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薏苡仁中1个新的生物碱类化合物

    殷鑫朱蔚芊周永强魏鑫...
    2937-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的种仁(薏苡仁)非脂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正相硅胶、反相ODS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并结合多种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薏苡仁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 5 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2-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7-methoxy-1,4(2H)-benzoxazin-3-one(1)、methyl dioxindole-3-acetate(2)、(3S)-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3)、cordysinin B(4)、色氨酸(5).结论 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命名为薏苡仁苷C(coixlachryside C),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薏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禾本科薏苡仁薏苡仁苷C生物碱(3S)-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cordysininB

    覆盆子茎中1个新的半日花烷型二萜苷

    陈丽楠付辉政王兰欣钟兰...
    2941-2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华东覆盆子Rubuschingi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覆盆子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素(1)、黑麦草内酯(2)、催吐萝芙木醇(3)、(-)-丁香脂素(4)、13E-对映-半日花烷-8(17),13-二烯-3β,15,18-三醇(5)、3β,18-di-hydroxy-manool(6)、(+)-儿茶素(7)、(-)-儿茶素(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9)、goshonoside-F1(10)、3β-hydroxy-manool-18-O-β-D-glucoside(11)、goshonoside-F2(12)、goshonoside-F5(13)、goshonoside-F4(14)、goshonoside-F3(15)、goshonoside-F7(16)、异槲皮素(17).结论 化合物 11 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覆盆子苷B;化合物6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7为覆盆子茎中首次分离.

    华东覆盆子二萜苷覆盆子苷B松脂素黑麦草内酯催吐萝芙木醇(-)-丁香脂素

    工业大麻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Ⅱ)

    王金兰刘志华赵英楠赵明...
    2949-2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工业大麻Cannabis sativ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工业大麻地上部分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麻色原烯(1)、次大麻色原烯(2)、次大麻酚(3)、(2E,6Z)-2,6-壬二烯酸(4)、大麻艾尔松酚(5)、acetyl cannabispirol(6)、对羟基苯甲醛(7)、8-羟基乙酸芳樟酯(8)、羟基二氢博伏内酯(9)、次大麻艾尔松酚(10)、6-hydroxy-Δ(7,8)-cannabichromene(11)、cannabispiran(12)、cannabispiradienone(13)、13-羟基-9Z,11E,15E-十八碳三烯酸(14)、(±)-2,3,3a,5-tetrahydro-1H-benzo[d]pyrrolo[2,1-b][1,3]oxazin-1-one(15)、次大麻艾尔松酸 B(16)、亚麻酸甲酯(17)、棕榈酸甲酯(18)、2,5-二叔丁基苯(19)、N-[2-(S)-hydroxy-2-(4-hydroxy-phenyl)-ethyl]-3-(4-hydroxy-3-methoxy-phenyl)-acrylamide(20).结论 化合物15为新天然产物,命名为大麻内酰胺A;化合物4、8、9、14、19、2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且补充了化合物10、16的核磁共振碳谱数据.

    工业大麻大麻素螺环大麻内酰胺A(2E,6Z)-2,6-壬二烯酸8-羟基乙酸芳樟酯次大麻艾尔松酚

    基于UPLC-Q/TOF-MS的金振口服液在大鼠体内外源物表征

    张嘉颖李海波刘苓娴石丹枫...
    2956-2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大鼠ig金振口服液后的血浆、尿液、胆汁和粪便中的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描绘金振口服液体内代谢轮廓,初步揭示其体内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TM BEH C18(100mm×2.1 mm,1.7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ESI),centroid模式进行数据采集.基于高分辨质量亏损过滤技术,建立5步检识策略来表征金振口服液在大鼠体内的相关外源物.结果 大鼠ig金振口服液,在生物样本中共检识112个外源性成分,包括44个原型成分(22个成分经对照品比对)和68个代谢产物,主要的代谢途径为Ⅱ相代谢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及Ⅰ相代谢甲基化等.结论 采用UPLC-Q/TOF-MS技术及建立的检识策略可对金振口服液在大鼠血浆、尿液、粪便和胆汁中的外源物进行快速有效的定性检识,有助于揭示其体内药效成分,为其药动学特征的描绘及建立与功效相关联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金振口服液UPLC-Q/TOF-MS原型成分代谢产物黄芩苷甘草苷

