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李家明 赵伊君 陈向荣

双月刊

1000-0364

jamp@scu.edu.cn

028-85405516

610065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是该领域内全国唯一的专业性刊物,在整个东南亚也是唯一的。她是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 主要反映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及其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 促进这些方面的学术交流, 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其主要内容: 报道国内外原子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 实验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和实验), 发表研究论文, 快报及综合述评等三种类型的中文或英文学术论文. 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包括: 原子分子结构和光谱, 原子分子碰撞, 电磁场中的原子分子, 生物分子, 团簇的结构、光谱及热力学性质, 原子分子及团簇的反应动力学, 材料表面的团簇和纳米结构, 富勒烯和碳团簇等; 同时还包括凝聚态物理, 激光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光学, 化学物理, 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02吸附微观机理比较研究

    张浩楠赵兵涛朱绍良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吸附法捕获CO2过程中的微观机理和吸附剂材料间的作用关系,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综合比较了典型吸附剂包括煤基官能团、Fe、限域离子液体、Na2CO3、SrTiO3与CO2的吸附过程和差异性。根据不同计算策略,着重分析比较了吸附能、结构优化参数、吸附构型以及原子分布等参数。结果表明,化学吸附中CO2分子与吸附面呈平行关系时通常吸附能最大;在一种材料的同类型官能团中,吸附能大小与氧原子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吸附过程中C-O键的伸长活化会生成一种重要的中间产物CO2-。提出在探寻CO2吸附材料时可以在含氧原子较多的官能团、活性金属表面等方面进一步探究。最后对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O2的吸附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密度泛函理论CO2吸附吸附能

    H2S在Cr(111)面上吸附与解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江佐禹黄本生何子涛罗霞...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了第一性原理研究了 H2S在Cr(111)面的吸附解离过程,利用吸附能、吸附构型和偏态密度图(PDOS)研究了 H2S及其解离产物在Cr(111)面上的吸附情况,都偏向倾斜吸附在Cr(111)面。同时研究了 HS/H和S/H共吸附情况,得到共吸附物质在Cr(111)面上有明显的相互作用。最后使用线性同步和二次同步变换方法确定了解离反应的过渡态,了解到第一、二步解离的活化能分别为1。65 eV、0。82 eV,H2S分子在Cr(111)面上的解离过程是放热反应,反应能为-2。90 eV。

    H2SCr(111)吸附解离第一性原理

    多环芳烃在超临界环己烷中的溶解: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赵向勃付峰陈权高晓明...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油中大量存在的多环芳烃会经过缩合反应会形成稠环芳烃,而溶解扩散的限制会导致稠环芳烃之间的聚合从形成残焦,使得对重油的利用率大大降低,所以多环芳烃热解过程的溶解扩散是重油改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基于环己烷对烃类良好的溶解性,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多环芳烃及其混合物在超临界环己烷中的溶解行为,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与密度下超临界环己烷对于具有NAP均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而温度对于Bghip溶解的影响较小。在多环芳烃混合物的油滴溶解过程中,NAP优先溶解到环己烷相中,而Bghip则集中在粒径减小的油滴中。通过计算体系中多环芳烃的径向分配函数与溶剂化自由能发现环己烷与多环芳烃间之间能相互吸引,环己烷在多环芳烃分子周围形成的溶剂壳能抑制多环芳烃分子间的聚合。温度升高以及密度的将降低会导致多环芳烃的内聚能密度降低,增加了多环芳烃与超临界环己烷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己烷密度越小以及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多环芳烃或多环芳烃混合物在超临界环己烷中的溶解。

    超临界环己烷多环芳烃溶解分子动力学

    C与Na掺杂AlN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苏尔琴刘纪博李梦娜于宪省...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法,计算了本征AlN,C-AlN,Na-AlN以及C-Na-AlN四种体系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得出结论:掺杂后各体系与本征AlN相比发生了晶格畸变,C-Na-AlN体系的结合能最小,体系最稳定。掺杂体系相比于本征AlN,禁带宽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导致电子在体系内跃迁时的概率增大,其中C-Na-AlN体系尤为明显,电子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更小。掺杂后吸收带边发生了红移,拓宽了 AlN体系对光的响应范围,增强了光吸收,并且C-Na-AlN体系在可见光区域内光吸收能力最强,在介电函数图的分析中可以得到,C-Na-AlN体系的介电常数最大,表明其电荷束缚能力最强,体系稳定性强,极化能力最好。

    AlN电子结构光学性质第一性原理

    H2O分子在五边形BCN上吸附与解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史金磊付龙时俊仙冯祎...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 H2O分子在五边形BCN上的吸附与解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五边形BCN结构的B原子是H2O分子的最稳定的活性吸附位点。H2O分子在该活性位点极易解离,其初步解离过程为放热反应且分解势垒仅为0。191 eV,并形成稳定的OH/H产物。深入研究发现,H2O分子初步解离后的五边形BCN表面,可直接分解后续吸附的H2O分子。该研究结果为五边形BCN对H2O分子的吸附解离机制提供理论借鉴。

