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5-2020年中药复方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未获批准品种的回顾分析

    周跃华刘炳林周刚胡流芳...
    4233-4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复方新药是中药新药研究和申报的主要类别.以2005-2020年申请临床试验(investigational new drug,IND)未获批准的中药复方新药为研究对象,对其适应症、处方来源、剂型、生产工艺等进行回顾分析;对涉及药理毒理、临床、药学及综合方面的主要缺陷进行分类梳理.结果显示:(1)据不完全统计,2005-2020年申请IND的中药复方新药总数为895个,不批准369个,不批准率为41.23%.(2)不同适应症、处方来源、剂型、生产工艺的中药复方新药,在IND不批准率方面有一定差异.(3)从研究的主要缺陷分析,IND未获批准中药复方新药品种中,75.88%涉及药理毒理专业,34.08%涉及临床专业,22.19%涉及药学专业,32.80%涉及综合方面缺陷.(4)涉及药理毒理缺陷的品种,以药效实验项目及模型、毒理实验质量控制、毒理实验项目选择等方面的问题较多;涉及临床缺陷的,以临床定位、方药与病症不对应等问题较多;涉及药学缺陷的,以提取纯化工艺等方面的问题较多.对IND未获批准新药的回顾分析可为今后中药复方新药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中药复方新药新药审评临床试验申请适应症处方来源剂型生产工艺

    从质量标准复核和审评视角浅析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定工作(Ⅰ)

    于姗姗刘洪超郭东晓郭衍珩...
    4243-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结束及质量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实施后,国家及省级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的制定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梳理了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研究历程及省级标准的探索研究成果,以山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标准复核及审评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主要包括药材基原、生产工艺、定性/定量指标成分合理性等问题,挖掘了上述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提出了做好中药配方颗粒源头把控、寻求更加专属经济的检验方法、强化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以及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相关各方应合作共享的质量标准制定体系等建议,推动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以期促进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定标准复核和审评问题及对策分析产业发展

    从质量标准复核和审评视角浅析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定工作(Ⅱ)

    刘洪超于姗姗齐红李敏...
    4249-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结束后,为满足中医临床需要,目前国家和各省药品监管部门仍在加紧制定配方颗粒标准.以山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复核及审评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针对原料合规性、原料基原区分及名称规范性、制法工序、质控指标和方法合理性等问题进行探讨,挖掘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关注原料饮片一致性及名称规范性、鼓励和督促企业持续推进生产工艺验证、聚焦检验方法和质量控制指标选择的合理性、构建标准复核及审评标准化体系等建议,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推进中药配方颗粒产业更加健康有序,进而助力我国中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定标准复核和审评问题及对策分析产业发展

    从质量标准复核和审评视角浅析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定工作(Ⅲ)

    于姗姗郭东晓张秋红王海燕...
    4256-4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结束后,配方颗粒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山东省配方颗粒标准制定过程中收到的反馈意见及标准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主要包括药材基原和饮片使用规范性、与生产工艺相关指标的统一、质量控制项目的修订、特征图谱的结果判定等,提出了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致力新型标准物质的研究,开发中药配方颗粒对照制剂;构建优质优价体系,基于中药配方颗粒对照制剂进行质量等级评价;推进配方颗粒监管及检验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长效监管机制等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期让配方颗粒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定反馈意见对照制剂优质优价等级评价长效监管机制

    蓬莪术挥发油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及舒张子宫平滑肌活性

    崔婷倪红刘娟彭成...
    4265-4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根茎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及其舒张子宫平滑肌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中压液相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多种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NOE数据确定其相对构型,计算电子圆二色谱(ECD)确定其绝对构型.利用缩宫素致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痉挛模型考察化合物对子宫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 从蓬莪术挥发油中分离得到2个倍半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R,4S,5R,6R,7S,10R)-1(10),4(5)-双环氧吉玛烷-11(12)-烯-6-醇(1)和curcumanolide A(2).其中化合物2对缩宫素诱导的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吉玛烷型倍半萜,命名为双环氧吉玛烯醇.化合物2具有舒张子宫平滑肌活性.

    蓬莪术挥发油倍半萜双环氧吉玛烯醇curcumanolideA生物活性舒张大鼠子宫平滑肌

    华中五味子根皮中1个新的菖蒲烯类倍半萜

    张东东黄仕其刘媛媛孙玉...
    4270-4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根皮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结合NMR、MS和ECD等数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华中五味子根皮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R,10S,11S)-2,11,12-三羟基菖蒲烯(1)、五味子醇丁(2)、12-demethylwuweilignan I(3)、戈米辛 M1(4)、异戈米辛 O(5)、schisphenlignan C(6)、marlignan F(7)、wilsonilignan A(8)、sphenlignan A(9)、schinegllignan A(10)、schinegllignan B(11),化合物 2~5 和 7 对人肺癌A549细胞、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和SW620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12.1~38.7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命名为华中五味子倍半萜A;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5、7、8、10~11首次从华中五味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和7具有细胞毒活性.

