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论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多学科维度基本问题及其方法体系

    于贵瑞陈智张维康杨萌...
    1531-1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社会对解决区域及全球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快速地推进了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了宏观生态系统科学(MES)的兴起及科学理论创新,以及大陆和全球尺度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发展.本研究以服务大陆及全球尺度的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多学科知识体系及方法论体系的融合发展为应用目标,系统论述了大陆尺度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多学科维度基本问题、逻辑关系及前沿性领域,讨论了构建大陆及全球尺度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方法学体系的理念和内容,并提出了开展大陆尺度的联网观测-联网实验-数值模拟-知识融合技术系统的设想,期望为中国及全球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研究网络的理论设计提供参考.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宏生态系统生态学系统方法体系多学科维度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秦岭(陕西段)山地生态网络构建

    陈南南康帅直赵永华周煜杰...
    1545-1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的城市化发展破坏了生境斑块的连通性,而在应对此环境变化中,从斑块层构建区域生态网络的研究不足.本研究以秦岭(陕西段)为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辨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阻力模型(MCR)提取潜在生态廊道,构建秦岭生态网络;基于重力模型对生态网络内部斑块的重要性进行分级,并分析了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景观构成.结果表明:秦岭(陕西段)生态网络由10个生态源地、45条潜在生态廊道和38个脚踏石构成,生态源地总面积29686.15 km2;网络闭合度(0.11)、线点率(1.18)、网络连接度(0.42)、成本比(0.99)综合表明,网络结构中潜在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连通性较好,而源地间的连通程度低,构建网络的成本较高;重要生态廊道主要由林地、草地、耕地等景观类型构成,其中,林地面积最大,为571.00 km2,约占廊道总面积的89.2%,景观结构良好;在生态网络中应加强保护生态源地,优先建立并保护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研究结果可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生态网络生态源地重要廊道景观连通性

    多维视角下天津市生态网络结构演变特征综合评价

    刘祥平张贞李玲玉李明欣...
    1554-1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天津市为研究区,在构建2000、2010和2020年天津市生态网络的基础上,运用复杂网络的评价指标和景观格局指数并综合稳定性、均匀性和连通性指数,从源地-廊道-节点-整体多维度对其结构演变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天津市生态源地的萎缩退化现象严重且空间分布不均匀,生态廊道也越来越稀疏;景观破碎度和形状复杂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000和2010年的廊道平均路径长度较短,生物流动效率相对较高;2000、2010、2020年重要度较高的节点数量分别占统计节点数量的35.7%、29.4%和21.4%;2020年的网络连通鲁棒性和脆弱鲁棒性均起伏较大且差异明显,网络稳定性最差;2010年的生态网络具有较高的连接性和较强的复杂程度,2000和2020年则较为一般;2000年的网络均匀程度最好,2010年次之,2020年最差.

    生态网络天津市鲁棒性节点重要度综合评价

    基于PSR模型的陕西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王同达曹锦雪赵永华韩磊...
    1563-1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熵值法对陕西省十市一区的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分析了 2009-2017年间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等级时空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9-2017年间,陕西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整体提升,其中,2009-2014年间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较低,2014年后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和汉中市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等级高且变化幅度大,延安市、榆林市、安康市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较低且变化幅度小,整体呈陕南地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总体来看,陕西省土地生态系统的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数均有所增长,但增速趋缓,2014年以后基本趋于平缓,表明在2014-2017年陕西省土地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的健康状态.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单位耕地化肥负荷、森林覆盖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影响陕西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陕西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的必要措施.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陕西省驱动因素

    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念与模式探讨

    张潆文苏腾张富刚李凯...
    1573-1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呈现理论体系多学科化、工作模式多元化、技术方法融合化、实践探索多样化的特征,工作总体成效显著与任务艰巨并存.本文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新挑战,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研究的总体框架和技术路径、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工作机制与模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容体系和技术标准进行综述.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顶层设计应重点围绕工作体系、业务边界和制度体系3项内容,明确各类业务流程的职责边界,从理论、制度、工程、技术全域视角实现工作全链条闭合管理.乡村聚落区、城镇建成区、工矿聚集区、生态功能区、蓝色海洋区是区域尺度国土空间的5大组成要素,分别对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市更新与城市双修、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蓝色海湾修复整治5种差别化生态修复模式.应综合运用"三个集成"(信息、技术、流程)思维,构建一套涵盖调查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工程项目实施、工程项目验收、生态系统监测评价一体化的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模式.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念模式

