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影响及其预测

    徐彩瑶任燕孔凡斌
    1610-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影响对于探索基于自然的碳中和解决方案至关重要.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运用InVEST模型和FLUS模型,分析2000-2021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影响,并分别预测2035和2050年土地利用格局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3种情景下的生态系统固碳服务潜力及其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00-2021年,浙江省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浙江省生态系统固碳服务总量减少2996.58万t,固碳服务净收益为-17071.84万美元;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分布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未来浙江省生态系统固碳服务总量均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最高,耕地保护情景次之,自然发展情景最低.预计2021-2035、2021-2050年,浙江省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将分别增加323.26万和473.00万t,产生固碳服务净收益分别为7707.86万和11183.91万美元;在耕地保护情景下将分别减少1013.18万和1616.11万t,产生固碳服务经济价值净流失分别为24138.49万和38191.09万美元;在自然发展情景下将分别减少1164.90万和1616.51万t,导致固碳服务经济价值净流失分别为27753.93万和38200.63万美元.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浙江省应着力保护林地、草地和水域等生态用地,扩大生态用地规模,优化生态用地空间结构,不断增强生态用地的固碳增汇功能.

    土地利用固碳服务FLUS模型InVEST模型情景预测

    高强度开发地区鸟类自然保护地保护空缺识别——以天津市为例

    张达曾坚艾合麦提·那麦提
    1621-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强度开发地区因长期受到人类活动干扰,自然生境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区域内自然保护地保护效率亟待提升.科学评价高强度开发地区自然保护地保护效率、识别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与空缺地区,对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鸟类作为生物多样性指示物种,运用Max-Ent与InVEST模型分别计算天津市鸟类多样性及生境质量热点地区,并与现有自然保护地边界进行比较,精确识别保护空缺区域.结果表明:参与本研究MaxEnt模型建模的鸟类共19目54科228种;滨海地区各类自然与人工湿地为天津市鸟类最适宜生境,占天津市鸟类多样性热点地区的66.8%,且水库、鱼塘等人工湿地因食物来源充足,鸟类生境适宜度较高,表明适度的人工建设有利于提升鸟类多样性;天津市自然保护地对鸟类多样性热点地区覆盖率仅为37.7%,存在较为严重的保护空缺,空缺区域主要包括大神堂及临港地区湿地、河流交汇处及入海口湿地,是未来需进行重点保护的关键区域.采用两种模型协同分析的方法,能提高保护空缺区域识别精度,对高强度开发地区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具有一定普适性.

    自然保护地鸟类多样性InVEST模型MaxEnt模型生境质量天津市

    四川贡嘎山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时空分布及重叠性

    刘伟李旭琴李忠伦李英...
    1630-1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同域近缘物种在时空生态位上的分布格局及重叠性关系,对理解物种行为和多物种栖息地的整合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2021年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对保护区内分布的国家级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时空分布开展研究.基于2016-2021年红外相机获得的72个中华斑羚和108个中华鬣羚分布点位,结合可能影响其空间分布的12个重要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对贡嘎山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基于2012-2021年1312条中华斑羚和1889条中华鬣羚的有效红外相机记录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原理测算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日活动节律,了解两物种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布格局及重叠性.结果表明: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适宜栖息地分别为731.95和1220.46 km2,分布区重叠面积为697.17 km2,且主要环境因子对两物种栖息地选择具有相似影响.两物种的日活动高峰均出现在清晨和黄昏,但两物种对晨昏时间段的利用区间和强度存在差异,中华鬣羚的早、晚活动高峰分别先于和迟于中华斑羚,且对夜晚时间段的利用强度更高.两物种生态位在空间维度上高度重叠,但在时间维度上分离程度较大,这可能是两物种同域分布却能长期共存的原因之一.

