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沉降下纳帕海草甸植被与土壤变化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吕晶花赵旭燕陆梅李聪...
    1525-1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高原草甸土壤微生物对短期氮沉降的响应,以纳帕海典型高寒草甸云雾薹草群落为对象,野外原位布设低氮(5 g N·m-2·a-1)、中氮(10 g N·m-2·a-1)和高氮(15 g N·m-2·a-1)3种施氮处理,研究氮沉降引起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及土壤性质变化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熵值,中氮处理下微生物生物量碳增量最高,达139.3%;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垂直变化表现为沿土层显著降低,降幅为24.1%~75.1%.氮添加显著提高群落地上生物量,降低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变幅达6.6%~65.4%;氮添加显著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且在中氮处理下变幅(7.0%~511.1%)最大;土壤pH随土层加深而增大,而其他理化指标则沿土层加深而显著减少,变幅达19.5%~91.2%.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质对微生物生物量起促进作用,而土壤pH和植物群落Shannon指数对其具有负效应;植物和土壤理化性质共同解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熵55%~77%的变化,其中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熵的效应值最高(0.56~0.95),其次是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物量.因此,氮沉降主要通过提高地上生物量及土壤碳氮养分的可利用性而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熵,但高氮处理导致土壤酸化及植物多样性降低,而对其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

    纳帕海高寒草甸氮沉降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理化性质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川西高原干旱时空变化

    蓝浩宸刘琰琰张玉芳康杨...
    1533-1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是川西高原具有一定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研究其时空变化对该区抗旱防灾、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川西高原1980-2020年4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线性倾向分析、干旱特征分析方法对川西高原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20年,川西高原年尺度和春季尺度SPEI呈弱湿润化趋势,夏秋冬季呈干旱化趋势,研究区西南部的山地及东北部的草原为易旱区.研究区年际干旱影响范围弱增,除春季为减少趋势外,夏秋冬季的干旱影响范围均呈增加趋势.全区干旱频率整体偏高,干旱低频区主要位于川西西部和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其余均为高频区.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川西高原干旱Penman-Monteith模型

    川西高原羊肚菌低温冷害特征及风险评估

    王庆莉张利平韩璐王明田...
    1541-1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羊肚菌低温冷害气候风险精细区划,可为羊肚菌特色农业栽培规划、低温冷害动态评估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川西高原海拔3000 m以下17个县(市)2011-2020年气象数据,分析羊肚菌典型年份致灾临界气象条件;选取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10℃初日之间多年平均积寒与冷害频次作为川西高原羊肚菌出菇期间低温冷害区划指标,建立冷害指标的地理空间分布模型,划分川西高原羊肚菌冷害风险等级,评估羊肚菌冷害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羊肚菌冷害风险温度指标为 日最低气温≤2.0℃,日平均气温<6.0℃将导致生长缓慢或者停止生长,设定为冷害风险预警指标.羊肚菌冷害发生频次沿大渡河流域和岷江流域从南向北增多.冷害总次数最少的地区是汶川、茂县、理县,九龙、雅江、巴塘最多.冷害日数以持续1~3 d为主,持续4~5 d次之,持续5 d以上较少,其中,乡城、巴塘、九龙、雅江、小金冷害持续5 d以上的次数多于持续4~5 d的次数.羊肚菌冷害年均日数3.0~27.4 d,冷害发生时段的 日均最低气温-0.84~1.36℃、极端最低气温-5.8~0.1℃、平均积寒0.16~9.64℃·d,冷害平均日数、平均积寒随海拔、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冷害最长过程日数是3~20d,最大积寒0.44~13.34℃·d.羊肚菌冷害风险等级从南向北、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增加.适宜种植区沿山脉河流走向呈带状、枝状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康定、泸定、丹巴、汶川、理县、茂县、九寨沟、松潘等海拔2200 m以下的低山河谷平坝区.

    羊肚菌低温冷害气候风险川西高原

    亚热带森林菌根植物根系真菌群落结构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刘珊珊王全成史加勉刘子恺...
    1547-1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根系真菌对维系植物的营养吸收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不同菌根类型植物根系中真菌的群落结构对外源氮(N)、磷(P)、氮和磷(NP)输入的响应.试验采集了无添加(对照)和N、P、NP添加处理下亚热带森林3种菌根类型(丛枝菌根、外生菌根、欧石楠菌根)9种植物的根系,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根系中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9种植物根系真菌群落均主要由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组成;P添加下子囊菌门的相对多度显著低于对照,而担子菌门的相对多度显著高于对照.欧石楠菌根植物根系中子囊菌门的相对多度显著高于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植物,而其担子菌门的相对多度显著低于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植物.与对照相比,P添加显著降低了植物根系中真菌的α多样性,改变了不同菌根类型植物根系中真菌的群落组成,而N添加和菌根类型的影响不明显.与对照和N添加相比,NP添加使全部植物根系中真菌群落变异程度更大,即群落整体更加趋异,而外生菌根植物根系中的真菌群落比丛枝菌根植物根系中的真菌群落变异更小,即群落更趋同.综上,P养分是影响亚热带森林土壤中树木根系真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对全球环境变化下亚热带地区植物根系真菌多样性的响应与维持机制的理解.

