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李家明 赵伊君 陈向荣

双月刊

1000-0364

jamp@scu.edu.cn

028-85405516

610065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是该领域内全国唯一的专业性刊物,在整个东南亚也是唯一的。她是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 主要反映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及其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 促进这些方面的学术交流, 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其主要内容: 报道国内外原子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 实验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和实验), 发表研究论文, 快报及综合述评等三种类型的中文或英文学术论文. 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包括: 原子分子结构和光谱, 原子分子碰撞, 电磁场中的原子分子, 生物分子, 团簇的结构、光谱及热力学性质, 原子分子及团簇的反应动力学, 材料表面的团簇和纳米结构, 富勒烯和碳团簇等; 同时还包括凝聚态物理, 激光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光学, 化学物理, 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场作用下S修饰C24N24从CO2/N2混合气体中选择性吸附CO2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张世轩王岚王向岭张淑洁...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燃烧后气体中选择性捕获CO2,对减缓因CO2浓度过高引发的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外加电场作用下S修饰C24N24富勒烯(S@C24 N24)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首先研究了S@C24N24的结构和性质,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次,研究了无电场时S@C24 N24对CO2的吸附行为,发现其吸附为弱的物理吸附.另外,进一步研究了外加电场作用下S@C24 N24对CO2的吸附行为.结果 表明,结合距离(CO2与S)和CO2的键角(O=C=O)随电场的增大而减小;当电场增加到0.018a.u.时,物理吸附转变为化学吸附.关闭电场时,化学吸附又转化为物理吸附.此外,即使在相同的电场条件下,S@C24 N24对N2的吸附也为弱的物理吸附.这表明,通过控制外加电场的开/关,S@C24 N24可以从CO2/N2混合气体中选择性捕获/释放CO2,可作为选择性捕获CO2的优良候选材料.

    C24N24第一性原理计算CO2吸附外加电场

    KDP和尿素晶体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熊明姚罗玲刘丹苏欣...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法对KDP(KH2PO4)和尿素(CH4N2O)晶体的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电荷差分密度以及布局分析进行了计算讨论.结果 表明:尿素晶体中的C1-O1、C1-N1、N1-H2和N1-H1键都具有共价键特性,带隙值为4.636 eV,价带顶主要由H-1s与N、O的2p态贡献,导带底主要是H-1s与C、N、O的2p态贡献;KDP晶体的H1-O1键具有离子性而P1-O1则具有共价性,带隙宽度为5.713 eV,价带顶主要由O-2p以及P-3p贡献,导带底主要由H-1s、P-3s和3p以及K-4s和3p态贡献.

    KDP晶体尿素晶体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

    萘乙酸溶剂效应的静态模拟

    曾秀琳居学海潘向萍颜守保...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量子力学的DFT-B3LYP/6-311+ G*方法,结合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模拟萘乙酸(NAA)的气相结构以及分别在水、乙醇和丙酮溶液中的结构.键长、Mulliken布居和原子电荷的计算结果表明水、乙醇和丙酮都是极性溶剂,使得溶液中NAA的O-H键变弱,酸性增强.在NAA/H2O、NAA/EtOH和NAA/Acetone体系中,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NAA羧基氧原子与周围溶剂氢原子之间的径向分布函数和NAA的均方位移.研究结果表明溶质-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既有近程作用(氢键作用),也有远程作用(范德华作用).其中NAA/EtOH体系中的作用较强,且以氢键作用为主;NAA/H2O体系中的作用较弱.NAA在水溶液中的扩散性较小,在乙醇溶液中的扩散性较大.

    萘乙酸溶剂效应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径向分布函数

    哈尔满碱分子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陈玉锋关皓月邵长斌姜力...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在M062X/6-31g(d)水平上,对哈尔满碱分子结构进行结构优化,计算其振动频率,获得该分子的红外光谱,利用势能函数分布(Potential energy distri-bution,PED)结合VEDA4软件对哈尔满碱分子的红外光谱简正振动模式进行了指认.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计算了该分子在不同溶剂条件下的吸收光谱和激发态.将理论计算的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与实验值进行对比分析,对哈尔满碱分子的激发态进行了分析计算,讨论了哈尔满碱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和分子静电势.为哈尔满碱分子的光谱检测技术及电子结构分析提供参考.

    密度泛函理论哈尔满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

    Cu-N共掺β-Ga2O3的光电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宋娟王一郭祥罗子江...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本文通过OTFG赝势方法计算了本征β-Ga2O3以及Cu-N共掺后β-Ga2 O3的晶格常数、电子结构以及光学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本征β-Ga2O3的禁带宽度为4.5 eV;Cu和N掺入β-GaO3后属于受主杂质,并且引入了深受主能级,这表明Cu-N共掺后β-Ga2 O3变为p型半导体材料;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本征β-Ga2 O3的静介电函数为2.5,掺杂后β-GaO3的静介电函数增大,对电荷的存储能力增强;此外,Cu-N的共掺对β-Ga2 O3的吸收系数、反射率在能量较低的区域的影响较大,而对能量较高的区域影响较小.

