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李家明 赵伊君 陈向荣

双月刊

1000-0364

jamp@scu.edu.cn

028-85405516

610065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是该领域内全国唯一的专业性刊物,在整个东南亚也是唯一的。她是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 主要反映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及其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 促进这些方面的学术交流, 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其主要内容: 报道国内外原子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 实验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和实验), 发表研究论文, 快报及综合述评等三种类型的中文或英文学术论文. 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包括: 原子分子结构和光谱, 原子分子碰撞, 电磁场中的原子分子, 生物分子, 团簇的结构、光谱及热力学性质, 原子分子及团簇的反应动力学, 材料表面的团簇和纳米结构, 富勒烯和碳团簇等; 同时还包括凝聚态物理, 激光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光学, 化学物理, 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力场下生物膜表面的金纳米棒吸附

    杨倩雷一腾马贝贝朱涛...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颗粒在生物膜表面的吸附对其生物医学应用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采用正置与倒置石英电子微天平及耗散系数测量实验,表征了不同溶液高度的支撑膜表面金纳米棒的吸附动力学.发现金棒在重力场下产生溶液浓度不均性.长宽比增大能够提高金棒的流体力学尺寸,延缓金棒的不均再分布过程,从而维持不同溶液高度生物膜表面吸附量的一致.同时,由于浓度不均程度差异,短棒、中棒、长棒在不同溶液高度的吸附量排序关系也是变化的.在溶液底层短棒的吸附量最大,在溶液顶层中棒的吸附量最大.研究深化考察了调控纳米颗粒在生物膜表面吸附的物理因素,为纳米材料的医学应用提供了参考.

    纳米棒生物膜浓度分布重力流体力学直径

    非对称结构对黑磷烯器件电子输运的影响

    朱文睿李天然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不同宽度的锯齿型黑磷烯纳米带构建了非对称结构的纳米器件.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非对称结构器件I-V曲线展现表现出整流效应,最大整流比达到1.01×106.器件的不同非对称结构导致了不同整流行为.我们通过传输谱和透射本征态讨论得到,器件中心区域和电极的耦合变化导致了本征态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电子输运性质.结果为基于黑磷烯二维材料异质结整流器件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

    黑磷烯电子输运整流第一性原理

    双尺度疏油结构纳米通道滑移效应的研究

    高友明卢艳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双尺度结构表面疏油特性的优异性,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建立油液流体正十六烷烃分子模型,研究双尺度结构壁面润湿性影响下的纳米通道内流体的流动特性,通过对通道壁面亲疏油性下的双尺度结构的构建,与光滑壁面和单尺度壁面进行比较来探究双尺度纳米通道表面结构影响下油液流体在纳米通道内密度分布、速度分布、速度滑移和滑移长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亲油通道壁面,双尺度结构壁面亲油性明显加强,主流区域流体密度、流体速度和速度滑移都减小,甚至出现负滑移;而对于疏油通道壁面,双尺度分层结构能加强壁面的疏油性,通道内壁面形成稳定的气层使流体主流区域的密度增大,并且通道内流体的速度、速度滑移和滑移长度明显大于光滑和单尺度结构壁面.因此,纳米通道内双尺度结构能改变通道壁面的润湿性,并且能够加强流体在纳米疏油通道内的滑移减阻效应,为纳米通道内油液运输以及润滑薄膜减阻提供了设计基础.

    分子动力学正十六烷烃双尺度结构润湿性滑移

    基于发射光谱法锡等离子体特征参数的求解研究

    赵小侠贺俊芳杨森林张云哲...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调QNd:YAG 1064 nm激光器诱导产生锡等离子体,基于9条锡发射谱线,构建二维玻尔兹曼图,得到锡等离子体电子温度5063 K,利用洛伦兹函数拟合锡发射谱线Sn(I)228.66 nm,得到锡等离子体电子密度3.8×1017 cm-3,结果证实激光诱导的锡等离子体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

    等离子体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电子温度电子数密度

    电离能下降对于硅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影响的研究

    胡峰孙言梅茂飞韩崇...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离能下降的现象与等离子体的成分、电离分布、热力学、输运性质息息相关,其精确测量值对于整个实验的模型检验和方案设计都至关重要.本文考虑粒子数的涨落,对经典的Stewart和Pyatt的模型进行修正,并耦合进先前发展的等离子体模型.利用修正的模型对熊刚等人的实验进行了解释,发现当前模型所得结果要优于其他理论结果,与实验更加一致.