    基于地形梯度的黄河流域中段植被覆盖时空分异特征——以延安市为例

    韩磊火红刘钊赵永华...
    1581-1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恢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深入研究植被的时空分异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4期Landsat TM/OLI为遥感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运用转移矩阵、地学信息图谱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1988-2018年黄河流域中段延安市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地形数据,利用地形分布指数分析高程、坡度上植被覆盖的空间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延安市植被覆盖呈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植被覆盖受政策影响而大幅增高;1988-2018年,延安市植被变化模式以持续向好和稳定不变为主导,有50%的区域植被覆盖情况改善,83%的高植被覆盖区域保持稳定.在各高程和坡度等级上,高植被覆盖的分布优势度随时间变化而增大;在各坡度等级上,植被增加百分比和植被稳定性随坡度增加而增大.延安不同等级植被覆盖的迁移方向与植被覆盖整体的迁移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向北偏西转移.延安植被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北部植被覆盖状况仍待提高,优化植被类型和结构是未来植被建设的重要方向.

    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地形梯度地学信息图谱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与周边区域二维和三维景观格局关系

    李迪康刘淼李春林胡远满...
    1593-1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内部的大气环境受到周边区域景观格局的剧烈影响,小尺度上大气污染状况与周边区域景观格局的关系研究对从城市建设角度减缓城市大气污染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2017年中国30个省会城市的266个大气污染监测站点的NO2、SO2、PM2.5和PM 10年均浓度为因变量,选择监测站点周边3 km区域内的10个二维和三维景观格局指数(建筑物数量、建筑物聚集度、建筑物密度、不透水面比例、餐饮数量密度、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高层比、容积率、建筑面积和建筑物类型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自变量,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研究景观格局对4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中部和北部城市明显高于东南沿海城市和西南部城市.NO2、SO2、PM2.5和PM10浓度的最大影响因素均为不透水面比例,其相对影响贡献率分别为40.7%、36.3%、51.0%和51.8%.不同区域大气污染浓度最主要影响因子识别结果表明,华东和华中地区为不透水面比例;华南地区为建筑物数量和建筑物密度;华北地区是不透水面比例和建筑物类型多样性;东北地区是不透水面比例和建筑物数量;西南地区是建筑物类型多样性;西北地区是建筑物密度.各区域的主要影响因子差异是气候、地形、城市规划等因素所致.

    二维城市景观格局三维城市景观格局大气污染物增强回归树影响因素

    川滇生态屏障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

    高彬嫔李琛吴映梅郑可君...
    1603-1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重点生态功能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风险恶化的潜在影响,对防范和化解景观生态风险、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 10.8和Fragstats 4.2等软件,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借助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川滇生态屏障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测度不同区域范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研究区人造地表、水体、灌木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林地、耕地、草地、湿地、裸地、冰川永久积雪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景观类型转移以林地、草地、耕地间转移为主,其中,耕地转人造地表最显著;景观生态风险平均值有所下降,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分布与景观类型变化及转移特征较为一致;研究区整体上以低生态风险、较低生态风险和较高生态风险等级为主;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化特征总体受高程、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及区域可达性对局部风险恶化区的影响较为突出.

    生态风险评价景观格局影响因素川滇生态屏障区

    1986-2018年典型矿业城市大同市建设用地景观格局

    韩亚辉孙文彬付盈杨艺...
    1614-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剖析矿业城市建设用地景观空间布局与演变特征,不仅有助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能为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及时采取转型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典型矿业城市——大同市为例,基于1986-2018年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数据,运用景观指标分析法研究建设用地景观的时空分异特征,并通过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的图谱检测景观变化周期.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大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渐放缓,范围由"东北-西南"方向的带状区域向东蔓延.景观格局的破碎度和复杂度不断增加,物理连通性逐渐降低,功能连通性呈高低值交替变化.大同城市的空间扩张及建设用地景观格局的破碎化和复杂化可能均存在大约35年的周期,景观功能连通性的周期长于物理连通性.

    矿业城市景观格局长时序周期

    黄土高原林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及其关联性——以子午岭区为例

    靳甜甜张云霞朱月华巩杰...
    1623-1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人们对自然景观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意识正在加强,但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生态风险管控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子午岭区为例,基于2.5 km×2.5 km的评价小区,开展了 1980、1990、2000、2010和2017年黄土高原林区——子午岭区景观格局类型格网化和重采样,定量评价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揭示了二者时空变化及其关联性.结果表明:1980-2017年,子午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其中心地带向外缘递减,总量由123.45亿元增长为126.33亿元;子午岭区景观生态风险从其中心地带向外缘递增,子午岭区的景观生态风险有所降低,生态状况总体好转.子午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及明显的负向空间关联性;高价值-低风险区主要为子午岭林区,未来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能会保持不变.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关联性子午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