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物质-药代-功效"关联的中药创新研发思路

    刘昌孝张铁军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新药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方法,并以产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为最终目的 .自1985年我国施行新的药品注册审评办法以来,我国新药研发及其注册管理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过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国家对中药新药研发给予高度重视,预示了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中药新药研发有其自身的特点,应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基于多年新药研发实践,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以"有效性"为核心,以物质为载体,以药代为桥接,提出以"物质-药代-功效"关联的中药创新研发思路,以期为中药新药的高效率、高水平、快转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药新药创新研发有效性物质-药代-功效中医理论

    益母草中的1个新二萜苷

    卜兰彭成刘菲蒙春旺...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ODS、凝胶等色谱填料,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MS、1D-NMR和2D-NMR等波谱数据鉴定结构.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O)的模型评价化合物活性.结果 从益母草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15-二羟基-16-丁香酰氧基-半日花烷-8(9),13(Z)-二烯-7-酮-3-O-β-D-葡萄糖苷(1)、环-(L-脯氨酸-L-脯氨酸)(2)、2,3-二氢-4(1H)-喹诺酮(3)、3,4,5-三甲氧基苯甲酰胺(4)、水苏碱(5)、蔗糖(6).化合物1可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NO.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益丁香酰益母草二萜苷,其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有抑制活性.化合物2~4、6为首次从益母草中分离得到.

    益母草二萜苷半日花烷型二萜益丁香酰益母草二萜苷3,4,5-三甲氧基苯甲酰胺

    香鳞毛蕨中1个新的间苯三酚苷类化合物

    韩旭阳曾祖平何秀娟王宏...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香鳞毛蕨水提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丁酰基-2-羟基-4-甲氧基-3-甲基间苯三酚-6-O-β-D-吡喃葡萄糖苷(1)、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2)、monnierisidesA(3)、异荭草素(4)、荭草素(5)和异牡荆黄素(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绵马苷;化合物2、3、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鳞毛蕨属香鳞毛蕨间苯三酚苷绵马苷荭草素异牡荆黄素

    红土沉香中5,6,7,8-四羟基-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何棣王昊梅文莉袁靖喆...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红土沉香Aquilaria crassna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红土沉香乙醇提取物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是(5R,6R,7S,8R)-5,6,7,8-四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1)、(5R,6S,7S,8R)-5,6,7,8-四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2)、(5R,6S,7S,8R)-5,6,7,8-四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沉香四醇(4)、异沉香四醇(5)、5α,6β,7α,8β-四羟基-2-(2-苯乙基)色酮(6)、5α,6β,7α,8β-四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7)、aquilarone D(8)、aquilarone C(9)、aquilarone A(10)、aquilarone B(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以上5,6,7,8-四羟基-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1~11)均首次从红土沉香分离得到.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均无抑制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的活性.

    红土沉香柯拉斯那沉香5,6,7,8-四羟基-2-(2-苯乙基)色酮抗炎活性(5R,6R,7S,8R)-5,6,7,8-四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沉香四醇

    缬草中1个新的单环氧木脂素

    张东东樊浩孙玉张化为...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MS、NMR和ECD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缬草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缬草木脂素A(1)、(7R,8S,8'R)-tetrahydro-7-(4-hydroxy-3-methoxyphenyl)-8'-[(4'-hydroxy-3'-methoxyphenyl)methyl]-8-(hydroxylmethyl)-8,8'-furandiol (2)、schisanpropinin(3)、(+)-异落叶松脂素(4)、ecdysanol B(5)、(-)-2-(3'-甲氧基-4'-羟基-苯基)-3,4-二羟基-4-(3"-甲氧基-4"-羟基-苄基)-3-四氢呋喃甲醇(6)、jatamaninA(7)、iatamanin K(8)、jatamanin R(9)、longiflorone (10)、阿魏酸(11)、咖啡酸(12)、对香豆酸(13)、咖啡酸甲酯(14)、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5),化合物10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70.9±6.4)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5~10首次从缬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缬草单环氧木脂素缬草木脂素Alongiflorone细胞毒活性

    桂枝中化学成分及抗肿瘤和抗炎活性研究

    钱纯果金路朱龙平周洋...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桂枝Cinnamomi Ramulus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抗炎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波谱数据鉴定出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的抑制能力,并采用MTT法考察其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体外抑制能力,进而评价化合物的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桂枝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表儿茶素(1)、2-(3,4-二羟苯基)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3,5-二羟苯基-乙醇-3-O-β-吡喃葡萄糖苷(3)、staphylionoside D(4)、glochidionionoside C(5)、柑橘苷A(6)、dendranthemoside A(7)、euodionoside G(8)、euodionoside F(9)、3,4,5-三甲氧苯基-1-O-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淫羊藿次苷D1 (11)、淫羊藿次苷F2 (12)、(+)-lyonirenisol-3a-O-β-D-glucopyranoside (13)、1-threo-guaiacylglycerol-8-O-β-glucopyranoside (14)、邻甲氧基肉桂醛(15)、肉桂醛(16)、肉桂酸(17)、4-羟基-3-甲氧基肉桂醛(18)、邻甲氧基苯甲酸(19)、(2R,3R)-5,7-二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黄烷醇(20)、苯甲酸(21).其中,化合物1、20为黄酮类化合物,2、3、10~12为芳香苷类化合物,4~9为降倍半萜苷类化合物,13、14为苯丙素苷类化合物,15~18为苯丙素类化合物,19、21为苯甲酸类化合物.抗炎、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15可以有效降低MDA-MB-231细胞的存活能力,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34.11±3.42) μmol/L.化合物15、16、18、20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5.27±0.62)、(7.98±2.41)、(7.91±0.81)、(70.34±3.07) μmol/L.结论 化合物2~10、12、14首次从桂枝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5~9、14首次从樟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首次从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能有效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生长;化合物15、16、18、20可以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NO释放,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桂枝的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为其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标准建立以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桂枝肉桂醛邻甲氧基肉桂醛肉桂酸抗炎抗肿瘤

