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音乐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音乐探索
音乐探索

易柯

季刊

1004-2172

tansuo-1983@163.com

028-85430275

610021

四川省成都市新生路6号

音乐探索/Journal Explorations in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音乐学院主办的学报,系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音乐学术理论期刊。本刊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尤其鼓励支持各学科前沿研究、跨学科综合研究,能体现“求索”精神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诗乐原真表演的多样性及其建设性分析与论证

    林萃青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者指出,《诗经》不单是一部从孔子时代就延绵不断地被传承到现在的中国经典,也是中国历史、文化、文学和歌舞表演交汇发展的一个代名词;《诗经》歌词不单是优美的诗篇,也是中国先人的社会生活、个人感受的历史纪事.它保留了不少先秦歌舞礼仪表演的印记,明确说明《诗经》表演是文字歌舞三位一体的多媒体表演艺术.文章通过原真表演的概念及其中国实践、诗乐表演的文献资料及其宏观微观解读、诗经歌曲表演的历史和表演方式的分类,以及现代诗乐表演原真表现的分类与评估几个部分,思考和探讨了重新听到看到先秦《诗经》歌舞表演原真面目的理论架构与实践的可能性.期待《诗经》能够以多样多义的原真形态重现于21世纪的当下.

    《诗经》诗乐先秦乐舞古乐的原真性表演

    中国音乐文化中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争

    夏滟洲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指出,雅俗、古今、中西三对对立而统一的范畴,为区分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历史中艺术趣味与格调中几个分立的范畴.这三对范畴中,特别是20世纪及以前的时代,雅俗、古今问题的存在与变化,表现为下意识地反映古代文化现象的内置规律,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独有的精神实质与价值判断,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

    音乐的雅俗古今中西关系自主性独立性

    诗中有歌,歌中有诗——试探1930年代的"诗歌偕配"

    沈冬
    2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试图探究1920年代后期至1930年代前期的"诗/歌"关系.在此,所谓"诗",专指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白话诗",不包括中国古典诗.诗,可阅读,可朗诵,可曼吟,其中最具音乐性的,就是以诗作歌而唱了.作者称之"诗/歌偕配",或简写为"诗歌偕配","诗中有歌、歌中有诗"则是两者水乳交融的理想境地.1920、1930年代新诗风行,有关新诗可否歌唱,应否歌唱,如何歌唱的意见,如百花齐放迸射而出,又如千丝万缕纠结不清,本文将对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诗/歌"关系进行着重探讨.

    诗歌偕配新诗演唱倚声填词乐以定词文学与音乐

    词乐《步虚子》在韩国的传承与复原

    朴恩玉
    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韩国古乐谱中的《步虚子》为研究对象,对传入高丽时代的《步虚子》节奏和旋律做一个复原的尝试.在进行复原之前,先对载有步虚子旋律的九种古乐谱进行梳理,阐明《步虚子》在韩国的传承和变化过程,还通过四种载有《步虚子》歌词的古乐谱考察歌词与拍板的关系,重新整理《步虚子》的节奏.在此基础上,利用《步虚子》的最古乐谱——《大乐后谱》的旋律记录对高丽时代《步虚子》的旋律做复原的尝试.

    词乐《步虚子》《大乐后谱》《琴合字谱》《俗乐源谱》复原

    朝鲜后期学者们对中国乐律论的受容和批判

    沈智宇钟芳芳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鲜前期的乐律论是以宫廷为中心参考中国乐律论而构建的,朝鲜后期实学家们则以对既存乐律论的考证和批判为主,并以此形成了朝鲜本国的乐律论.李瀷积极受容了北宋房庶乐律论,但他和丁若镛均提出了对候气法的批判,而李圭景则认为根据节气来判断律管的候气法非常实用.丁若镛基于古乐恢复的最终目的对既存的"随月用律"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整合成特有的"三纪六平"的乐律论;李圭景和丁若镛一样否定了京房六十律的理论,但他在王朴的律准的基础上,吸收了明朝方以智的"随月用律"理论,构建出自己的"随月用律"理论.

