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居住区形态的气温调控效应——以徐州市为例

    周宏轩王文真余悦歆孙婧...
    2462-2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致使大量居住区取代原有林地和农田,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频发,尤其在夏季,居住区高温严重威胁市民的健康与生命.虽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通过生态调控思想合理配置居住区形态可有效调节气温、改善局地微气候,但当前仍然缺乏以气温调节为导向的居住区形态的规范和要求.本研究以徐州市的15个居住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现场观测,获取3类居住区形态参数和气温数据,分析不同居住区形态的气温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早晨和下午影响气温的关键居住区形态参数具有差异性.在早晨,建筑密度、平均街道高宽比和完整的纵横比的独立贡献率分别为15.4%、7.3%和6.8%;在下午,建筑密度、天空可视指数和建筑表面积与平面面积比的独立贡献率分别为21.1%、23.1%和6.9%.调控气温的居住区参数效率阈值在早晨和下午具有差异,部分居住区形态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徐州及周边地区的居住区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和方法参考.

    城市热环境微气候居住区设计效率阈值控制性规划

    基于兴趣点识别生境风险的生态网络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郝梦媛刘殿锋
    2471-2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网络构建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遏制栖息地破碎的负面效应.本研究提出一种改进的生态网络分析框架,包括基于"形态-质量-功能"3个维度识别生态源地、将可以表征人类活动的兴趣点数据与生境风险评估模型结合构建生态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3个方面.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分析生态网络关键点和网络结构特征,并将基于兴趣点与生境风险评估模型的生态阻力面构建方法与传统地类赋值法和传统生境风险评估模型构建阻力面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该框架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全域生态源地面积为1.52万km2,生态廊道长度达1956.68 km,生态"夹点"与障碍点分别为87和67个.相较传统方法,基于改进框架识别的生态网络的物质循环度、网络复杂性以及生态连通性显著提升,网络闭合度、点线率、网络连接度平均提升61.5%、28.1%、28.7%,识别的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可为生态修复提供精确的决策支持.

    生态网络生境风险兴趣点生态阻力面武汉城市圈

    珠三角城市群景观生态格局评价与优化

    谢卓洪雷敏刘利杰莫燕卿...
    2481-2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观生态格局评价与优化对珠三角城市群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2021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景观生态格局进行评价与优化.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可作为生态源地的斑块共435861块,面积为7346.60 km2,占珠三角面积的13.4%,通过面积与斑块重要性指数选取30个斑块作为研究区的生态源地,面积为2792.59 km2,占珠三角面积的5.1%.珠三角城市群整体自然环境优秀,生态阻力等级较小,外围生态阻力低,核心生态阻力高,林分类型与景观格局仍有较大调整空间,需通过调整林分树种组成与空间分布的方式进行优化.以30个生态源地、103个重点生态廊道和95个生态节点优化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网络,优化后的可能连接度指数和整体连接度指数提升率分别为297.5%和695.1%.优化结果能有效连接各生态源地,扩散生态源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景观格局生态网络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珠三角城市群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和图论知识的宁波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黄俊杰冯秀丽董毓伊张驰...
    2489-2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重要区域是目前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以宁波市为例,利用遥感生态指数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利用图论算法识别最小生成树和割边.结果表明:宁波市共有生态源地203处,土地覆被类型以林地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水田和水淹植被;生态廊道共368条,总长度为573.42 km,整体呈西南密、东北疏的趋势;生态夹点91处,夹点主要分布在海涂区域和联系紧密的生态源地之间.根据现状提出优化策略,确定一级廊道187条,二级廊道181条,生态修复优先区50处,远期生态修复区59处.结合图论与电路理论模型的优化策略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态安全格局遥感生态指数电路理论图论

    东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及空间分异机制

    于海霞王禹骁
    2498-2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深入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演变,对区域生态系统优化、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东江流域2010-2020年土地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热点分析工具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东江流域ESV时空演变,并在地理探测器工具的支撑下探究东江流域ESV空间分异机制.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东江流域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建设用地面积扩张明显,主要转入来源为耕地和林地;东江流域ESV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ESV持续减少,水域ESV先减少后大幅增加;ESV冷热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整体呈"上游热点散布、下游冷点聚集"的格局,上、下游地区ESV分布不均衡,下游地区承担较大的生态压力.ESV空间分异机制探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是影响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ESV空间分异解释力(q值)达0.462.因子协同作用会增强对东江流域ESV空间分异的影响效果.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东江流域

    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多情景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

    祁育汀张平刘雷马雪楠...
    2507-2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发生改变.本研究基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和驱动数据,使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耦合混合元胞(MCCA)模型,预测了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情景下2040年土地利用单元内ESV细微的时空变化,揭示ESV对社会经济演变的响应,并采用敏感性指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变主要是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的转换以及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由于林地和水域的面积增多,ESV在此期间小幅上升.2040年,与生态保护情景相比,经济发展情景的林地占比减少1.8%,建设用地增加1.3%.2020-2040年间,经济发展情景下,ESV在中部和东部呈下降趋势,但在耕地保护情景下呈上升趋势,其中,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对ESV的贡献最大;ESV总量除生态保护情景以外均呈下降趋势.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发生对ESV有积极影响,而其他情景下,ESV对土地利用变化则有负面响应,其中,经济发展情景下的负面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多情景土地利用模拟和ESV预测提供新方法,对城市群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关中平原城市群系统动力学-混合元胞模型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北方防沙带河西走廊段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其防风固沙服务响应

