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液压与气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液压与气动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液压与气动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赵曼琳

月刊

1000-4858

yqbjb@riamb.ac.cn

010-62384244,82285330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教场口1号

液压与气动/Journal Chinese Hydraulics & Pneumatic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技术性期刊,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主办,1997年创刊。杂志1980年改为公开发行;1993年从季刊改为双月刊;1999年从小16开改为国际通用的大16开版面,2001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液压与气动》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级技术刊物,是机械、仪表类学科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液、气、密行业唯一评选进入"中国期刊方阵"的杂志。现已进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本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4858,国内统一刊号:CN11-2059/TH,邮发代号:2-828,国外发行代号:MO813。本刊主要介绍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技术及其应用。设有综述、研究·设计、主机·应用、元件·介质、试验·测试、使用·维修、连载讲座等栏目。读者对象为本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关的销售人员、管理人员,液压和气动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修人员,有关大专院校师生。本刊还承办彩色、黑白广告业务。《液压与气动》杂志为月刊,大16开,每册定价为8元,全年订价96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定阅,逾期可来函至编辑部补订。编辑部地址:北京德胜门外教场口1号 邮编:100120传真:(010)-62384244电话:(010)62384244;010-8228533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具有变超越负载的液压调平系统负载口独立控制方法

    魏列江都志航李娜娜王琳...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液压调平系统平台回落过程中存在超越负载,且随着负载重心偏移和平台倾角变化,作用于支腿液压缸的负载力也会随之变化。传统液压系统中负载控制阀或平衡阀在平衡变超越负载时速度控制效果差,容易发生速度抖动。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负载口独立控制技术,针对平台回落时液压缸存在的变超越负载工况,提出对液压调平系统中液压缸有杆腔进行压力控制,无杆腔进行流量控制的压力-流量复合控制方法,建立其数学模型,并进行AME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负载力发生突变时,液压缸有杆腔压力和无杆腔流量均可在0。2 s内恢复至控制值,平衡掉系统变超越负载的同时,能够满足系统的速度控制需求。

    液压调平系统负载口独立压力-流量复合控制变超越负载

    基于LQR算法的矿井提升系统纵向振动抑制

    力文新黄曦宋字宇宋延廷...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矿井提升系统钢丝绳弹性特性以及外部扰动导致的系统纵向振动,设计基于精确模型的线性二次型调节器抑制振动。基于广义Hamilton原理,建立扰动激励下摩擦提升系统纵向振动方程,并利用实验数据对模型正确性进行验证,为线性二次型调节器设计奠定了基础。仿真表明,线性二次型调节器控制算法对于外部扰动引起的系统振动有很好抑制效果,且对于驻车制动引起的振动也可以快速衰减,振动加速度减少了 59。87%,收敛仅需1。37 s。为提升系统的振动控制提供了可行且有效的理论基础,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线性二次型调节器控制摩擦提升系统振动频率Hamilton原理时变钢丝绳

    高速运行齿轮泵的吸油空化与抑制

    杨胜清冀宏李晨王素燕...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齿轮泵高转速运行时的空化发展规律,对装载机用大功率双联齿轮泵的吸油特性展开研究。通过全流域仿真模拟及试验,分析了转速、吸油压力对双联齿轮泵空化现象及输出流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联齿轮泵发生明显吸油空化的临界转速为2400 r/min,当转速大于2400 r/min后,泵内的气体含量骤增,严重影响输出流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双联齿轮泵的临界吸油压力为0。19 MPa,继续增大吸油口压力会增大泵出口的流量脉动,与入口为0。1 MPa相比,吸油压力为0。19 MPa时齿轮副1和齿轮副2的气体体积分数分别降低0。059和0。067,有效流量分别增大7。96%和9。24%。通过增压装置增加泵的入口压力,对齿轮泵空化的抑制以及有效流量的提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具有工程实际意义。

    大功率双联齿轮泵高转速吸油空化增压装置空化抑制

    涡轮自增压轴向柱塞泵全流域流场特性分析

    陈远玲田成龙任晓智闫明洋...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离心涡轮自增压装置对高速轴向柱塞泵内液流流动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轴向柱塞泵的仿真模型,通过CFD仿真技术研究了离心涡轮与柱塞泵耦合运行时泵内部全流域流场的压力特性、速度特性以及空化特性。研究表明:装配有离心涡轮的轴向柱塞泵吸油能力显著提升,且对射流空化、吸空空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吸空空化的抑制效果最显著。应用涡轮增压系统后,单个柱塞腔旋转一周过程中的时均气相体积从59。54 mm3降至1。66 mm3,最大气相体积分数由0。155降至0。029,阻尼槽区域的射流速度由100 m/s降至75 m/s,而涡轮所消耗功率仅占柱塞泵轴功率的9。7%。