    中国乐律论李瀷丁若镛李圭景

    中国古乐在朝鲜后期的复兴研究

    钟芳芳曹欣悦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鼎革后,朝鲜王朝对华态度从最开始的"慕华鄙夷"转变为后期的"华夷一也",转变的重要契机为北学思想,即主张向清朝学习的思潮.在音乐方面,朝鲜王朝进行了一系列复兴古乐的活动,其中包括英祖制造笙簧来复兴雅乐,洪大容奏习唐琴来恢复古乐,朴趾源通过笔谈的形式与清文人探讨古乐等.复古思潮在18世纪后期中朝之间的音乐交流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北学思想朝鲜王朝古琴笙簧古乐复兴

    突破民乐范式写作定义藏族多元风格——昌英中民族管弦乐《阿吉娜姆》析评

    刘鹏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多元构成的音高材料、逻辑严明的乐队写作以及传统藏戏音乐结构的当代言说等三个方面,对川籍藏族作曲家昌英中的民族管弦乐《阿吉娜姆》(藏戏)进行析评,来揭示作曲家志在突破民族管弦乐队的固有写作模式,重新定义藏族音乐多元风格的创作意图,进而基于技术表现和创作表达,对该作融汇传统藏文化之韵味与现代实验音响之美的创作特色及艺术价值做出阐释.

    昌英中《阿吉娜姆》民族管弦乐藏族音乐风格多元表达

    材料·形态·结构·观念——郭元《三叠》的创作思维探析

    陈玲俐
    8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叠》(Three Times)是川籍作曲家郭元的代表作之一.他从琴曲《梅花三弄》获取简练的声音材料,全曲以五度音程为主导线索,结合了跨媒介思维的折叠式屏风画的结构原理,从横向、纵向、纵横向三个方面对音乐语言进行个性化思考与探索,由此构成三个部分,故称"三叠".作曲家有意避免符号化的简单置入,以音色为核心参数,最终为听众呈现出一首具有深度且独树一帜的音响之诗.

    郭元《三叠》《梅花三弄》跨媒介思维观念表达

    重现古蜀文明的神秘画卷——评杨晓忠管弦乐作品《金声玉笛·纵目》

    周姝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对三星堆遗址的挖掘与研究为世界了解古蜀文明提供了新的契机.正是在这一考古大发现的影响下,作曲家杨晓忠从三星堆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中提炼出"声概念",并创作了管弦乐作品《金声玉笛·纵目》.该作品选择玉笛、骨笛、琵琶和陶埙等具有古蜀文化隐喻意义音色的乐器为主奏,展现出对原始主义音乐风格的回溯、对古蜀宫廷之乐及青铜器之势的遥想,以及对多元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由此,作曲家将具有巴蜀文化符号和内涵的声音化用到音乐作品中,进而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来自不同时代、地域的多元文化之声.

    《金声玉笛·纵目》杨晓忠声概念古蜀文明

    历史音乐人类学的基础(下)

    乔纳森·麦科勒姆戴维·G.赫伯特洛秦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为麦科勒姆、赫伯特主编的《历史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第一章.在该著中,作者系统地展示了史学新方法的各种方式以及新技术的相关应用,它对于音乐人类学家寻求富有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的音乐传统所开展的工作产生了影响.本文以引论性章节开始,直接审核了各项定义、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接下介绍了该著内的各个章节,展示了这些方法和探索在全球范围中的音乐传统的创新性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这些对于亚美尼亚、伊朗、印度、日本、南部非洲、美国犹太人及美国南部小提琴传统的音乐历史皆具有深入研究,描述了全球音乐史研究的新理论方法和方法论的开端.

    历史音乐人类学音乐历史学、音乐人类学麦科勒姆和赫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