    氮添加磷添加根系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

    放牧对降雨条件下黄土高原退耕草地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

    明姣杨光赵允格马昕昕...
    1555-1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雨是影响土壤水分补给和坡面产流的关键因素,放牧可改变地表覆被特征和表层土壤结构,进而影响坡面产流和土壤水分补给.目前鲜有研究关注放牧对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围栏放牧试验,定位监测自然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对比了不同放牧强度(G1~G5:2.2、3.0、4.2、6.7、16.7羊·hm-2)下地表覆被、土壤理化属性和降雨土壤水分补给特征.结果表明:放牧显著影响植被和生物结皮盖度,与不放牧样地(NG)相比,G1~G5放牧强度下植被盖度降低8.3%~16.4%,G2放牧强度下生物结皮盖度较NG增加106.9%.G1~G5放牧强度下地表粗糙度增加53.1%~152.5%,G5放牧强度下生物结皮厚度降低24.1%.土壤湿润锋速随降雨强度增加而降低,G2放牧强度下0~5 cm 土层湿润锋速在不同降雨条件下(降雨量18.0~70.3 mm)与NG相比降低60.0%~83.3%.放牧对土壤湿润锋速的影响与生物结皮盖度和0~5 cm 土壤容重显著相关.放牧未显著影响黄土高原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补给速率.综上,G2放牧可通过增加藻结皮盖度,延长土壤水分在表层土壤的运移时间,有益于干扰后表层土壤微生态环境恢复.本研究结果可为"后退耕时代"黄土高原退耕草地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结皮土壤水分入渗湿润锋速土壤水分补给

    基于稻瘟病的水稻抗逆性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

    韦兆伟陈若谷殷楠柯浩楠...
    1563-1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抗逆性是水稻对各种胁迫的抵御能力,其变化对水稻产量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但有关其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依托开顶式气室组成的CO2浓度和温度自动调控平台,以南粳9108和金香玉1号2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背景大气CO2浓度和气温(CK,对照)、CO2浓度升高(C,CO2浓度比CK升高200μmol·mol-1,气温不变)、温度升高(T,气温比CK升高2℃,CO2浓度不变)、CO2浓度和温度共同升高(CT,CO2浓度比CK升高200 μmol·mol-1,气温比CK升高2 t)4种处理,在水稻关键生育期剪取植株最上部功能叶,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硅、总黄烷醇、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处理下抗逆性指标组成差异,筛选整合得到水稻抗逆性指数(RSRI),以评估水稻抗逆性.从水稻抗病性角度,在水稻成熟期统计穗颈瘟病情验证RSRI对水稻抗逆性的表达程度.结果表明:在水稻拔节-孕穗期,与CK相比,C和CT处理使金香玉1号的RSRI分别显著降低36.5%和41.1%;T处理使两个品种的RSRI分别显著降低44.9%和33.8%.RSRI能解释穗颈瘟病情71.9%~74.3%的变异.综上,温度升高对两个水稻品种拔节.孕穗期的抗逆性均有不利影响,且CO2浓度与温度升高对水稻抗逆性有一定交互作用;与南粳9108相比,金香玉1号抗逆性更易受到CO2浓度升高的影响.

    CO2浓度温度水稻抗逆性指数稻瘟病

    播种方式对黄淮海麦区西部冬小麦氮素利用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杨毅轩陈应枝唐芃林文...
    1572-1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黄淮海麦区最优播种方式,明确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差异及其机制,本研究于2016-2019年连续3个生长季在黄淮海麦区西部的晋南地区设置宽幅匀播(WSS)、探墒沟播(FS)、立体匀播(TDUS)3种优化播种方式和常规条播(CDS,对照)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16-2019年3个冬小麦生长季的温度、光照、降水等气象要素存在较大的年际及年内变化;与常规条播相比,优化播种方式下,得益于单位面积穗数增加,3个生长季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8.3%~55.5%、8.6%~22.3%、10.9%~39.5%.氮素吸收率显著提升5.8%~57.1%,花前氮素转运比显著提高3.0%~15.3%,氮效率显著提高7.9%~35.7%.综合气象要素与大田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优化播种方式可以通过减少极端低温对小麦群体大小的负面影响,提高群体氮素积累速率和花前氮素转运量,确保高穗数群体籽粒氮素的供应量,实现高产高效栽培.在气象因子均衡的2016-2017年生长季,宽幅匀播、探墒沟播和立体匀播均提高了群体氮素积累量与转运量,并优化了产量构成因子,进而实现了高产高效;在气象因子分布不均(出现极端低温)的2017-2018和2018-2019年生长季,宽幅匀播确保了拔节期茎蘖数,提升了花前氮素吸收量和转运量,立体匀播则保证了较稳定的氮素积累速率,进而实现稳产.