    轴向柱塞泵离心涡轮CFD仿真流场特性空化

    大推力音圈电机结构优化与实验验证

    王金林丁磊闵为庄广荧...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性能电液比例阀所需的大推力驱动器,提出了 5种结构形式音圈电机,利用电磁仿真工具ANSYS Maxwell,对不同结构的音圈电机的推力和磁场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铁芯半径和线圈位移对不同结构的音圈电机推力和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结构中内磁式无铁芯、线圈紧贴外壳、永磁体分段设计的结构有最大推力,可达75。29 N,并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在永磁体两侧添加导磁环以及适当分段永磁体,均能有效提升音圈电机的推力。

    音圈电机推力结构优化电磁场仿真

    汽车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先导阀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郑志斌曲宝军张广世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导阀是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电磁阀中的关键结构,主要调节主溢流阀的开启压力,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阻尼特性。以一种双复位结构的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先导阀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比先导阀Maxwell、Femm仿真和试验数据,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然后通过参数化仿真和温升试验,分析漆包线线径、漆包线耐温等级、软磁材料、结构尺寸对先导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力与线径呈正相关,线径增大到0。45 mm临界点后先导阀稳恒力特性逐渐恶化,漆包线耐温等级240℃限制先导阀工作最大电流为2 A,软磁材料的膝点位置影响先导阀稳恒力特性,尽量减小侧向间隙有利于提高先导阀性能,导磁环高度对先导阀性能影响最为显著。研究旨在为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先导阀设计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先导阀电磁力漆包线软磁材料

    后置导叶对轴流风机性能的影响

    孙未川李科军邓旻涯姚学军...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传统轴流风机气动性能,扩大其有效工作区间,以某轴流风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方式,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导叶圆弧半径、圆弧角度、切角对风机性能和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导叶圆弧半径、圆弧角度、切角的较优区间分别为1500~2300 mm、35°~45°、0°~14°;在最大体积流量下,随着圆弧半径和圆弧角度的增大以及切角的减小,全压和全压效率逐渐增大;在体积流量为70 m3/s和50 m3/s下,随着圆弧半径和圆弧角度的减小以及切角的增大,全压和全压效率逐渐增大;通过响应面分析,当圆弧半径为1940 mm、圆弧角度为35°、切角为14°时,风机性能取得最优。经数值模拟验证,相比原型风机,优化后风机全压提高5。3%左右,全压效率提高4。8%左右。

    轴流风机导叶数值模拟全压全压效率

    汽车涡轮增压器充液管路振动疲劳分析与优化

    汪涛谢重阳白永洁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型汽车涡轮增压器并联充液管路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仿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充液管路在随机振动作用下的疲劳失效问题。首先,建立充液管路的流固耦合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模态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其次,基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与管路实测的S-N曲线,进一步预测了充液管路在随机振动载荷谱下的疲劳寿命,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通过优化波纹管波高与壁厚,提高了充液管路的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充液管路疲劳寿命随着波纹管波高尺寸与壁厚尺寸的增加先提升后下降;当波纹管波高与壁厚分别调整为3。5 mm与0。33 mm时,优化效果明显,充液管路的预期疲劳寿命由1。056 × 106 提升到 1。80 ×107。

    涡轮增压器充液管路流固耦合随机振动S-N曲线疲劳寿命

    液压支架大流量换向阀稳态液动力计算与补偿方法

    李珂陈吉顺张品赵文超...
    7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液压支架换向阀元件复杂结构形成不规则流道,传统一次动量定理不能精确求得阀芯所受液动力,以及因液动力过大或不稳定使换向阀动静态特性降低的问题,以支架换向阀主阀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基础上,提出一种全流域控制体积划分方式。运用多次动量定理,分别分析了每个控制体积内动量变化量,考虑阀芯上下游元件结构参数对阀芯液动力数值的影响,较为精确的推导出阀芯所受稳态液动力公式,并进行理论计算。通过分析公式,得出对阀内元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的方法来补偿稳态液动力并用CFD方法模拟了稳态液动力随阀芯开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结构参数优化后阀芯所受液动力峰值与变化幅度均较原结构低,将阀套内径结构优化后,液动力峰值与变化幅度较原结构降低了 56。25%与48。12%;将回液阀芯顶杆直径优化后,液动力峰值与变化幅度较原结构降低了 28。79%与32。71%;将回液阀芯端面倾角优化后,液动力峰值与变化幅度较原结构降低了 31。87%与37。16%,有效缓解了支架换向阀阀芯所受稳态液动力使阀动静态性能降低的问题。

    稳态液动力动静态性能控制体积动量定理结构参数优化

    面向混合动力汽车液压再生能量控制策略研究

    郭丹丹黄玉萍
    9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Q学习的液压再生制动系统能量回收效率优化算法。建立了基于并联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汽车动力学模型,通过模糊Q学习法对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试验平台,验证液压再生制动仿真模型的准确性。与基于专家经验的模糊控制策略、动态规划算法相比,结果表明,经模糊Q学习算法优化的汽车节能率分别提高了9。62%和 8。91%。

    混合动力汽车模糊Q学习并联液压液压再生制动能量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