    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从中药天然产物库中挖掘色氨酸羟化酶1抑制剂

    史海龙程怡黄月冯雪松...
    2968-2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从中药天然产物库中挖掘色氨酸羟化酶1(tryptophan hydroxylase-1,TPH1)抑制剂.方法 搭建分子对接、类药性筛选、药动学预测、分子动力学模拟于一体的药物筛选平台,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数据库中挖掘 TPH1 抑制剂.结果 川贝酮碱(TCMSP_ID:MOL009572)实验数据均表现出良好的TPH1抑制活性及类药性,预测命中分子可有效抑制胃肠道相关TPH1活性,但对中枢神经系统相关TPH2活性抑制作用较小;通过酶活抑制实验验证抑制效应,并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动态解析结合能变化及各项能量分布.结论 整合多种虚拟筛选技术挖掘到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痛症的TPH1抑制剂-川贝酮碱MOL009572.

    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色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川贝酮碱

    丹参酮ⅡA-丹酚酸B共载脂质体水凝胶制备及性能考察

    罗玺许小琪刘冬榕王纠...
    2977-2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丹参酮ⅡA-丹酚酸B共载脂质体水凝胶(Lip-Gel@TSA/SAB),并进行离体皮肤渗透动力学研究.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pH梯度法制备丹参酮ⅡA-丹酚酸B共载脂质体,再进一步负载于氧化透明质酸/琥珀酰壳聚糖,制得水凝胶Lip-Gel@TSA/SAB,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HE染色法研究Lip-Gel@TSA/SAB皮肤刺激性;动态透析法研究Lip-Gel@TSA/SAB的体外释药规律;改良Franz扩散池法研究Lip-Gel@TSA/SAB体外透皮渗透和真皮层滞留性能,计算并拟合药物释放模型.结果 脂质体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呈球状或类球状层状囊泡结构,平均粒径为(189.50±1.57)nm,粒度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 0.246±0.030,平均ζ电位为(-18.73±1.41)mV.Lip-Gel@TSA/SAB呈橘红色,质地均匀,内部为三维多孔网状结构.体外透皮试验表明,TSA-SABLips/Gel中TSA、SAB在48h内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分别为(17.55±1.01)、(918.99±50.83)ug/cm2,真皮滞留量分别为(10.07±0.75)、(36.12±2.06)μg/cm2,符合Hixon-crowell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 Lip-Gel@TSA/SAB处方工艺合理,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性能和药物真皮滞留性能.

    脂质体水凝胶皮肤渗透动力学丹参酮ⅡA丹酚酸B薄膜分散-pH梯度法透明质酸琥珀酰壳聚糖动态透析法透皮吸收

    基于HPLC-ICP-MS的藏药佐塔汞、砷元素形态、价态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海来约布群培卢君蓉蒋敏桃...
    2985-2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藏药佐塔中汞、砷元素形态和价态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在复方制剂中用法用量进行安全性评价,以期为佐塔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法测定佐塔在人工胃肠液汞、砷的形态和价态,并根据佐塔在藏药复方制剂中用法用量来计算可溶性汞、砷的摄入量.结果 9批佐塔在人工胃肠液中以无机汞(Hg2+)、三价砷(AsⅢ)和五价砷(AsⅤ)形式存在,其质量分数分别为11.25~725.13、6.68~67.53、36.06~289.03μg/g,未检测出甲基汞(MeHg)、乙基汞(EtHg)、砷胆碱(AsC)、砷甜菜碱(AsB)、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结论 根据佐塔在藏药复方制剂最大日服量0.2 g计算,可溶性Hg、As的摄入量分别在2.3~145.0 μg和10.6~63.4μg,在规范使用情况下,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