    中华斑羚中华鬣羚MaxEnt同域近缘物种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白鹤越冬适宜生境模拟及种群扩张驱动因素

    邵明勤王剑颖丁红秀
    1639-1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全面了解白鹤生境偏好、潜在越冬区分布及种群扩散的驱动因子,本研究选取2015-2022年白鹤越冬期的70条地理分布数据及11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模拟中国白鹤的适宜生境格局,分析其适宜生境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白鹤越冬分布的主导因子为距滩地距离、海拔、2月平均降水量、距水源距离、12月最低温和土地利用类型,累计贡献率达94.6%.我国白鹤越冬地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华北平原的黄河三角洲,其中,高、中、低适宜区面积分别为17685、60787和60747 km2.目前,我国白鹤高适宜越冬区已建立保护区40处,但12处高适宜湿地如安徽七里湖、湖北梁子湖和江西陈家湖等仍处于保护空缺状态.自2015年,白鹤越冬地呈现向东北及东南扩张的趋势,结合近年白鹤大规模生境转移及此后各地频繁的越冬新纪录,本研究认为自然生境食物资源短缺是驱使白鹤越冬分布区扩张的主要因素.为更有效地保护白鹤种群,应采取措施加强自然生境恢复和农田生境的管理.

    白鹤MaxEnt模型越冬区保护空缺影响因素环境变量

    扶桑绵粉蚧多维气候生态位保守性与入侵风险

    张辉盛徐琳吕韦韦周昱...
    1649-1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全球性入侵昆虫,扶桑绵粉蚧被列为农业和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威胁着我国生物安全.生态位保守性是物种分布模型的关键假设,明确利用生态位模型评估扶桑绵粉蚧入侵风险的适用性,并进一步优化模型复杂度,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706个分布点和关键生物气候变量,本研究首次利用n维超体积生态位分析方法,量化扶桑绵粉蚧在原产地和入侵地的超体积气候生态位,检验其生态位保守性,并优化MaxEnt模型参数,预测扶桑绵粉蚧在我国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入侵风险.结果表明:年均温、最湿季均温、最暖季均温和最干季降水量是影响扶桑绵粉蚧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与原产地气候生态位(超体积空间大小为40.43)相比,扶桑绵粉蚧在入侵地的生态位明显减小(超体积空间大小为6.04),生态位收缩(空间净差异为0.84)解释了 98.8%的生态位差异,而生态位漂移(空间置换值为0.01)贡献不足2%,在不同入侵区域扶桑绵粉蚧气候生态位收缩方向并不完全一致.MaxEnt模型默认参数并不可靠(ΔAICc=14.27),最优参数组合中特征组合为线性-二次型-片段化-乘积型,调控倍频为0.5.扶桑绵粉蚧的核心适生区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中北部省份包含大面积的低适宜生境.21世纪末期,扶桑绵粉蚧适生区增加并不明显(SSP1-2.6为1.7%,SSP5-8.5为0.7%).扶桑绵粉蚧多维气候生态位高度保守,物种分布模型适用于该物种的入侵风险分析;扶桑绵粉蚧"南害北移"扩散态势明显,未来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分布的影响不大.

    生物入侵生态位保守性超体积生态位扶桑绵粉蚧最大熵模型气候变化

    东海、黄海春季虾类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李惠玉金艳凌建忠刘尊雷...
    1659-1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0年5月利用海洋科学调查船在东海和黄海南部海域(26°30′-35°00′N、120°30′-127°00′E)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综合调查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虾类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捕获虾类29种,隶属于11科19属;优势种为长角赤虾、细螯虾、大管鞭虾、脊腹褐虾、假长缝拟对虾、东海红虾和鹰爪虾,这7个优势种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82.9%,丰度占总丰度的90.8%.等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黄海春季虾类群落分为A(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近海组群)、B(东海北部外海组群)和C(东海中部组群)3个组群.单因子相似性分析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显示,A和B、A和C、B和C之间均呈现显著差异,相异性分别为92.2%、95.8%、91.6%.A组群典型种为鹰爪虾、脊腹褐虾、细鳌虾和葛氏长臂虾,B组群典型种为大管鞭虾,C组群典型种为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东海红虾和高脊管鞭虾.A、B和C组群的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差异显著,且C组群值显著高于A和B;组群间理化因子和底质类型差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底层温度、底层盐度、水深和底质是影响虾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团特征与底质类型对东海、黄海春季虾类群落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虾类群落环境因子东海黄海多元统计分析典范对应分析

