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州湾春季短蛸的栖息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崔晏华刘淑德张云雷徐宾铎...
    1686-1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近海多种重要渔业资源处于不同程度的衰退状态,而短蛸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我国近海经济渔获产量中占重要地位.然而,有关短蛸的栖息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尚缺乏研究,不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其资源.本研究根据2011年和2013-2017年春季海州湾的渔业资源和环境因子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广义提升回归模型3种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短蛸的栖息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在3种模型中优势较大,选择该模型进行分析表明,底层水温、水深和底层盐度对短蛸的栖息分布有较大影响.短蛸的相对资源密度随底层水温、水深和底层盐度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根据FVCOM模型模拟的环境数据,应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了短蛸在海州湾海域的栖息分布,发现短蛸主要分布在34.5°—35.8° N、119.7°—121° E之间的海域.

    短蛸海州湾随机森林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广义提升回归模型

    华山松球果对食种子动物的防御特征

    丰大林于晶晶渠畅郑骄阳...
    1693-1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植物协同演化过程中,植物为抵御捕食者的侵害,保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会演化出不同方式的防御机制.本研究调查了星鸦对藏东南地区华山松弯曲球果上不同部位种子取食的差异性,并检测了华山松球果凹凸面种子的形态特征(长度、宽度、厚度、种壳厚度)和成分(粗水分、70℃干物质、粗脂肪、灰分、蛋白质、粗纤维)含量.结果表明:华山松球果凹凸两面种子的部分形态特征和种子成分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凸面种子种壳厚度(1.11±0.12 mm)比凹面种子(1.07±0.15 mm)厚,但种仁重占比凸面(24.0%)比凹面(25.4%)小.而凸面种子空壳率(11.2%)和种子成分中粗脂肪含量(47.0%)显著低于凹面种子(分别是15.8%和50.5%).华山松弯曲球果对食种子动物取食造成错误性暗示,尽可能保护优质种子不被取食,因此球果弯曲是华山松对食种子动物的防御特征.

    华山松弯曲球果星鸦防御机制藏东南

    灌木年轮生态学研究进展

    刘杰董彦君李宗善
    1699-1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灌木年轮资料的生态学价值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灌木年轮数据逐步被用于揭示灌丛植被年际生长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研究中,目前用于灌木年轮学研究的主要灌木种已近70种.灌木年轮材料拓宽了传统以乔木树种为主的树轮研究网络,丰富了树木年轮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在揭示灌丛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服务的时间变化特征上具有重要生态学价值.本文收集整理了 1996-2021年间的灌木年轮学研究成果,综述灌木年轮学在生理学、气候学、生态学、水文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不同环境胁迫条件下灌木生长和木质部解剖特征;揭示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灌木物种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以及基于灌木年轮材料记录的区域气候波动历史;评估了灌木物种径向生长和种群动态的气候和非气候因素驱动的灌丛生态系统变化特征;论述了灌木年轮资料在重建区域水文要素变化历史方面的研究.在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灌木年轮学研究应着重关注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水分条件下灌木物种径向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以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灌木物种空间分布及其气候响应敏感性的转型特征方面研究.

    灌木年轮木质部解剖气候变化生态响应水文响应

    丛枝菌根真菌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增温响应研究进展

    宋鸽王全成郑勇贺纪正...
    1709-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化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丛枝菌根(AM)真菌可与绝大多数陆生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生体,在协助宿主养分吸收、促进植物生长、维持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大气CO2浓度升高(eCO2)和增温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AM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的影响.eCO2主要通过影响宿主植物、土壤碳(C)输入等方式间接影响AM真菌,可增加AM真菌的多度和活性,影响AM真菌的多样性与群落组成.增温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宿主植物和土壤途径)影响AM真菌,显著改变森林土壤AM真菌的群落组成,但对草地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尚无定论.我们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旨在明晰AM真菌对eCO2和增温的响应和适应,增进对AM真菌介导的土壤生态功能的认识,为利用AM真菌缓解全球变化、增强土壤功能的韧性和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适应性提供依据.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多样性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化森林生态系统

    畜禽养殖废物中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的产生机制和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李晓天黄焯燊汤有千林昌权...
    1719-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饲料中常混有抗生素和重金属,导致外排的动物粪便中携带有抗生素和重金属,引发细菌产生耐药性和重金属抗性,继而产生抗生素抗性基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污染已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及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细菌进化的角度,明确了细菌的抗生素和重金属长期进化试验对抗性机制研究的重要性;抗生素抗性基因与重金属抗性基因间存在复杂的协同选择抗性,两者间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细菌环境行为;抗性基因的水平转移增加了细菌在环境中的可变性,可移动遗传元件在抗性基因水平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抗性基因污染控制方面,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很好的抗性基因去除效果,尤其是UV/TiO2氧化技术,能使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减少4.7~5.8 log,减少率大于99.99%.其他的控制策略,如抗生素替代品博落回提取物以及噬菌体与抗生素结合使用,对于抗性基因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重金属基因水平转移可移动遗传元件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