呈下降趋势,而极端暖指数、极值指数及其他温度指数呈上升趋势,且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大于最高气温.结冰日数和冷日持续时间及暖日持续时间呈现出自南向北递增的趋势,而 日最高气温极低值和日最低气温极低值则呈现相反的空间特征.夏日 日数和热夜日数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而冷昼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的空间变化不明显.整体上,除了冷日持续时间外,其他的极端冷指数在松花江流域北部和西部下降趋势较快;而暖指数中的夏日 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暖日持续时间在北部和西部的上升速度较快,热夜日数在西南部上升速度最快;极值指数中,温度的极大值在西北部上升最快,而极小值在东北部上升最快.除了持续干燥日外,其余的降水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并且上升最快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嫩江流域中北部,而嫩江流域南部部分地区呈现变干趋势.强降水天数、特大降水天数、最强降水天数、持续湿润 日、强降水量、极强降水量、年降水量大致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整体上,松花江流域在不断增暖变湿,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嫩江流域的北部和南部差异比较明显.

    极端温度极端降水时空变化松花江流域

    黄河流域大型天然湖泊面积与岸线形态的时空动态

    瞿植罗漫雅赵永华杨舒媛...
    1102-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湖泊对黄河流域的河道流量具有重要的调蓄功能,对区域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作用,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采用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研究了 1990-2020年黄河流域内东平湖、扎陵湖、鄂陵湖3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天然湖泊的面积变化,并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岸线、岸带的形态特征变化,以及各景观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扎陵湖和鄂陵湖的湖泊主体面积主要呈扩张趋势,而东平湖主体面积在1990-2000、2010-2020年间明显收缩,3个湖泊的面积变化均主要位于河流入湖口附近.东平湖岸线形态较复杂,其湖岸带景观的破碎程度和聚集程度发生显著变化;扎陵湖的岸线近圆率随着湖泊面积的扩张呈逐渐下降趋势,其湖岸带斑块数量变化明显;鄂陵湖的湖岸带景观分维数均值相对较高,其湖岸带景观的复杂性较强,并且2000-2010年间的湖岸斑块数量显著增长.同时,存在某些湖泊岸线及岸带景观指数显著相关的现象,湖泊近圆率、岸线发育系数的变化显著引起了岸带斑块密度的变化.

    黄河流域湖泊面积湖泊形态湖泊岸线遥感监测

    木麻黄根瘤内生弗兰克氏菌的反硝化作用

    陈惠朱成林红莲马红亮...
    1109-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菌弗兰克氏菌的反硝化作用特点以及作为N2O源汇的能力,采用切片法分离并纯培养木麻黄根瘤内生弗兰克氏菌,探究NO3-添加下弗兰克氏菌的反硝化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在厌氧培养条件下添加NO3-后,NO3-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26h后趋于平稳;而NO2-和N2O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培养第26、54和98小时均检测到关键反硝化基因和固氮酶基因.基因之间的丰度差异显著,且随时间的变化不同步.冗余分析表明,以NO3-、NO2-和N2O浓度为解释变量,前2个排序轴总共解释了反硝化及固氮酶基因丰度总变异的81.9%.弗兰克氏菌在厌氧条件下具有反硝化作用,检测到系列反硝化基因,包括N2O还原酶基因(nosZ),表明该弗兰克氏菌具备完全的反硝化途径,具有还原吸收N2O的能力.

    木麻黄弗兰克氏菌纯培养功能基因反硝化作用

    青藏高原草枯期植物群落与海拔对西藏马鹿食物组成的影响

    魏楷丽梁晓平于晶晶王琳...
    1117-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马鹿如何适应草枯期高海拔环境是其维持营养摄入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深入研究草枯期植物群落随海拔变化规律以及二者变化如何影响西藏马鹿食物组成是开展高原生态系统野生大型有蹄类营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西藏马鹿种群为对象,于2021年3月和2022年3月青藏高原草枯期,对西藏马鹿种群出现点的海拔、植物群落和采食痕迹开展野外调查,通过去趋势对应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分别研究植物群落随海拔变化的特点和西藏马鹿食物组成随海拔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西藏马鹿草枯期食物组成主要包括褐背柳、腺果大叶蔷薇和小叶金露梅等,其中褐背柳的采食比例超过50%,为草枯期西藏马鹿重要食物来源;在低海拔区域(4100-4300 m),植物群落主要包括变色锦鸡儿、腺果大叶蔷薇和西藏沙棘等,西藏马鹿主要以腺果大叶蔷薇、变色锦鸡儿和藏沙蒿为食物;在高海拔区域(4300-4600 m),植物群落由雪层杜鹃、草莓花杜鹃和窄叶鲜卑花等组成,西藏马鹿主要以褐背柳、毛坡柳、康藏嵩草等为食物.西藏马鹿在不同海拔均以植物群落优势种为主要食物,表明植物群落组成随海拔的变化直接影响西藏马鹿的食物组成,即西藏马鹿随海拔变化具有不同的食物组成模式.

    西藏马鹿草枯期食物组成海拔植物群落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