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气候变化对中国马可波罗盘羊适宜生境的潜在影响

    汪沐阳张楚婕宓春荣韩雷...
    3127-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物种灭绝.开展气候变化对濒危野生动物分布格局影响的研究,对识别野生动物优先保护区、制定相关保护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基于2017-2018年在新疆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获得的马可波罗盘羊(Ovis ammon polii)分布位点,采用最大熵模型预测了气候变化下其适宜生境分布格局动态.结果 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当前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保护区西北部,温度是影响其适宜生境分布的关键因子.在中、高排放浓度(RCP4.5和RCP8.5)下,未来2050s和2070s两个时期马可波罗盘羊的适宜生境面积主要呈下降趋势,适宜生境丧失率高达40.5%;丧失的适宜生境主要位于低海拔区域,高海拔区域的适宜生境面积相应增加;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转移的适宜生境面积随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升高而增加.从质心转移结果来看,其适宜生境主要向西(即马可波罗盘羊主要分布国塔吉克斯坦)迁移.

    Maxent模型空间格局生境质量马可波罗盘羊迁移趋势帕米尔高原

    基于功能和谱系视角分析繁殖留鸟对风机的响应

    丁志锋梁健超蔡坚魏龙...
    3136-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电作为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导致风电建设与鸟类保护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如何协调风电发展与物种保护已成为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关注的热点主题.为了探究风机对鸟类物种、功能和谱系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1、3、4、5月,采用样线法对连山风电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了4次调查.根据样线离风机距离的远近设置4个梯度:100~300 m有6条样线,300~500 m有13条样线,500~700 m有8条样线,>700 m有5条样线.结果 表明:本次调查中记录了繁殖留鸟76种,隶属于11目31科,目、科中数量最多是雀形目(53种)和画眉科(12种).鸟类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FRic)和谱系多样性(Faith PD)随着离风机距离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500 m以内未显著增加,500 m外呈显著增加趋势;鸟类群落水平的扩散能力呈现出增加趋势.鸟类群落的平均成对功能和谱系距离的标准化效应值(SES.MFD和SES.MPD)均小于0,其中显著低于随机值的样线占比约为50%(P<0.05).风力发电机对鸟类物种、功能和谱系的影响主要在前500 m的距离;本研究的4个梯度中,鸟类群落的功能和谱系结构均表现为聚集特征.研究证实,风机对鸟类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在评估风机对鸟类群落的影响时仅考虑物种多样性可能难以提供全面的信息.

    风电场鸟类功能多样性谱系多样性群落结构

    不同中间砧木对寒富苹果生长、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袁继存程存刚赵德英刘尚涛...
    3145-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10个矮化中间砧木嫁接的寒富苹果为试材,分析了不同矮化中间砧对葫芦岛产区的寒富苹果生长、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葫芦岛产区选配优良的苹果砧穗组合.结果 表明:不同矮化中间砧对寒富苹果生长势、产量和果实品质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株高、枝量、叶片鲜重、枝条鲜重、根鲜重、根系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总根尖数均以GM256嫁接树最高,基径、枝长、根系总长度和总表面积以CX5嫁接树最高;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以M26嫁接树最大,果实纵径、横径和单果鲜重均以GM256嫁接树最大.采用模糊评价法综合评价显示,在葫芦岛地区,10种中间砧木嫁接寒富苹果的综合性状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GM256、CX5、B9、JM7、CG80、辽砧2号、M26、青砧3号、SH38、MD001.建议GM256和CX5可作为冷凉气候区理想的矮化砧木.

