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装备制造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装备制造技术
装备制造技术

廖小平

月刊

1672-545X

zbzzjs@163.com

0771-5600590,3233943,13077758555

530023

广西省南宁市大学路100号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装备制造技术/Jour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以中共十六大阐述的“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精神为指导思想,秉持促进装备制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振兴装备制造业服务的宗旨,刊载具有创新性、导向性、实用性、探索性和交流研究价值的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内容的文稿,还将以较大篇幅发布装备制造业科进步成果和企业介绍等信息,刊登相关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型仪器设备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与管理

    邓彬李庆芬伍毅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教育强国和"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的投入逐年增加,种类、数量和规模也显著增长,大型仪器设备在高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地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在学生培养使用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在学校建立"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的方式,构建完善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推动了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实验教学课程中的使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新的管理系统对共享机制进行改进,开放了学生预约使用模式,对申请使用学生与指导教师实行双向奖励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本科生大型设备的使用率;同时在管理系统中引入了虚拟仿真实验模块,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等技术手段,构建了一种现代化实验教学系统;在学校层面制定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奖惩制度,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考评指标,在制度上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的良性运行."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的建立,推动我校高校大型仪器设备配置、使用、共享和管理改革,在维护、运行好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资源,多方面培养本科生的科研与创新创业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大型仪器设备学生培养设备共享

    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路径和机制

    乔茹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课程与企业岗位脱节、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校企合作深入度不足等问题,以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对多家中小微企业进行调研,剖析"岗课赛证"融通的内涵与特征,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模式的"岗课赛证"融通的路径和机制.根据中小微企业的调研成果,开发引岗入课流程,深挖电气专业岗位职责,将岗位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分析不同等级职业能力所对应的课程内容,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职业规划进行"岗课融通";通过组建以专业教师为主体,设备生产商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研发团队,将赛项技术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将任务书、操作流程等大赛资料解析重构后融入教学项目,将大赛成果转化,创新课程评价方式及内容,形成"课赛融通"机制;校企合作展开技能大比武,赛证互认,制定"赛证融合"方案;校企共建教材,体现考证要求,将企业的培训认证等要求适时融入教学,完善"课证融通"途径."岗课赛证"融通体现了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五年制高职"岗课赛证"融通路径人才培养

    "1+X"证书制度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与融合改革

    覃祖和伍咏晖磨承杰
    84-8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1+X"证书制度是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旨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岗位所需技能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专业课程体系与技能证书要求的知识及技能相关度不大,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学生就业后很难快速融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进入职场无需经过其他额外的技能培训或考核即可进入相关岗位工作,该文基于"1+X"证书制度,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进行"1+X"证书融合改革.在提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1+X"证书课程体系重构与融合的 3 点原则基础上,对接"X"证书中的职业技能要求,梳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原有课程体系与"X"证书内容的区别与联系,然后根据教育部公布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确定"智能制造生产管理与控制职业技能"中级证书作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考取的"X"证书,并结合该"X"证书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形成符合"1+X"证书制度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考取"X"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

    "1+X"课程体系重构融合

    五年制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薛莹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然成为未来教学的重要方式.该文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从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资源的配套与使用、学习活动的开展与评价、课程育人效果与特色四个方面,对五年制高职机械制图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内容选取真实零件作为教学载体,模拟企业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建设自适应课程平台,实现过程数字化教学,助力学生提升学习效果;采用多元评价方法,科学组织课程评价,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融入课程思政,育人过程注重德技并修,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实践发现,五年制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建设不仅要继续完善传统的线下建设,比如智慧化教学环境的建造,实体模型库、零件库的建设,更要关注线上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搭建自适应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加快课程数字化转型,为职业教育赋能,适应职业发展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机械制图数字化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

    谢忠志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兴起,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变得十分紧俏,如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培养高职"智控"技术专业技能人才,从而满足国家对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要求,成了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以现代学徒制为背景,在"政、企、校、生(徒)"四位一体运行管理体制下,将"现代学徒制"的理念融入到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中,同时借助学校自身优势以及企业完备的硬件设施,在满足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前提下,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教学标准的制定,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做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做大做强并举,实现互赢.经过两年的实践,成效明显,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大部分学生未毕业就与企业初步签订就业协议.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对于开创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实现学习与就业、学校与企业无缝衔接具有积极意义.

