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盐业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盐业史研究
盐业史研究

黄健

季刊

1003-9864

yysyj1976@163.com

0813-2207501 2300618

643000

四川省自贡市解放路107号

盐业史研究/Journal Salt Industry History ResearchCSSCI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以盐为研究、宣传对象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它以反映代表我国盐业史学术界高水平的研究新成果为己任,尤其注意发现、扶植在一定时期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优秀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利益驱动:盐业史中盐政与州县行政关系的关键

    黄国信
    3页

    嘉靖年间福建盐册攒造及其改革

    叶锦花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册是盐课司征调盐课的依据,其攒造是在里甲黄册大造之后,由运司派人到布政司将黄册中灶户相关信息誊抄、编纂而成.明中叶,福建灶户丁、田(粮)负担较民户、军户轻,盐场人群将土地诡寄灶户,致使盐田增加、民田减少,州县编差不足.为了解决此问题,嘉靖二十七年(1548),南安知县唐爱促成泉州惠安、浔美、(冷)州、浯州四场盐册灶户丁田信息固定的改革.该改革不仅影响盐场人群规避赋役,而且限制运司系统增加盐课,因而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福建新一轮盐册攒造时,被福建盐运使何思赞废除.

    盐册明代诡寄州县盐场

    明清淮南盐场灶河的维护与水利纠纷——以海安牙桥坝为例

    徐靖捷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时期,盐场地区存在着盐场和州县两个具有明确管辖范围和职责的行政管理单位,二者在水利等跨区域的问题上则有协作的需要.灶河原为淮南盐场转运水道,明代一般由盐场官员负责维护,清代则在王朝国家盐场管理思路的改变下由商人主导疏浚.当事关两个行政管理单位利益时,灶河的疏浚则会引起州县官员甚至更高级别官员的重视.海安牙桥徐家坝启闭的争议,从明末一直延续到清中叶,这不仅是盐运与州县灌溉的水利矛盾,更反映了上游州县与下游州县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

    盐场州县灶河水利纠纷海安牙桥

    盐与权:清代的盐店与州县场镇社会

    黄凯凯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官盐运销市场中的基层经营性组织,随着"认地行盐制"的确立而形成"总店—子店"的层级结构.顺治至雍正年间,各销区州县的盐商凭借朝廷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在中间集镇、基层集镇广设盐店,建立食盐贸易的市场壁垒.至清中叶,许多资本不继的州县盐店为维持经营,纷纷采取"出典"盐引或将"引地"作股招商的办法,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高回报、高风险的官盐贸易.嘉道以后,地方社会日益动荡,州县盐店为降低风险,更多地运用"非市场"的办法维持垄断经营,即以缉私为名大举招募武装巡丁,积极介入地方事务,成为影响地方社会进程的重要势力.因此,清代州县盐店不仅是垄断官盐销卖市场的商业机构,还是基层市场社区中"威霸一方"的权力组织.

    州县盐店官盐私盐场镇社会

    从防止"影射盐货"到监控"盐之通塞"——明代两淮盐区的退引制度

    胡剑波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初官府为了打击私盐,防止盐商"影射盐货",建立了退引制度.不过,由于缺乏强制力,该制度形同虚设.弘治十四年(1501)两淮巡盐御史冯允中实行改革,开始为各行盐地方分配盐引额度,并对行盐地方官员实行退引考成.此后,经过多次改革,退引收缴情况与各行盐地方官员的仕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迫使他们承担起追缴退引的任务.同时,朝廷为行盐地方分配盐引额度遵从"反馈—修正"模式,在与行盐地方官员的不断互动中,制定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盐引额.明后期,官府已经通过退引制度来监控"盐之通塞",了解各行盐地方食盐的实际销售状况.退引制度功能的转变,使得明后期官府掌握了比明前中期更为精确的食盐市场信息,有助于各项盐政决策的施行.

    两淮盐区退引制度行盐地方

    明代四川开中法的施行与实绩

    宋上上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四川开中法始于洪武四年(1371),沿着松潘—建昌一线展开,户部根据军情缓急,权宜开中.景泰以后开中地点集中于松潘,开中盐引种类限于川盐.商人从成都收买粮米,运至边仓上纳,然后在盐司支盐,可以获得一倍以上的利润.商人按照既定盐引官价,上纳相应价值的粮米,每年开中盐粮大约2.66万石,占松潘所需军饷的三分之一左右.开中法鼓励商人输挽粮米,减轻军民转运劳苦,缓解了边粮不足的问题,但商人纳粮价值少于纳银,官府获利不多.因此,正德元年之后,四川不再开中纳粮,户部将四川盐课全部折银征收,由商人代纳灶课,灶户偿还食盐.盐课折银共计7万余两,成为明后期四川提举司办纳岁额.

    四川开中法盐课折银盐粮斗头边饷

    博弈与妥协:咸同之际江西借销邻盐始末

    廖锦清李甜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咸同之际,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旧的盐运体制崩溃,地方督抚欲打破传统的引岸界限,借销邻盐以纾困顿.淮盐运道梗塞后,江西盐务陷入混乱,江西地方官员为此先后设法借销粤、闽、浙盐,但效果不佳.此后曾国藩强势介入,进行以盐抵饷、化私为官的运作,江西盐务渐次复苏.然而,借销邻盐终究只是时局与市场的短暂变奏,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江西引地重归两淮,未能逃脱复归旧制的命运.在尝试构建食盐运销新体制的过程中,利益各方以盐课分配为中心进行博弈,又在共同受益的前提下相互妥协,维持各方利益的动态平衡,这充分显示了晚清盐政变革和地方财政的复杂性.

    江西盐政变革借销邻盐以盐抵饷私盐

    山东无棣县发现晚商至西周早期煮盐遗存

    游丽霞燕生东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位于古黄河及其支流入海处的无棣境内发现了一批商周、金元时期的盐业遗址群,邓王东北、傅山子一带规模较大的晚商至西周时期盐业遗址群为首次发现.这些盐业遗址群规模较大,成群分布,时代从殷墟各时期至西周早期,均与相邻地区沾化以及莱州湾南岸近同.调查和钻探发现了地下卤水坑井,面积较大的盐灶,煮盐后形成的草木灰、红烧土、盔形器碎片堆积,以及各类坑池堆积,其规模、结构和布局与莱州湾南岸同时期盐业遗址相同,说明其制盐工艺流程是一致的.

    无棣晚商至西周早期盐业遗址群盔形器

    《盐业史研究》征稿启事

    《盐业史研究》编辑部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