    寒富苹果中间砧生长产量果实品质

    覆膜对高寒阴湿区当归土壤质量、植株生长和杂草发生的影响

    米永伟龚成文邵武平顿志恒...
    3152-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归优质产区设置起垄覆膜穴栽(LS)、膜侧开沟斜栽(MC)和露地开沟斜栽(LD)3种种植方式,分析覆膜对移栽当归植株生长动态、抽薹率、土壤特性、酶活性及杂草密度和防效的影响,以期为全面评估优质产区当归覆膜种植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结果 表明:与LD相比,LS和MC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4.4%和14.3%,MC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了11.6%和8.5%,土壤pH值显著降低了4.6%和1.7%,两种覆膜方式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覆膜提高了当归种苗移栽后的返青速度、田间早期抽薹率和药材个体质量.其中,MC返青最快、最整齐,返青率最高;LS抽薹率最高;MC和LS单根药材鲜质量分别比LD显著增加20.4%和58.4%.MC和LS当归田杂草密度分别比LD显著降低了34.0%和25.8%,MC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分别较LS显著提高21.7%和63.4%.覆膜种植改善了当归根系的生长环境,降低了田间杂草密度,提高了杂草防效,促进了当归生长发育进程和药材物质积累,对种苗移栽后早期抽薹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归膜侧pH有机质酶活性杂草防效

    黄土丘陵区香梨园土壤水分、养分分布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陈伟王红阳王志坚王佳...
    3159-3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晋西黄土丘陵区玉露香梨种植下的3种不同坡位坡耕地土壤为对象,对不同坡位、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养分和产量进行观测分析.结果 表明:不同坡位中,香梨产量为高坡位>中坡位>低坡位,高坡位香梨产量与土壤含水量(SWC)、有机质(SOM)、速效钾(AK)显著相关,其中AK对产量的影响最显著,中、低坡位香梨产量与SWC、SOM、全氮(TN)显著相关,其中SWC对产量的影响最显著;高坡位SWC、SOM、速效磷(AP)和TN含量高于中、低坡位,而中坡位AK含量最高.不同土层深度中,土壤养分含量在0~20 cm最高,20~40 cm最低,而SWC在0~20 cm显著低于其他土层,在20~40 cm最高.不同生育期中,开花期SOM、AP和TN含量最高,结果期SWC最高,成熟期AK含量最高.建议该区域在今后香梨水肥管理中,开花期高坡位应加强对K肥的施用,结果期以N、P复合肥施用为主.在中、低坡位应增加灌溉量,灌溉量在300 m3·hm-2可有效降低该区域水分对产量的限制.本研究可为黄土丘陵区香梨种植精准灌溉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参考.

    土壤水分土壤养分黄土丘陵区生态经济林坡位产量

    不同倍性猕猴桃的适生区预测及生态位分化

    刘彩艳李大卫杨石建潘志立...
    3167-3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倍体与2倍体植物之间的生态位分化是多倍体植物成功建立的重要条件.2倍体、4倍体和6倍体猕猴桃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目前尚不明确不同倍性猕猴桃之间是否发生了明显的生态位分化,也不明确影响不同倍性猕猴桃生态位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野外调查收集不同倍性猕猴桃的自然分布点,利用最大熵模型预测不同倍性猕猴桃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的潜在适生区及影响其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通过生态位一致性检验评估不同倍性猕猴桃间的生态位差异.结果 表明:不同倍性猕猴桃的潜在适生区存在明显差异,2倍体猕猴桃的高适生区集中在海拔较低的湖南丘陵;4倍体猕猴桃的高适生区大部分与2倍体重叠,但有部分向贵州北部、重庆东部区域偏移;6倍体猕猴桃的高适生区则集中分布在贵州大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和陕西南部.6倍体猕猴桃明显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偏移,并且有更广的高适生区面积.生态位一致性检验证明,2倍体与4倍体猕猴桃有重叠的生态位,而2倍体与6倍体、4倍体与6倍体猕猴桃之间均发生了明显的生态位分化.最冷月最低温(Bio6)和最干月降雨量(Bio14)是影响不同倍性猕猴桃生态位分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多倍体猕猴桃在较低的Bio6和Bio14下能保持较高的存在概率,表明多倍体猕猴桃能占据低温、干旱的极端生态位.

