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苑
艺苑

齐建华

双月刊

1673-2545

yyzzs@vip.163.com

0591-38268050

350100

福州市闽侯县甘蔗学院路8号

艺苑/Journal FORUM OF ART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综合艺术类刊物。以发展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为办刊宗旨,以审美、自由、平等和宽容为价值选择,传达艺术经验,体验艺术审美,关注艺术流变,展示艺苑成果,为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构建良好的艺术交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批评理论建构

    魏毅东左千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视觉文化不断发展的当代,艺术表现出诸多变化,出现了一些崭新的艺术形态和样式.传统艺术批评理论未能及时更新,已经不能描述和概括当代艺术发展的最新情况及其性质,陷入了一种"失语"的状态.视觉文化、视觉技术进入当代艺术生产与消费,改变了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向.视觉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多专业交叉融通的性质.在视觉文化时代,要尝试建构跨学科交叉融通的艺术批评理论体系,使之符合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趋势,用之指导艺术实践,把握视觉文化和视觉技术驱动的当代艺术发展的命运.

    艺术学艺术批评理论视觉文化交叉学科

    论福建城市"魅像"在青春电影中的呈现

    俞偲陈炜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福建城市在国产青春片中总有着或隐或显的身影.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在描绘青春故事的影像中展露出的福建城市景观也各不相同,影像空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论文通过考察在福建取景拍摄的青春电影,结合电影的"城市性"理论,讨论青春电影取景福建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发掘青春电影中福建城市的城市形象、空间美学与文化气质,建构福建城市在影像中的独特审美意义.

    青春电影福建城市电影"城市性"

    框取·介入·溢出:厦门与《西虹市首富》的"城影互动"

    张婉珠侯凯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世界到中国,电影自诞生起就展现出与城市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向城而行,在地而生.各个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境遇也给电影的在地发展带去与众不同的"城市印记".影片《西虹市首富》通过框取厦门的标志性建筑与生活化场景,勾勒出西虹市的都市生活与市民生活两面.厦门在银幕中扮演"西虹市",以大环境、局部环境、剧情本身要素高度介入西虹市的故事之中,又在西虹市于银幕的溢出中,完成"城影互动".

    《西虹市首富》城市性厦门银幕城市城市形象

    电影《地久天长》中福州空间符号意义的构建与解析

    葛舒怡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地久天长》通过对两个家庭 30 年的生活描绘展现出了历史洪流下个体的命运浮沉.福州作为影片在南方的取景地,在场景构建中实现了银幕城市与现实城市的有机统一.在城市空间的选择上,影片依据情节需要,选择了渔村作为取景地,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地理空间、公共空间与家庭空间;在这三个空间中选择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符号作为隐喻以服务主题;在空间构建下召集了情感的回归,既展现出人物的隐匿与孤独,又展示出与城市文化相符的影片主题.影片在媒介城市的视域下实现了现实、影像与情感的三重融合.

    《地久天长》城市空间城市文化

    "福建土楼"影像在故事片中的空间表征探析

    邓周航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电影研究空间转向的语境下,越来越多特色区域地缘文化与电影之间互动共生的关系被学界所重视."福建土楼"是福建地区的特色民居,凝结着客家居民独有的空间意识与宗族文化,被称为"东方古城堡".2008 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越来越多的故事片中出现了"福建土楼"影像,而其中并置的空间表征成为了富有价值的探析对象.现实世界中作为"原相像"的"福建土楼"原生空间,与电影世界中作为次生影像的家园空间、奇观空间、禁锢空间,共同完成了对故事片中"福建土楼"影像的言说与构建.

    福建土楼影像原相像次生影像

    明清官员刻曲现象概览

    杨惠玲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两代,一批以府州县地方官为主的官员在公务之余致力于刻曲.其所刻曲籍多为本人、亲友、乡党或辖区内诸贤的曲作.编刊过程中,官员多郑重其事,依托交际圈展开征文、评论与考据等活动,仔细校勘,精心刻印,不少刻本多次补刻重印.由于官员掌握着丰富而优质的资源,又发动一批社会精英参与其事,故而刊本质量以精良居多.总之,官员在编刊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对曲籍的传播和接受产生了显著影响.

    官员刻曲曲籍编刊文化功能

    当代杂技剧的家国情怀及中国形象建构——以杂技剧《聂耳》为例

    董迎春李丹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杂技舞台剧《聂耳》首次以杂技剧形式塑造红色人物,艺术化地呈现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在互文性的人物题材中进行经典再创作.杂技拙于叙事,但杂技剧《聂耳》立足于"人"这一主体探求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与审美意蕴,通过内化其中的中国性、民族性、人民性的价值观念,反映时代精神,展现出杂技剧在塑造人物、挖掘特色题材、探索综合舞台和剧场营销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可能.该剧为当代杂技艺术发展及杂技剧创作在诸多维度做了有益的尝试.

    杂技剧聂耳中国形象创造性转化

    中文版西方歌剧译配困境——以《茶花女》片段为例

    王宇凡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文版西方歌剧演出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及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过两次辉煌,但随着与西方歌剧团队合作的深入,中文演唱西方歌剧开始逐渐被原文演唱的版本所替代.追溯中文版西方歌剧演出历程,发现中文译配西方歌剧时并未根据意大利歌剧文本写作的基本逻辑进行译配.论文对中文译配的《茶花女》片段进行分析,解析中文翻译时产生的文本与音乐不同步调的问题,探究中文版西方歌剧中存在的译配困境.

    中文演唱西方歌剧译配接受

    元代山水画中的"江南意象"研究

    邓辛陶陈端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是文人山水画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具有其独特的意义."江南山水"是元代山水画中表现的重要主题,并且在文人绘画的发展过程中与元代文人的"隐逸"思想融合,形成了经典化的图像范式.文章分析了"江南"这一文化概念在元代绘画中的视觉性转化过程,并以"元四家"为案例阐释了"江南意象"在其极具个人风格的绘画作品中的画意表达探索和鲜明地域特征的营造,探讨了"元四家"绘画中的江南意象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的重要意义以及这一经典范式和语言对于后世明清文人山水画的深远影响.

    元代山水画"元四家"文人绘画江南意象

    第四届福建省"八闽丹青奖"美术作品选登

    5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