    西北地区延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卢悦胡恩丁一桐郭善嵩...
    1669-1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河为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其对黄河中游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浮游植物为指示生物,于2021年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对延河流域开展了系统的水生态调查,在延河干流、5条一级支流和蓄水水体(水库和淤地坝水体)共布设33个采样断面进行样品采集.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91属253种,其中,春季(168种)以硅藻、绿藻占优,秋季(179种)以硅藻、蓝藻占优.春、秋季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316.07×104、69.56×104 cells·L-1和6.41、1.59 mg·L-1.在时间尺度上,春季浮游植物丰度高于秋季;在空间尺度上,干流中游和下游河段浮游植物丰度均高于上游河段,筑坝拦截形成的蓄水水体浮游植物现存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在秋季显著高于干支流水体.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明:春季浮游植物多样性大于秋季,干支流水体浮游植物多样性大于蓄水水体.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延河流域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为流速、溶解氧、亚硝酸盐氮和水深;影响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为硝酸盐氮、水深和溶解氧.

    延河流域浮游植物优势种多样性指数环境因子

    氟喹诺酮类合成药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生态环境效应

    温丽联宋金明李学刚马骏...
    1680-1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合成药物氟喹诺酮类(FQs)是全球使用量第三大的抗生素,在抗菌类药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其过量使用和排放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FQs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科学使用和管理此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和动物给药后,仅有小部分FQs在生物体内发生代谢,主要代谢过程包括哌嗪环的甲酰化、乙酰化、氧化和裂解以及芳香核心环的脱氟、脱羧等,约70%的原药和少量的代谢产物通过排泄迁移到环境中.进入环境后,FQs及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发生吸附、光解和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过程.吸附使得FQs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种介质;光解主要影响FQs的C7-胺取代基,而其核心结构仍保持完整;生物降解主要指在微生物和微藻作用下的降解,涉及哌嗪基的乙酰化、甲酰化等修饰和环的部分或完全裂解,核心结构的脱羧、脱氟和共轭物的形成等过程.FQs的迁移转化过程并不能使其从环境中彻底消除,反而成为"伪持久性"污染物,严重影响藻类、甲壳类和鱼类等的行为、生长和繁殖,导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改变和水生环境的破坏,加速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加和抗性基因的产生.因此,未来应在FQs的海洋环境行为及其生态环境影响、FQs微生物耐药性与抗性基因的风险评估及FQs在微型生物作用下的降解机制与效应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氟喹诺酮类合成药物(FQs)迁移转化生态环境效应生物转化生物降解途径

    增温对林木细根寿命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源豪杜旭龙黄锦学熊德成...
    1693-1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根寿命作为林木生长的重要参数,不仅对林木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影响林木对光合产物的地下分配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气候变暖对细根寿命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关注的热点问题,细根寿命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将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本文就林木细根寿命对增温的响应特征及其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揭示增温对林木细根寿命的影响.目前已开展的大部分研究认为,增温会通过改变根际土壤环境、细根形态以及林木物候等指标来影响细根寿命.但细根生长和死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增温对细根寿命影响的研究结果因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增温方式和研究对象等因素存在分歧.因此,综合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林木细根寿命的变化对研究地下生态学过程至关重要.今后还应加强以下研究:1)结合多种方式进行地下、地上同时增温,并探索更准确和有效的无损观测方法;2)结合多种观测手段研究增温对细根寿命的影响;3)开展增温对不同树种细根寿命的研究,深入理解不同林木细根寿命对增温的响应机理;4)多角度综合分析增温对细根寿命的影响特征,探究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对细根寿命的影响机理;5)增温与其他环境因子对细根寿命交互作用;6)增温后根系层级结构对细根寿命影响;7)增温后根际微生物(细菌、真菌)的改变对细根寿命影响.

    增温细根寿命碳分配根际环境影响机制

    我国耕地"非粮化"现状及其复耕培肥技术研究进展

    李廷强郝点
    1703-1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工商资本下乡、土地流转、种植结构调整导致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直接威胁"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和国家粮食安全."非粮化"耕地大致分为耕层剥离型和耕层未剥离型两类,前者原有耕层破坏、犁底层缺失,后者可能存在酸化、盐渍化等障碍问题,二者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肥力,不利于粮食可持续生产.国内外学者针对退化土壤改良做了大量研究,包括客土换土、障碍因子消减、生物培肥等措施,然而针对"非粮化"土壤的整治尚无系统研究成果.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文献分析,对我国耕地"非粮化"现状及改良、复耕、培肥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并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耕地"非粮化"耕层重构土壤改良土壤培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