    现代学徒制智能控制教学标准

    基于内驱力培养为导向的中职"模具制造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孟昭强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提升"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分析现阶段中职院校教学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基于内驱力为导向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路径;针对传统课堂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通过植入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等问题,师生共创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实施"软硬技能"全方位培育;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理论弱、动手能力强的特性,打通理论授课教室与实验室通道,将课程搬迁到实验室,实施项目化教学;针对中职院校毕业生以服务当地经济为主的办学目标,将企业、地方、学校三方进行资源汇集,开展校企地协同育人,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针对传统课程考评以答题卷为主、技能考核欠缺的弊端,采用多元评价模式,优化课程评价模式,让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学生共同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措施开展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自学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内驱力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项目制教学

    基于"岗课赛证"深度融合"数控机床电气装调"课程整体设计

    赵萍杨爱新魏磊
    97-9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育人机制之一,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数控机床电气装调"是高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为了培养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岗位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现场工程师,该文基于"岗课赛证"深度融合育人机制,对"数控机床电气装调"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提出基于"岗课赛证"深度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四个导向"的课程教学的设计思路.通过对接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融合大赛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基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五步实践教学法",使教学螺式旋推进;基于"任务驱动、岗位需求、职业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基于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改革"五步实践教学法"的实施,推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同时,提出以学生"能力"为核心,多维度考核,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岗课赛证"课程设计,以学生"能力"为核心,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融合大赛内容,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无论从理论知识方面还是从职业素养方面都实现了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接轨,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推动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课程教学职业教育四个导向多维度考核岗课赛证

    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机械类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谢庆兵李浩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四门关键的机械类实验课程实施了系统性的改革举措,通过融入尖端的科技和新工艺,构建了一套兼具设计性与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体系,进而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并实现了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的创新.本研究新建了配备先进管理模式的实验室,为学生搭建了优质的创新实践环境.改革后的实验课程不仅聚焦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强调其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结果充分显示,本次实验教学改革中,学生们在实验中积极展现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验证了改革的有效性,也为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信心.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氨制冷压力管道常见问题分析

    岑树海莫乾赐王春强覃敏...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氨制冷压力管道在设计、加工、安装、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根据某检验机构近三年来的检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该类管道存在缺陷隐患多达 119 处,主要是焊接缺陷超标,尤其是未焊透和未熔合,占缺陷总数 90%以上,其中未焊透占比达到 68.07%.进一步分析常见问题,在设计方面主要是选材不当,没有充分考虑低温脆性状态;在安装环节,主要是管道布置、连接形式、组对、焊缝设置、装配、支吊架安装等不符合规范标准要求,以及存在未焊透、未熔合、裂纹、气孔、夹渣、错边、咬边、焊缝成型不良等焊接缺陷;在使用管理环节,主要是管道在服役中产生裂纹、法兰连接螺栓过短、局部腐蚀,以及安全附件、仪表未按期进行校验、检定等问题.通过压力管道监管体系发展历史,从法律法规、安装、检验和使用管理等角度进行原因分析,然后提出应对策略,需要监管、设计、安装和使用单位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履职尽责,齐抓共管,确保新安装的压力管道能够按规范接受监督检验,在用管道能够按时进行定期检验,提高管道本质安全水平,同时使运营服役环节隐患能及时发现并消除,保障氨制冷压力管道的安全运行.

    氨制冷压力管道检验问题分析

    人工智能在电梯行业中的应用

    王志鹏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都在逐渐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或改进,电梯行业也不例外.人工智能在电梯行业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给电梯行业带来了更高效、更安全、更舒适的体验.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研究,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浅谈人工智能对电梯行业的影响以及其所带来的创新和挑战.人工智能的应用使电梯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提升,用户体验得到了改善,电梯运行的能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更有效的管理,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梯行业中应用的潜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将推动电梯系统朝着更智能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为乘客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乘梯体验.同时,人工智能在电梯行业应用也面临一些争议:隐私问题、数据安全、高成本投入和技术依赖性成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如何平衡技术创新和用户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梯行业的应用为电梯行业带来了显著的改进.在解决争议的同时,行业相关方应密切关注技术的发展,加强标准制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梯行业的可持续、安全、智能发展.在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电梯行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为社会提供更先进、高效的楼宇交通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智能电梯隐私数据运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