    华中五味子华中五味子倍半萜A五味子醇丁戈米辛M1异戈米辛O木脂素细胞毒活性

    窄叶鲜卑花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降血脂活性研究

    刘宏栋高余英高琦周小青...
    4276-4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降血脂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再通过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高脂模型测试各化合物调脂活性.结果 从窄叶鲜卑花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 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藜芦酸甲酯(1)、阿魏酸甲酯(2)、3-羟基-4-甲氧基肉桂酸甲酯(3)、3,4,5-三甲氧基肉桂醇(4)、对羟基桂皮酸甲酯-4-O-β-D-吡喃葡萄糖昔(5)、藜芦酸葡萄糖苷(6)、aglycone(7)、aruncide A(8)、3-[(2E)-4-hydroxyl-4-methyl-2-pentenyl)]furan-5H-2-one(9)、吐叶醇(10)、蚱蟠酮(11)、3,7-dimethyl-3(Z),6-octadien-5-one-1-O-β-D-glucoside(12)、(2R,3S,4S)-4-(4-hydroxy-3-methoxybenzyl)-2-(5-hydroxy-3-methoxyphenyl)-3-(hydroxymethyl)-tetrahydrofuran-3-ol(13)、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3-propanediol(14)、salicifoneoliganol(15)、herpetriol(16)、达玛烯二醇-Ⅱ(17)、山楂酸甲酯(18)、麦珠子酸(19)、阿魏酸二十四烷酯(20)、对羟基反式肉桂酸二十四烷基酯(21).结论 化合物1~8、10、11、13~21为首次从鲜卑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8、17、18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降脂活性.

    窄叶鲜卑花藜芦酸甲酯阿魏酸甲酯达玛烯二醇-Ⅱ山楂酸甲酯降血脂活性人肝癌HepG2细胞

    基于仿生技术对薏苡仁麸炒过程中色泽气味变化研究

    陈鹏肖晓燕梅茜李林...
    4285-4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薏苡仁款炒过程中的色泽与气味进行客观量化并对色泽与气味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CM-5型分光测色计(电子眼)及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并通过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风味热图等方法对获取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薏苡仁外观色泽整体上呈现变暗(L*值不断降低)、变红(a*值不断增加)、变黄(6*值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基于粉末色度值L*、a*、b*所构建的判别函数实现了生薏苡仁及不同炮制程度麸炒薏苡仁饮片的区分.薏苡仁固有及在麸炒过程中共检测出34种挥发性气味物质,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挥发性气味物质的丰富度不断提高.热图分析结果表明1-丁烯、2-丁烯、丙烯醛、乙硫醇、2-丁醇、乙偶姻、1,4-二氧六环、丙二醇、1-甲基-1H-吡咯、甲基环己烯、丁酸乙酯、丁基二甲硫醚、糠醇、辛内酯14种成分在薏苡仁麸炒过程中变化最为明显.PCA与DFA均可实现生薏苡仁及不同炮制程度款炒薏苡仁饮片的区分.结论 通过电子眼、电子鼻仿生技术对薏苡仁麸炒过程中色泽与气味变化进行研究,为基于性状进行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麸炒薏苡仁电子眼超快速气相电子鼻色泽气味炮制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丁烯丙烯醛乙硫醇乙偶姻

    中药复方配伍理论下生血宝复方化学成分溶出规律研究

    李世雄赵思宇李源何文婧...
    4298-4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7种配伍及7个单味组成药的单个化学成分与总响应成分的溶出量及变化情况,探讨生血宝复方配伍理论背后的科学内涵.方法 根据生血宝复方中君臣佐使组方规律将各单味药重新进行配伍分组,建立16种成分(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红景天苷、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苷、二苯乙烯苷、木犀草苷、毛蕊异黄酮、特女贞苷、白藜芦醇、木犀草素、蟛蜞菊内酯、芒柄花素、旱莲苷A、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同时含量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方法学,并运用总量统计矩等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7种配伍分组(君、臣、佐使、君加臣、君加佐使、臣加佐使、复方)16个成分的总溶出量前3位的是E(君+佐使)、复方组、C(佐使),分别为2.956 3、2.884 6、2.007 2 mg/g,与复方指纹图谱相似度最高前3位是D(君+臣)、B(臣)和墨旱莲,其值分别为0.767、0.754、0.711.结论 从中药化学成分溶出规律角度探讨了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科学内涵,研究结果揭示了生血宝复方中各成分的溶出度受复方配伍规律的影响与支配,同时也为生血宝复方制剂的现代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药现代化中药复方生血宝配伍理论溶出规律君臣佐使中药方剂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红景天苷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苷二苯乙烯苷木犀草苷毛蕊异黄酮特女贞苷白藜芦醇木犀草素蟛蜞菊内酯芒柄花素旱莲苷A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延胡索乙素磷脂复合物及其固体分散体、油制剂、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药动学研究

    李君霞曹亚蕊王金涛方晓东...
    4307-4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延胡索乙素磷脂复合物(tetrahydropalmatine phospholipids complex,THP-PC)、延胡索乙素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THP-PC solid dispersion,THP-PC-SD)、延胡索乙素磷脂复合物油制剂(THP-PC oil preparation,THP-PC-OP)和延胡索乙素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THP-PC nanosuspensions,THP-PC-NPs),并分别比较其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THP-PC和THP-PC-SD,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技术分析THP的存在状态.高压均质法制备THP-PC-NPs,测定粒径及ζ电位.以THP混悬液为参考,分别比较THP-PC、THP-PC-SD和 THP-PC-NPs 体外溶出情况.SD 大鼠分别 ig 给予 THP、THP-PC、THP-PC-SD、THP-PC-OP 和 THP-PC-NPs,HPLC 法测定THP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THP在THP-PC、THP-PC-SD中均以无定型状态存在.THP-PC-NPs平均粒径为(184.57±10.41)nm,ζ电位为(-31.26±1.93)mV.THP-PC、THP-PC-SD 和 THP-PC-NPs 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 THP的溶出度.与THP-PC相比,THP-PC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1.70倍,而THP-PC-SD、THP-PC-NPs和THP-PC-OP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进一步提高至4.11、4.86、4.22倍.结论 THP-PC-SD、THP-PC-NPs和THP-PC-OP均可进一步提高THP-PC的生物利用度.

    延胡索乙素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油制剂纳米混悬剂溶出度生物利用度药动学溶剂挥发法X射线粉末衍射高压均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