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吴宁

双月刊

1006-687X

biojaeb@cib.ac.cn

028-82890917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 Environmental B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有关应用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全国性学术期刊. 主要发表: 生物学及其各分支学科在资源、能源、环境、农林、医药、轻化工、食品等领域的原始研究论文和简报;有关生物学新技术方法研究论文; 本刊特约的综述或述评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酶级联反应催化γ-丁内酯生成1,4-丁二醇

    郭艺鸣姜君逸潘学玮张显...
    16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1,4-丁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中间体,已被列入NICNAS高价值量工业化学品清单(HVICL).随着1,4-丁二醇的全球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利用微生物法合成1,4-丁二醇已成为关注热点.基于多酶级联催化构建了一条以γ-丁内酯为底物合成1,4-丁二醇的路径,首先通过己内酯水解酶(ChnC)将γ-丁内酯水解为4-羟基丁酸,接着在羧酸还原酶(Car)的作用下,将4-羟基丁酸还原成4-羟基丁醛,随后,利用醇脱氢酶(YqhD)将4-羟基丁醛进一步还原生成1,4-丁二醇;同时通过引入了甲酸脱氢酶(FDH)构建了NADH/NAD+辅酶循环再生系统.最后对底物添加浓度、催化温度、pH和多酶添加比例进行了优化.综合3种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优化之后,在30 ℃、pH 7.0、酶活力添加比例为1∶3∶2的优化条件下,以5 g/L γ-丁内酯为底物,1,4-丁二醇产量达到2.41 g/L,摩尔转化率为46.1%,与优化前相比分别提高了375.46%和374.79%.最后,通过底物补加试验,1,4-丁二醇的合成量最高达到6.31 g/L,摩尔转化率最高达到67.3%.本研究基于新设计的1,4-丁二醇多酶级联催化路径,实现了 1,4-丁二醇酶法合成,结果有望为酶催化合成1,4-丁二醇及其高附加值衍生的产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图12表2参41)

    多酶级联转化辅酶循环再生γ-丁内酯1,4-丁二醇

    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磷组分及有效性研究进展

    张卓婷陶然罗如熠周俊...
    176-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次生演替是陆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途径,但土壤磷缺乏会对次生演替过程中的植物生长造成限制,因此深入理解次生演替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对解决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介绍土壤磷循环和磷组分的基本概念及生态学意义的基础上,对次生演替过程中不同土壤磷组分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磷有效性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发现在次生演替过程中,高活性的树脂磷(Resin-P)没有特定的变化规律;较高活性的碳酸氢钠无机磷和有机磷(NaHCO3-Pi和NaHCO3-Po)随演替逐渐增加,主要与凋落物归还、有机质积累和微生物群落变化有关;中等活性的氢氧化钠无机磷和有机磷(NaOH-Pi和NaOH-Po)在演替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趋势,可能受到土壤pH值和矿物离子(如铁和铝)的影响;中等活性的原生矿物磷(Primary mineral P)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随着次生演替而降低.由于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组成等与土壤磷组分显著相关,为提高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磷有效性,应重点关注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的理化特性(例如土壤pH值、含水量和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群落(例如溶磷菌群落)的变化;同时,也应该关注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磷形态转化对磷有效性的影响;此外,还应加强对磷循环生物学机制的探究,为应对陆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中生产力下降提供科学依据.(图1表1参90)

    土壤磷组分有效磷磷循环无机磷有机磷生态恢复

    基于CiteSpace分析的湿地恢复技术研究热点与前沿

    何燕敏蔡小虎郑欢聂士瑞...
    186-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湿地出现了面积减少、生态退化的严峻局面,湿地恢复技术研究引起广泛关注,但关于其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演变特征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以WOS和CNKI数据库检索到的1 013篇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对发文量、作者、关键词和文献共被引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国际上湿地恢复技术研究自1994年起步,2011年起呈高速递增趋势;国内该项研究自2005年步入正轨,已迅速发展为全球领军者.国际上Mitsch WJ-Stefanik KC、Day JW-Shaffer GP、Tong SZ-Wang XH等核心团队发文较多;国内形成了吕宪国-佟守正-王雪宏、崔丽娟-李伟-张曼胤-赵欣胜-王义飞、段亮-宋永会等核心团队,山东、黑龙江、江苏等地仍为核心研究区,同时高寒、高纬地区的研究会逐渐加强.总体上,国际国内湿地恢复技术研究目前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际研究围绕水文与水环境修复、植被修复与演替、人工湿地对环境污染的调节与控制、生物多样性恢复等主题,聚焦人工湿地恢复技术、土壤种子库技术、植被恢复技术与养分循环及降解技术等;未来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与整合技术和生态工程运行及其效应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题与国际基本保持一致,并形成了特有的技术体系;未来人工湿地恢复技术、海湾综合治理技术、废水污水净化技术以及一些协同联合修复技术可能为研究热点;亟待开展全国尺度上湿地恢复技术联网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区域特色的湿地恢复技术标准和理论体系,以便对湿地恢复和保护进行长期的及时的生态监测与评估.(图12表5参85)

    CiteSpace湿地退化文献计量趋势分析知识图谱

    人工多细胞体系研究进展

    江懿枫程龙胡智泉
    197-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多细胞体系具有可实现代谢分工、复杂底物利用等功能,己成为合成生物学发展的研究热点.概述人工多细胞体系的优势,介绍现阶段人工多细胞体系构建的方式及设计原则,通过文献对目前人工多细胞体系应用于环境修复的实例进行归纳汇总,最后借助CiteSpace直观地分析人工多细胞的研究主题及趋势.与单一微生物相比,人工多细胞体系具有劳动分工更优化、代谢负担更低、底物转化能力更高、鲁棒性强等特点.目前主流的人工多细胞体系构建方式为自上而下法或是自下而上法,其设计原则一般是基于底盘细胞选择、种群控制策略、数值模拟预测等等.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人工多细胞的研究主题包含微型自主运动的发展以及生物电子传输等领域,然而随着"代谢工程""人工智能"等词汇的突现,未来人工多细胞体系的研究会更加关注多细胞体系的设计与构建、细胞代谢途径、细胞间信息传递及相互作用等方面.结合现状及热点,提出未来人工多细胞体系的研究应关注:(1)解析人工多细胞体系成员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与代谢方式;(2)根据人工多细胞体系的结构、行为与功能逐步优化构建方式;(3)开发基于人工多细胞体系的环境生物修复策略.(图3表2参71)

    人工多细胞构建方式设计原则生物修复研究主题研究趋势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征稿简则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