    多倍化猕猴桃生态位分化最大熵模型环境因素

    基于遥感信息的黄土高原主要灌溉农业分布区生态安全特征

    李晓明孙从建孙九林陈伟...
    3177-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安全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研究基于2000-2018年间的遥感数据,系统分析了黄土高原4个主要灌溉农业分布区(银川平原、河套平原、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植被覆盖度(FVC)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2000-2018年间,研究区FVC整体呈下降趋势,但4个不同灌溉农业分布区FVC变化趋势各异.研究区RSEI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银川平原和渭河平原的RSEI下降明显,分别下降0.06和0.07,河套平原的RSEI无明显变化,而汾河谷地的RSEI整体呈上升趋势.4个区域中,银川平原、汾河谷地的生态稳定性较差,河套平原的生态环境较稳定,而渭河平原的生态环境持续退化.研究结果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灌溉农业区遥感生态指数植被覆盖度生态安全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灾损风险的时空演变

    黄进陈金华张方敏
    3185-3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冬小麦是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分析其气候灾损风险变化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依托安徽省74个区县1973-2014年间的冬小麦单产资料,通过气候减产率逐年序列提取了减产年次数、平均减产率、减产极值等9个评价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安徽省冬小麦灾损风险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 表明:研究期间,安徽省北部特别是沿淮地区为冬小麦气候灾损高风险区域;重心迁移模型显示,安徽省冬小麦气候减产率高值区域由北向南呈显著的移动趋势;全省冬小麦气候灾损风险呈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发生中度以上灾损强度的区县个数明显较少;S.模式主成分分析和气候减产率序列表明,1973-2014年间,安徽省北部地区冬小麦气候灾损风险呈下降趋势,南部地区呈上升趋势.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灾损风险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动态特征,其年代际波动和南北区域差异应引起重视.

    冬小麦安徽省气候灾损风险主成分分析

    宁夏东部风沙区固定沙丘土壤性质小尺度空间变异特征

    展秀丽许艺馨王红高滢...
    3195-3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流动沙丘的不断固定,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机械组成、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的变化存在差异.为了探明固定沙丘的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本研究以宁夏黄沙古渡固定沙丘为对象,分析了固定沙丘不同部位、不同土层的风沙土机械组成、SOC和TN特征.结果 表明:各土层土壤机械组成均以中沙和细沙为主.SOC和TN有明显的表聚作用,SOC和TN含量最大值分别为5.781和0.412 g·kg-1,分布在丘间地,脊线和背风坡含量最少.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背风坡和迎风坡的SOC含量逐渐减少,丘间地的SOC含量先减少后增加.SOC和TN在小尺度上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SOC和TN与粉沙和极细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中沙和粗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机械组成对SOC和TN含量有明显影响,而且SOC和TN含量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土壤细颗粒对有机质的吸附和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有机碳全氮空间变异固定沙丘

    我国北方几种玉米和设施菜地土壤的N2O和N2排放特征

    赵星涵刘东黄凯全智...
    3204-3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旱地土壤施入氮肥后的气态氮(N2O和N2)损失规律,本研究通过室内好氧培养试验(60 d,25℃,80%孔隙含水量),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4个玉米地土壤(哈尔滨、沈阳、栾城、寿光)和2个设施菜地土壤(沈阳、寿光)在施入尿素后的氮转化、N2O和N2排放动态.试验中尿素添加量为167 mg N·kg-1,以模拟田间氮肥施用量200 kg N·hm-2.结果 表明:在4个玉米地土壤中,尿素施用60 d内N2O累积排放量为寿光(20 mg N·kg-1)>栾城(14 mg N·kg-1)>沈阳(5 mg N·kg-1)>哈尔滨(0.5mgN·kg-1),N2累积排放量为栾城(176mgN· kg-1)>沈阳(106 mg N·kg-1)>寿光(75 mg N·kg-1)>哈尔滨(12 mg N·kg-1);在2个设施菜地土壤中,寿光土壤N2O累积排放量(21 mg N·kg-1)是沈阳(2 mg N·kg-1)的10倍,而两个站点N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8和24 mg N·kg-1.不同土壤N2O排放占两种气体排放总量的5% ~40%,其中寿光土壤(30% ~ 40%)显著高于其他样地土壤(1%~10%).在土壤排放的N2O和N2中,土壤氮库分别贡献了56%和61%,高于添加当季氮肥的贡献率.相关分析表明,N2O累积排放量与本底土壤pH呈正相关,说明土壤本底pH可能是调控不同旱地土壤N2O和N2排放的重要环境因子.在华北碱性土壤区,采用能降低土壤pH值的措施可能具有较好的气态氮减排效果.

    氧化亚氮氮气15N标记示踪法玉米土壤菜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