    连虎刚曲张明刘春芳贺扬希...
    2518-2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观格局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维持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和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基础.本研究以北方防沙带河西走廊段为研究区,运用Fragstats 4.2软件、修正风蚀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量化并分析了2000-2020年间景观格局和防风固沙服务的时空演变及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变化明显,以戈壁转向耕地以及草地与耕地间的相互转变为主,景观格局更趋于多样化、异质化和破碎化.研究区防风固沙服务空间格局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防风固沙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耕地和草地的防风固沙量较高,裸地和建设用地等景观防风固沙量较低.研究期内,Shannon多样性、斑块密度和景观形状指数与防风固沙服务均呈正相关,平均斑块面积与防风固沙服务呈负相关.说明在以戈壁荒漠为主导景观的北方防沙带河西走廊段,景观异质性增加、分布越均匀、斑块数量越多、景观形状越复杂等特征对防风固沙服务有促进效应.

    北方防沙带景观格局指数防风固沙服务修正风蚀方程空间自相关

    江苏省海洋产业碳收支核算及评价

    王桐揣小伟向爱顾云娟...
    2527-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测算并评价海洋产业碳收支状况是在碳中和目标下促进海洋经济绿色、高效发展的基础.以江苏省为例,本研究构建了海洋产业碳收支核算体系,开展了碳效率和碳中和评估.结果表明:2016-2020年,江苏省滨海碳汇总量为89.48万~277.32万t,五大海洋产业碳排放为353.84万~435.06万t,海洋产业净碳排放为147.87万~290.61万t.5年间江苏省滨海碳汇量与碳排放量均呈增加趋势.在碳汇上,海上风电系统占比最多,其次为生态系统固碳量,海水养殖固碳量占比最小.在碳排放上,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总碳排放比重最大,其次为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与海洋船舶工业碳排放占比较小.碳中和状况表现为,2016-2020年,江苏省海洋产业整体呈现碳赤字,但碳净排放量逐年减少,在碳效率上,海水养殖净碳汇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上风电碳效率较为稳定.

    碳中和蓝碳碳收支海洋经济江苏省

    微塑料对碱胁迫下菠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郭琳琳王晶晶俎敬美王品苏...
    2536-2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作为一种全球公认的新型环境污染物,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为研究微塑料(MPs)对碱胁迫下农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用菠菜为试验对象,采用粒径为100 nm的聚苯乙烯微球(200、400、800、1600 mg·L-1)处理液,以及NaHCO3和Na2CO3按摩尔比为1∶1混合制备的碱性盐溶液(5、10、20、40mmol·L-1),探究微塑料/碱单一胁迫或二者联合暴露对菠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400 mg·L-1的MPs单独胁迫能够抑制菠菜种子的萌发,对种子根和芽的伸长表现为"低促高抑"的影响;不同浓度的碱单独胁迫均会抑制种子的萌发以及根、芽的伸长.随MPs浓度的升高,菠菜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叶绿素含量在低浓度(200 mg·L-1)下升高,在中高浓度(≥400 mg·L-1)下显著降低;不同浓度的碱胁迫均会降低菠菜幼苗叶绿素含量,而对SOD和POD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MPs(200、800 mg·L-1)与碱(5、20 mmol·L-1)联合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联合胁迫会抑制菠菜种子的萌发,降低菠菜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另外,除低浓度MPs(200 mg·L-1)与低浓度碱(5 mmol·L-1)联合胁迫组以外,其余3个联合胁迫组均降低菠菜幼苗的SOD和POD活性;与碱单独胁迫相比,低浓度MPs(200 mg·L-1)与碱联合会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和活力指数等指标,显著促进菠菜种子根和芽的伸长,而高浓度MPs(800 mg·L-1)与碱联合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和活力指数并抑制根和芽的生长,而不同浓度的联合胁迫均会降低菠菜幼苗SOD、POD活性及叶绿素含量.

    微塑料碱胁迫菠菜种子萌发抗氧化酶叶绿素

    昆明小型城市湖泊叶绿素a浓度与硅藻群落的时空分布及主控因子

    田茂琦陈光杰孔令阳陈丽...
    2545-2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体叶绿素a浓度(Chla)与硅藻群落特征是指示湖泊水质的常用生物指标.本研究于2017年3月—2019年12月调查了昆明市4个小型湖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北潭、北湖、南湖、龙潭)的水体环境指标、Chla浓度和硅藻群落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4个湖泊水体总氮(TN)、总磷(TP)和Chla浓度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波动.其中,营养水平最高的南湖水体Chl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湖泊,影响南湖Chla变化的主要因子是TN;而在其他3个水体中,水温的增加显著促进了Chla浓度的上升.水温和TN是4个湖泊水体Chla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北潭、南湖和龙潭的硅藻群落以浮游硅藻占优,水深最浅的北湖以底栖硅藻为主,表明水深影响了硅藻群落的浮游物种占比与优势属种.水深、TN、TP、透明度以及水温驱动了硅藻群落的时空变化,其中,水温是影响硅藻群落季节差异的主要因子,而TN和TP是导致同一季节湖泊间硅藻群落差异的主要因子.

    城市湖泊硅藻叶绿素a时空模式富营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