    藏药佐塔价态形态摄入量安全性评价

    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过程挥发性成分蒸发规律比较研究

    刘月顾永哲罗云谭婷...
    2991-2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银翘散蒸馏液中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蒸发规律,为客观表征银翘散"香气大出即取服"煎煮终点判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不同煎煮时间段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蒸馏液,采用GC-MS法定性分析挥发性成分并测定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对伞花烃、(R)-(+)-柠檬烯、γ-松油烯、薄荷酮、薄荷醇、4-萜烯醇、(R)-(+)-胡薄荷酮、(+)-香芹酮、胡椒酮12种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比较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煮散与饮片挥发性成分蒸发速度.结果 银翘散煮散与饮片挥发油GC-MS总离子流色谱图分别确定48和34个色谱峰,其中相对质量分数大于0.5%的色谱峰分别为26、21个;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煮散蒸馏液中,12种成分的平均蒸发速度均先增加后减少,均在煮沸0~10 min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28、13.21、1.06、0.48、1.49、0.42、2.08、2.27、1.76、0.79、0.16、0.20mg/min;饮片蒸馏液中,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对伞花烃、(R)-(+)-柠檬烯、γ-松油烯的平均蒸发速度先增加后趋于平缓,在25~30 min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8、4.58、0.11、0.06、0.22、0.04 mg/min,其余6种成分则先增加后减少,在0~5 min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0、2.21、0.42、0.92、0.26、0.37 mg/min.结论 煎煮时间与药材粒度对银翘散挥发性成分蒸发速度影响较大;相比于饮片煎煮,煮散挥发性成分蒸发速度更快,煮沸约5min时,12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均达到最大值,煮沸约15 min后,12种挥发性成分蒸发速度均明显减小,提示银翘散"香气大出即取服"传统煎煮方法煎煮终点为煮沸5 min左右,以饮片煎煮的银翘散类方制剂挥发性成分的蒸发规律与煮散具有一定差异性.

    银翘散煮散饮片挥发性成分蒸发规律GC-MS法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对伞花烃(R)-(+)-柠檬烯γ-松油烯薄荷酮薄荷醇4-萜烯醇(R)-(+)-胡薄荷酮(+)-香芹酮胡椒酮蒸发速度

    酸碱药对甘草-马钱子配伍汤液沉积相态释放特性研究

    郭玉岩高滔李春城魏宇欣...
    3000-3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甘草-马钱子配伍汤液沉积相态的释放行为,为甘草-马钱子配伍减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建立沉积相态释放测定HPLC法,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追踪沉积相态在蒸馏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等不同介质中主成分的释放行为,并对其释放结果进行拟合研究分析.结果 甘草酸、马钱子碱以及士的宁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量较大,且马钱子碱>甘草酸>士的宁.马钱子碱和甘草酸均与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最佳,士的宁与Higuchi模型拟合结果最佳.结论 甘草-马钱子沉积相态主要毒效成分呈现出难溶性骨架材料缓释制剂的释放特性,毒(效)成分士的宁可能以沉积共聚体形式存在,在体释放呈缓释行为而减毒;同时,甘草酸的释放对减毒增效起到协同作用.

    酸碱药对甘草马钱子配伍汤液体外释放沉积相态减毒

    三七总皂苷传递体中5种皂苷类成分含量与包封率的测定研究

    范煜航徐畅费雅蓉程碧欣...
    3006-3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传递体(transfersomes,TFSs)(PNS-TFSs)中 5 种皂苷类成分含量与包封率的测定方法,并探讨药物包封特性.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PNS-TFSs制剂中三七皂苷R1(NGR1)、人参皂苷Rg1(GRg1)、人参皂苷Re(GRe)、人参皂苷Rb1(GRb1)与人参皂苷Rd(GRd)的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柱(100mm×2.0mm,1.9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03nm,柱温为28℃.以离心超滤法结合UPLC测定传递体包封率.结果 NGR1、GRg1、GRe、GRb1与GRd对应的各色谱峰专属性与分离度良好(R≥1.5),且分别在 4.04~505.00、3.98~498.00、4.03~504.00、3.99~499.00、4.00~500.00 μg/mL 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精密度(RSD≤2.40%)、准确度(97.23%≤回收率≤104.50%)与供试品溶液稳定性(RSD≤0.90%)均符合要求;测得 PNS 传递体中 NGR1、GRg1、GRe、GRb1 与 GRd 质量浓度依次为 98.14、380.80、41.68、317.50、75.61 μg/mL,包封率依次为75.48%、69.68%、69.51%、92.35%、95.97%.结论 UPLC法与离心超滤法可用于PNS传递体中多成分含量与包封率的测定,方法快速、准确、可靠.

    三七总皂苷传递体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心超滤法包封率包封特性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