    等离子体温度密度涨落不透明度

    高压下BaF2光学性质的模拟计算

    严瑶付勇钟文富何林...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寻新的冲击窗口材料是高压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在100 GPa范围内,通过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BaF2晶体的吸收谱以及在532 nm处的折射率.结果表明:1)压力和结构相变因素不会引起BaF2晶体在可见光区域出现光吸收;氟和钡空位点缺陷的存在将使得BaF2吸收谱的吸收边红移,但这些红移行为不会导致该材料在可见光区域内出现光吸收的现象,由此可以初步推测,BaF2晶体有成为冲击窗口材料的可能.2)BaF2的折射率在其三个结构相区都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且BaF2的高压相变也使得其折射率升高;钡空位点缺陷的存在将导致其折射率减小,而氟空位点缺陷却引起其折射率增加.

    BaF2晶体光学性质高压空位缺陷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

    极端中和表型HIV包膜蛋白gp120的高温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李毅李爽张晓玲曾新...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HIV侵染细胞的蛋白质机器,包膜蛋白gp120利用序列变异和结构柔性等策略逃避宿主免疫识别,是病毒呈现出不同中和表型的主要原因.尽管HIV中和表型的分子机制已被初步探索,但其热力学相关的分子基础仍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利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了极端中和表型HIV毒株(中和抵抗毒株H061.14与中和敏感毒株R2)的gp120结构模型,在逐渐升高的温度梯度下进行了高温分子动力学模拟,以研究二者在结构稳定性、解折叠和构象柔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HIV中和表型与gp120的热力学性质呈正相关,与解折叠程度无必然关联.各温度下gp120的结构偏差、天然接触含量、构象群体分布,以及单残基柔性的比较清楚地说明,中和敏感比中和抵抗gp120表现出更大的结构偏差、更多的构象状态和更高的构象柔性,但两者具有相似的解折叠程度.由极端中和表型HIV包膜蛋白gp120显著不同的热力学性质可以推断,HIV很可能利用gp120的热力学性质来调节其构象,进而平衡病毒侵染和免疫逃避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极端中和表型HIV包膜蛋白gp120的在构象柔性和结构稳定性上的差异,同时还从高温解折叠热力学的角度明确了极端中和表型HIV背后的分子基础.

    HIV中和表型HIV包膜蛋白解折叠热力学动态性高温分子动力学模拟

    两量子比特与单模光场耦合系统的精确解

    丛红璐王林杰赵玉娜王健莹...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非旋波近似下两量子比特与单模光场耦合系统进行了求解.在定态问题中精确计算了系统能谱与耦合强度g的关系,通过解析求解可以发现,系统能谱中总有一条能级始终为常数与耦合强度g无关.在动力学问题中,研究了初始时刻纠缠在Bell态的两个原子与单模真空态腔场耦合时量子纠缠的演化问题,讨论了纠缠的突然死亡现象.结果表明:量子纠缠的演化具有周期性,随着耦合强度g逐渐增大,纠缠周期T随之减小,第一次出现纠缠突然死亡的时间不断缩短;在耦合强度较小时,随着原子间偶极相互作用参数η的增大纠缠演化周期逐渐增加,并且不会出现纠缠突然死亡.

    量子光学两量子比特非旋波近似能谱量子纠缠

    Mn,Fe,Co掺杂GaAs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熊明姚刘丹罗玲苏欣...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对本征GaAs以及3d过渡金属Mn、Fe、Co单掺杂GaAs晶体的电子结构及其光学性质进行理论计算以及对比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能带结构中三种掺杂体系均引入新的能级,能带条数增多,导带底与价带底顶向深能级移动,带隙减小;费米能级附近出现了杂质能级,导致掺杂体系光子能量位于0时介电函数虚部便有所响应,掺杂体系相较于本征体系的静介电常数有所提升;Mn、Fe、Co三种掺杂体系相较于本征体系在红外以及远红外区域吸收系数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其中Fe掺杂GaAs的光催化特性最好.

    GaAs第一性原理掺杂电子结构光学性质

    铋碲掺杂对锗光学性质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乔治温淑敏张团龙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了Bi、Te掺杂对Ge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Bi单掺使介电函数虚部、吸收率、光电导率实部峰值变大且向低能方向移动;介电函数实部变小且向低能方向移动;(2)Te单掺使介电函数实部、虚部、吸收率、电导率实部峰值变小且向低能方向移动;(3)所有掺杂体系的静态介电常数都变大.这些结果为研制高性能光电器件用新型功能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锗铋碲光学性质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