    五边形BCNH2O吸附解离第一性原理计算

    页岩矿物不同润湿性表征与吸附微观机理

    余曹张玉苹汪周华赵建飞...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机矿物作为页岩气吸附的重要载体,其表面性质对甲烷吸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而润湿性作为固体重要表面性质之一,对矿物气体吸附能力的影响不可忽视。文章以蒙脱石和石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物表面甲基化(-CH3)和羟基化(-OH)处理来改变其润湿性,以探究无机矿物表面润湿性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矿物体系的润湿性,用接触角对润湿性进行定量表征,并构建纳米狭缝,结合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模拟润湿性改变前后,CH4在矿物中的吸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水滴在羟基化矿物表面迅速破裂并铺展在矿物表面,而在甲基化表面铺展程度较小,普遍呈半球形。羟基化蒙脱石和石英表面的润湿接触角分别为12。7°和26。5°,均小于其甲基化表面接触角62。5°和85。7°。甲基化矿物甲烷吸附量均高于其羟基化,气体几乎大都以吸附状态位于孔隙壁面,随着矿物亲水性的减弱,其对甲烷吸附能力增强。

    蒙脱石石英润湿吸附分子模拟

    基于亲电/亲核反应描述符的气体介质绝缘强度预测

    夏涵怡杨帅汪雪逸张闹闹...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分子微观参数与气体介质绝缘强度的关联,可为SF6替代气体筛选提供方向。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M06-2X泛函与def2系列基组,计算了 73种气体分子的亲电/亲核反应描述符,包括轨道能量参数、概念密度泛函理论的参数、不同电子概率密度等值面的静电势参数等;分析了各描述符与气体介质绝缘强度的相关性,以及描述符的独立性,最终提出了绝缘强度预测模型。最低空轨道能量、正负静电势表面积、静电势平均偏差、简缩局部亲电指数最小值与绝缘强度相关性较强,且彼此间相关性较低。预测模型在电子概率密度0。0002 a。u。时精度最优,其可决系数R2为0。809,均方误差MSE为0。096。

    绝缘强度亲电反应亲核反应构效关系

    共轭高聚物双分子结构中激子电致解离的动力学研究

    邱宇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绝热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共轭高聚物双分子结构中激子对外加电场的响应。当外电场强度超过某个临界值时,激子会被解离成一对自由的电子与空穴。对于双分子结构中的激子,其临界解离电场除了受电子与电子相互作用以及电声相互作用影响之外,还受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由动力学演化的计算得到,激子临界解离电场强度随分子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增大而呈非线性降低;随电子与电子相互作用强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的变化;但是,随电声耦合强度的增大却呈现出线性增大的变化。

    共轭高聚物双分子结构激子电致解离

    本征及掺杂磷烯对2,3,7,8-TCDD吸附机理的计算模拟研究

    王群赵虹林崔德鑫王聪...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2,3,7,8-TCDD)是二噁英家族中危害人类和环境最显著的一种。设计一种高效,灵敏的吸附剂来检测和去除2,3,7,8-TCDD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模拟方法探索了本征磷烯对2,3,7,8-TCDD的吸附机理,并详细考察了掺杂Ti,Fe,Ca,Al金属原子后磷烯对2,3,7,8-TCDD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3,7,8-TCDD初始构型会影响磷烯对其吸附,当平躺于磷烯表面时有较大的吸附。而且掺杂金属原子的磷烯对2,3,7,8-TCDD的吸附也存在较大的影响,掺杂金属原子均增大了磷烯对2,3,7,8-TCDD的吸附,其中Ca掺杂磷烯>Fe掺杂磷烯>Ti掺杂磷烯>Al掺杂磷烯。研究结论对于2,3,7,8-TCDD的处理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有望为二噁英的检测和去除提供有用的理论指导。

    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密度泛函理论磷烯掺杂磷烯

    液滴外延下生长参数对InAs纳米结构形貌的影响

    马玉麟郭祥王一丁召...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液滴外延法在GaAs(001)衬底表面制备InAs量子点,通过控制变量分别研究沉积速率、沉积量对In液滴在GaAs表面生长过程中的影响。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表征I-nAs纳米结构形貌,得出结论:(1)沉积速率主要通过影响In液滴成核率来控制液滴的密度,即随着沉积速率的增大,In原子在衬底表面的成核率增加,InAs量子点密度增加,实验符合生长动力学经典成核理论。(2)沉积量的改变主要影响液滴的熟化过程,即随着沉积量的增大,可参与生长的活跃的In原子增加,促进了液滴熟化,使得扩散坍塌的原子数量增加,导致在InAs纳米结构中出现多量子点现象。

    液滴外延沉积速率成核率沉积量熟化InAs量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