    密度泛函理论β-Ga2O3电子结构光学性质

    外电场作用下N2O分子的结构与光谱特性

    梁冬梅荆涛黄意邓明森...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1 +g(d)基组水平上研究了不同外电场对直线型分子N2O的基态结构、偶极矩、轨道能级、红外和拉曼光谱特性的影响,并采用杂化CIS方法研究了N2O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前9个激发态的激发特性.结果 表明:外电场导致分子键长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分子的直线特征,偶极矩和分子总能量随外电场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而能隙随外电场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外电场的增加使LUMO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组成由π*轨道变为σ*轨道,外电场使红外光谱发生移动,峰的强度增强或减弱.外电场的增加显著影响了N2O分子的激发特性.激发能、激发波长受外电场影响发生了变化,同时,振子强度受外电场影响明显,禁阻跃迁变为可允许的跃迁,允许的跃迁在电场作用下变为禁阻跃迁或者跃迁变弱.紫外光谱在电场的作用下吸收峰发生了明显的移动,而且有新的吸收峰产生.

    外电场激发态光谱

    Ti原子与氮掺杂金刚石(001)界面结合强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刘勇涛周霖李铜查康...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钛原子在金刚石表面的结合强度直接影响金刚石真空介电窗口的使用性能和寿命.本文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Ti原子与不同氮掺杂位置的金刚石(001)界面的结合能、电荷分布和稳态几何结构.结果 表明:Ti原子与N原子取代掺杂在第二层C原子处金刚石表面的结合能比未掺杂和掺杂在第三层的结合能都高,达到-7.293 eV,使得金刚石表面形成的界面结构更加稳定,结合强度更好;通过电荷分布分析,N原子掺杂在第二层金刚石表面的Ti原子上的电荷转移最明显,对金刚石表面碳原子吸附最强,也具有更好的结合强度.与未掺杂金刚石表面形成的Ti-C键键长相比,N掺杂在第二层和第三层C原子处金刚石表面形成的Ti-C键键长比前者分别长0.051 (A)和0.042 (A),略有增加.

    氮掺杂金刚石Ti原子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强度

    纳米MgO掺杂聚乙烯微观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李亚莎胡豁然夏宇李光竹...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力系统高压电缆的主要绝缘材料为聚乙烯,为了提升聚乙烯的热稳定性以及减弱水分对其的渗透能力,采用纳米MgO掺杂聚乙烯,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包含低密度聚乙烯(LDPE)、不同颗粒半径的MgO纳米团簇以及相同质量分数水分的复合模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水分会降低复合体系的玻璃化温度,MgO的掺杂则会提高复合体系的玻璃化温度,减弱聚乙烯分子链的运动并减小复合体系的自由体积,使得复合体系结构更加稳定,从而增强了聚乙烯材料的热稳定性能.此外发现水分子的扩散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纳米MgO的添加会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抑制水分子的扩散,同时自由体积的缩减使水分子的溶解度系数与扩散系数都减小,导致水分子的渗透能力减弱,更难以渗透进聚乙烯材料破坏其结构.研究结果可为聚乙烯的水树枝生长以及老化过程的抑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分子动力学聚乙烯纳米MgO热稳定性渗透能力

    N、P掺杂硼烯/石墨烯异质结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马洁陈文浩刘会霞孙启花...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氮、磷掺杂对硼烯/石墨烯异质结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相较完整硼烯/石墨烯异质结的金属特性,氮、磷掺杂的硼烯/石墨烯异质结均表现为半导体特性.室温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论证了相关体系的动力学稳定性.研究结果能够为硼烯/石墨烯异质结在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异质结电子结构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

    颗粒线度和非谐效应对传感器电极材料导电性能及其热稳定性的影响

    高君华郑瑞伦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考虑到原子的非简谐振动,应用固体物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了氧传感器多孔电极材料导电性能及热稳定性随温度和颗粒线度的变化规律,探讨原子非简谐振动和材料颗粒线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1)多孔Pt电极材料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非线性减小;电导率随颗粒半径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电导率随时间增长而减小,但变化极小;(2)多孔Pt电极材料的电导率远小于Pt纳米材料的电导率,也小于块状Pt电极材料的电导率,且颗粒越小,颗粒线度效应越显著;(3)电导率的温度稳定性系数随温度的升高和颗粒线度的减小以及表面层参数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即温度越高、颗粒线度越小、表面层参数越大,电极材料导电性的热稳定性越好;(4)表面层的存在使电导率降低,且降低情况与温度和颗粒线度有关,即颗粒越小,温度越低,电导率下降越明显;非简谐效应对电极材料的电导率几乎没有影响.

    传感器多孔电极材料电导率电导率的温度稳定性系数颗粒线度非简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