    基于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的麦芽炒制过程气味变化物质基础研究

    蒋孝峰谢辉陆兔林冯飞...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解析麦芽炒制过程中产生的香气成分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炒药机炒制得不同炮制时间的麦芽样品,以顶空进样方式,使用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对麦芽炒制过程中产生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运用AroChemBase数据库得出定性结果,再根据峰面积数据,筛选出区分能力强的色谱峰作为传感器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 生麦芽中固有及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成分共18种,包括乙醇、丙烯醛、叔丁醇、丙-2-酮、异丁醛、丁醛、2,3-丁二酮、2-甲基呋喃、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2,3-戊二酮、己醛、3-己醇、糠醛、3-甲基丁酸乙酯、糠醇、5-甲基糠醛、2-乙基-3,6-二甲基吡嗪.根据外观性状判别,综合气味信息描述与文献研究,推测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为炒制过程中"香气"产生的物质基础,糠醛、2,3-丁二酮、2-乙基-3,6-二甲基吡嗪为"焦香气"产生的物质基础.结论 随着麦芽炒制程度的不断增加,气味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性.使用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可以快速分析麦芽炒制过程中"香气"产生可能的物质基础.

    麦芽气味炮制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化学计量学香气糠醛糠醇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2,3-丁二酮2-乙基-3,6-二甲基吡嗪

    基于数据驱动和机制模型的丹参提取动力学研究

    陈泽麒谢欣媛陈思铭傅豪...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获取丹参提取过程知识,提高丹参提取工艺质量控制水平.方法 基于数据驱动和机制模型考察丹参提取过程中丹酚酸的转移、转化规律.首先基于机制模型,获得不同工艺条件下丹酚酸的提取动力学参数,再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工艺参数与提取动力学参数间关系.结果 建立了丹酚酸B (salvianolic acidB,SAB)、丹酚酸E(salvianolic acidE,SAE)、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LA)、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A,SAA)和丹参素(salvianic acid,DSS)5个成分的提取动力学模型.模型验证结果丹酚酸B、丹酚酸E、紫草酸、丹酚酸A和丹参素峰面积的预测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151.85、27.76、19.46、214.61、105.68,表明模型预测性能较好.结论 揭示了丹参提取过程原料属性、工艺参数、产品质量属性间关系,为丹参提取过程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知识.

    数据驱动机理模型丹参提取动力学模型丹酚酸紫草酸丹参素

    吴茱萸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处方优化和SD大鼠体内口服药动学研究

    董丹丹焦红军郝海军范明松...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优化吴茱萸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evodiamine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Evo-NLC)处方,研究SD大鼠体内口服药动学特征.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Evo-NLC.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Evo-NLC处方并进行表征,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情况.按照100 mg/kg剂量ig后采血,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吴茱萸碱和Evo-NLC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制备的Evo-NLC外观为淡蓝色乳光的透明液体.最佳处方为吴茱萸碱用量为64.13 mg,固-液脂质比为4.34:1,表面活性剂用量为1.15%.测得Evo-NLC平均包封率为(87.84±1.62)%,平均粒径为(152.62±9.43)nm,Zeta电位为(-36.67±1.93)mV,载药量为(5.96±0.22)%.体外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lnln[1/(1-Mt/M∞)]=0.5144 lnt-1.3112.口服药动学结果显示,与吴茱萸碱原料药相比,Evo-NLC的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4.47倍.结论 Box-Behnken响应面法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Evo-NLC处方优化,Evo-NLC有效提高了吴茱萸碱的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吴茱萸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Box-Behnken响应面法缓释药动学相对生物利用度透析法Weibull模型

    微孔滤膜对3种常用中药指标成分HPLC测定结果的影响

    王梓冰甘春莉浦益琼张彤...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采用不同尺寸和材质针式微孔滤膜处理中药饮片,对其中指标性成分野黄芩苷、黄芩苷和甘草酸铵HPLC定量检测结果的影响,以确定最适用的微孔滤膜类型.方法 以中药饮片半枝莲、黄芩、甘草为研究对象,采用安谱、津腾、泰坦、岛津等不同品牌尼龙、聚四氟乙烯(PTFE)等不同材质及0.45、0.22 μm等不同尺寸的有机相微孔滤膜滤过以及高速离心进行样品前处理,对3种中药成分(野黄芩苷、黄芩苷、甘草酸铵)分别按《中国药典》2020年版方法进行HPLC定量测定;同时还测定了经上述不同方法处理的不同质量浓度水平(低、中、高)对照品溶液,得到的相应色谱峰的响应值.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不同微孔滤膜的处理方式对各定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 与经高速离心处理后的样品测定结果相比,不同样品前处理的对照品溶液峰面积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 微孔滤膜对3种指标成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吸附作用;采用PTFE滤膜处理后的含量结果、峰面积结果与高速离心法更接近,对定量测定结果影响更小,更适用于进样前样品(对照品、供试品)溶液的滤过处理.

    微孔滤膜黄芩苷野黄芩苷甘草酸铵尼龙聚四氟乙烯HPLC材质中药半枝莲黄芩甘草主成分分析高速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