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雷公藤中倍半萜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闫建功王一竹吴先富陈明慧...
    1933-1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乙醇提取物氯仿部位中的倍半萜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酸提碱沉法,结合中性氧化铝、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1D-NMR、2D-NMR、MS、ECD等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雷公藤乙醇提取物氯仿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倍半萜生物碱类成分,分别鉴定为(1S,4S,5R,6R,7R,8S,9S,10S)-1,8,11-triacetoxy-7-nicotinoyloxy-4,5-dihydroxy-dihydroagarofuran(1)、triptersinine U(2)、macroregeline F(3)、雷公藤宁碱B(4)和triptonine B(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雷公藤司宁Z15;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雷公藤倍半萜生物碱雷公藤宁碱B雷公藤司宁Z15macroregelineF

    小花清风藤中2个新的化学成分

    周强杜伟东李志峰王琦...
    1939-1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中低压液相色谱、凝胶色谱、HP20树脂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运用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小花清风藤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为生物碱类化合物1-[1-羟基-2-(二甲基氨基)乙基]-3,4-菲二醇-4-O-β-D-葡萄糖苷(1),酚酸苷类化合物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4-O-α-D-芹糖基-(1→2)-O-α-L-鼠李糖苷(2).结论 化合物1、2均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清风藤碱苷和清风藤酸苷.

    清风藤属小花清风藤生物碱酚酸类清风藤碱苷清风藤酸苷

    板蓝根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及其抑制一氧化氮释放活性研究

    张东东孙玉李婧伊阮德清...
    1943-1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板蓝根Isatidis Radix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一氧化氮(NO)释放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ODSC18、葡聚糖凝胶、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NMR、MS等波谱数据解析结构,CCK-8法测定化合物抑制NO释放活性.结果 从板蓝根中共分离鉴定了 17个化合物,分别为(7S,8R,7'S,8'R)-3,4,3',4'-tetramethoxy-9,7-dihydroxy-8.8',7.O.9'-lignan(1)、(-)-(7R,7'R,8S,8'S)-4-β-D-吡喃葡萄糖基-4'-羟基-3,3,3',5'-三甲氧基-7,9':7',9-双环氧木脂烷(2)、liballinol(3)、2-amino-l-(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3-diol(4)、对羟基苯丙醇(5)、3-甲氧基-4-羟基苯丙醇(6)、3-羟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基-1-酮(7)、3,4,5-三甲氧基肉桂酸(8)、(E)-4-(3R,4S)-3,4-di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1-en-1-yl)but-3-en-2-one(9)、对羟基苯甲醛(10)、香草酸(11)、3,4-二羟基苯乙酸(12)、苯甲酰胺(13)、苯乙酰胺(14)、L-焦谷氨酸(15)、L-焦谷氨酸甲酯(16)和(4R,5S)-5-hydroxyhexan-4-olide(17).化合物7和8具有抑制NO释放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98.5、58.3 μmol/L.结论 化合物9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4、9、12~17为首次从板蓝根中分离鉴定,化合物7和8表现出抑制NO释放活性.

    板蓝根菘蓝一氧化氮抑制活性苯丙素苯甲酸衍生物3,4,5-三甲氧基肉桂酸

    苦地丁化学成分和体内代谢产物的LC-MS鉴定

    项艳李木子谢亚萍曲晓洋...
    1949-1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苦地丁Corydalis bungeana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和体内代谢产物,探究其代表性成分质谱裂解规律.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HPLC-Q-TOF/MS),正离子模式扫描,对苦地丁提取物和大鼠口服苦地丁提取物后不同时间段内的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分别进行检测分析,通过与对照品和文献比对保留时间和质谱碎片信息,确定化学成分归属及其裂解方式,预测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苦地丁提取物中共鉴定得31个化合物,其中共有21个化合物以原型进入体内;并以紫堇灵为研究对象,在大鼠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中分别发现3、3、4、4个代谢产物.结论 借助HPLC-Q-TOF/MS方法鉴定了苦地丁体外化学成分和体内以原型存在的化学成分,阐明了代表性成分紫堇灵的代谢产物及代谢规律,推测苦地丁在体内发生了Ⅰ相和Ⅱ相代谢,其中以Ⅱ相代谢方式为主(硫酸化、糖基化、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为阐明苦地丁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苦地丁HPLC-Q-TOF/MS代谢产物紫堇灵原阿片碱

    肿节风药渣绿色制备纳米银及体外抗癌作用研究

    王英辉邹太艳苏瑞魏思敏...
    1964-1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单味药渣绿色合成纳米银,研究生物合成参数对纳米银生成、粒径及多分散性的影响;研究合成的纳米银理化性质、抗癌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肿节风药渣在超声条件下合成纳米银,紫外可见光谱监测纳米银生成和生长,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表征纳米银的组成、粒径、分散性、表面性质和形貌,MTT法检测抗癌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测纳米银内吞作用,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染色法检测活性氧物质.结果 pH7.0、肿节风药渣提取液-AgNO32∶ 1、反应时间4.0h时生成效率最高;pH 10.0、物料比1 ∶ 1或pH7.0、物料比2 ∶ 1时能获得粒径为34nm左右的纳米银,但碱性条件影响纳米银的分散性;物料比1 ∶ 1时可获得分散性最好的纳米银,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20.pH 7.0、物料比2∶ 1、反应时间2.0 h时生成的纳米银呈近球形,粒径在20~30 nm,以单分散形式存在,为六方晶型结构,表面带负电荷,ζ电势-22.2 mV,1个月内保持稳定,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4.2 μg/mL,该方法合成的纳米银可被细胞摄入并在细胞内产生活性氧物质.结论 使用单味中药肿节风药渣可绿色合成纳米银,生物合成参数对纳米银形成、粒径及多分散性影响较大;制得的纳米银有强体外抗癌活性,可能通过产生活性氧物质破坏细胞组织或DNA等杀死癌细胞.