    播种方式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氮效率

    不同除草剂对桃砧木幼苗的安全性评价

    黄晨艳郭磊宋宏峰沈志军...
    1583-1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于桃苗圃利用的除草剂,以桃砧木品种'Nemaguard'幼苗为材料,通过土施11种推荐剂量的除草剂,研究不同除草剂处理后桃砧木幼苗药害等级、营养生长、根系结构、叶片光合特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对不同除草剂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施精喹禾灵对桃砧木幼苗无明显药害,而其他10种除草剂处理后,砧木幼苗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绿、萎蔫、斑枯等症状.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造成砧木幼苗迅速萎蔫枯死,药害指数(PI)为100.0%,土施草甘膦异丙胺盐、草铵膦、乙草胺和二甲四氯钠后,PI均超过65.0%.与清水对照相比,所有除草剂均不同程度抑制砧木幼苗叶面积增长,其中幼叶面积和成熟叶面积分别减小10.0%~56.2%和5.8%~44.4%.除精喹禾灵外,供试除草剂均提高了砧木叶片和根尖细胞电解质渗透率,并显著抑制砧木根系生长,其中叶片和根尖细胞电解质渗透率较对照分别上升21.2%~145.0%和36.9%~291.4%,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分别减少37.3%~75.3%、35.7%~83.0%、44.3%~89.9%和42.6%~73.7%.精喹禾灵、硝磺·莠去津、二甲·灭草松、苄.二氯、苄·乙对砧木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的影响不显著,而土施草甘膦异丙胺盐、草铵膦、乙草胺、二甲四氯钠后,砧木幼苗叶片Pn和Tr分别显著降低了 29.6%、28.9%、28.4%、27.9%和21.9%、29.2%、26.4%、19.7%.11种除草剂的总体安全性评价排序为:精喹禾灵>苄·乙>苄·二氯>硝磺·莠去津>精喹·乙羧氟>乙草胺>二甲·灭草松>二甲四氯钠>草甘膦异丙胺盐>草铵膦>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

    桃砧木除草剂安全性综合评价

    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对山定子幼苗低氮胁迫的缓解作用

    张鑫马迎杰齐边斌于波...
    1592-1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0、1、5、10、20μmol·L-1)对低氮胁迫下山定子幼苗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根系活性氧代谢和氮同化的影响,以期探索应用GR24缓解山定子幼苗低氮胁迫的适宜方法.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山定子幼苗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降低,根冠比升高;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光合活性降低;根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显著,但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活性氧含量显著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根系中硝酸根离子含量降低,铵根离子含量升高,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降低.与不喷施GR24相比,低氮胁迫和正常供氮条件下叶面喷施10和20 μmol·L-1 GR24处理都不同程度增加了山定子幼苗生物量和根冠比,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增强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改善了 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单位面积电子传递量子产额等荧光特性,增加了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强了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低氮胁迫下叶面喷施10和20 μmol·L-1GR24处理还显著降低了根系活性氧和铵根离子含量,提高了根系抗氧化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等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增加了硝酸根离子含量.其中以10 μmol·L-1 GR24处理对低氮胁迫下山定子幼苗的作用效果最好,在低氮土壤的果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山定子低氮胁迫独脚金内酯GR24光合特性活性氧代谢

    珠三角自然保护地夜间光环境的时空动态及敏感距离

    江本砚张玉莉李珊李建军...
    1601-1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保护地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而光污染正在对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造成新的威胁,这一现状在城市群环境中尤为明显.本研究选取珠三角城市群的自然保护地为实例对象,利用卫星遥感灯光数据、土地覆盖类型及兴趣点等多源大数据,量化分析2000-2018年该区域内 自然保护地夜间灯光的时空动态、自然保护地周边夜间光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并识别出城市尺度下自然保护地对人工光干扰的敏感距离.结果表明:2000-2018年间,珠三角区域内 自然保护地夜间灯光总值从71107 nanoW·cm-2· sr-1增长至 127682 nanoW·cm-2·sr-1,每像元均值从 15.3 nanoW·cm-2·sr-1 上升至 23.7 nanoW·cm-2· sr-1,照明比例从73.3%扩大到86.4%,说明该区域内自然保护地夜间光环境面临着累积恶化风险与严峻挑战.珠三角核心区域自然保护地夜间灯光亮度远高于外围区域如肇庆和惠州,但外围区域自然保护地受干扰的扩张程度却高于核心区域.自然保护地内部夜间光环境与周边人类活动强度呈正比,自然保护地对周边人工光干扰的最敏感距离为10 km,干扰程度在30 km之后趋于稳定.建议将珠三角 自然保护地边界外0~10 km划为灯光管控核心区、10~20 km划为管控缓冲区.

    自然保护地夜间光环境敏感距离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