    纳米银单味中药药渣绿色合成生物合成参数抗癌活性活性氧物质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的栀子豉汤提取工艺研究

    胡钟姣郑露露许光亚郭晓恒...
    1973-1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栀子豉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构建并验证栀子豉汤提取工艺的设计空间.方法 通过TCMSP、PharmMapper、Drugbank、GeneCards、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OMIM等数据库获取栀子豉汤的成分和对应靶点;利用STRING、DAVID数据库和分子对接技术对栀子豉汤治疗失眠的潜在靶点进行分析.以栀子豉汤提取物中的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的提取率及干膏得率作为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Plackett-Burman 设计筛选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s),Box-Behnken实验对CPPs进行优化,并构建栀子豉汤提取工艺的设计空间.结果 栀子豉汤的主要活性成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等,通过作用于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一氧化氮合酶3(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γ-氨基丁酸能突触(GABAergic synapse)、TNF 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栀子豉汤提取工艺的设计空间范围为溶剂用量8~11倍、提取时间为30~84 min,提取次数为1~2次.结论 栀子豉汤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失眠.基于QbD理念建立的栀子豉汤提取工艺设计空间,稳健可靠,可为其制剂的工艺开发提供参考.

    栀子豉汤网络药理学失眠分子对接质量源于设计设计空间提取工艺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雌激素受体1一氧化氮合酶3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谱-效相关的柴胡-黄芩药对解热质量标志物的筛选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于蓓蓓闫雪生周洪雷
    1983-1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柴胡-黄芩(柴黄)药对解热作用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并建立Q-Marker的U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均匀设计法建立柴黄药对配伍差异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建立柴黄药对煎液指纹图谱,采用 Thermo Scientific 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150 mm×2.1 mm,3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mL/min,并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扫描模式下进行质谱数据采集.采用新西兰兔耳缘静脉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注射的方法建立少阳证高热模型,以体温变化值作为解热药效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指纹图谱中共有峰与解热作用的相关关系,筛选出关联性较大的成分作为柴黄药对解热作用的主要Q-Marker,采用UPLC建立Q-Marker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筛选出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苷、去甲汉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作为柴黄药对解热Q-Marker,并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结论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的谱-效相关研究策略可以快速分析及初步确定柴黄药对解热Q-Marker,在此基础上建立其UPLC含量测定方法,对优化柴黄类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谱效相关质量标志物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柴黄药对指纹图谱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苷去甲汉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

    朱砂锆球水飞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

    杨辛欣洪禹昕张睿熊金璐...
    1993-20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适用于工业生产的朱砂锆球水飞工艺,提升朱砂质量.方法 以外观性状、粉体特征、工艺收率及硫化汞含量为指标,采用线性插值法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综合评分,通过单因素结合星点设计-响应面法的方法对锆球水飞朱砂工艺进行考察;借助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检测、热重分析(TG)、拉曼光谱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比朱砂炮制前后质量差异,初步探讨朱砂锆球水飞炮制机制.结果 确定了朱砂锆球水飞的最佳炮制工艺:取净朱砂,置研磨筒中,加入直径1、2、3、4 mm研磨球400 g,加水450 mL,研磨120 min,再加水800 mL,搅拌,倾出混悬液,残渣按上述方法再次操作,合并混悬液,静置72h,分取沉淀,40℃干燥,研散.并采用16批朱砂药材对优选的锆球水飞工艺进行验证.探索了现代技术从微观性状、化学成分组成、结构等多方面对于矿物药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结论 朱砂锆球水飞工艺简化了传统水飞次数,保留了传统水飞的特点,量化了关键操作技术点的参数,经验证工艺条件稳定、合理、可行.朱砂锆球水飞技术起到了良好的除杂、提纯、减毒的作用.

    朱砂锆球水飞工艺炮制质量评价硫化汞层次分析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减毒

    GC-MS法测定人参中19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及初步风险评估

    陆雨顺张燕停刘政波华梅...
    2003-2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GC-MS法对栽培人参中19种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ic acid esters,PAEs)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邻苯二甲酸二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酯、邻苯二甲酸二(4-甲基-2-戊基)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氧基)乙酯、邻苯二甲酸二戊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邻苯二甲酸二(2-丁氧基)乙酯、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苯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壬酯]残留量进行测定,并对检出的PAEs做初步的风险评估,以期保证人参的质量安全.方法 样品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净化剂进行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经HP-5色谱柱(30m×0.25 mm×0.25 μm)分离,以单离子监测模式(single ion monitor,SIM)进行测定.结果 19种PAEs在0.01~0.20 mg/L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3 9,4种PAEs(邻苯二甲酸二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在0.005、0.01、0.05 mg/kg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3%~90.8%,RSD为1.6%~5.2%,灵敏度、准确度及精密度均符合要求.结论 12批人参样品中有7种PAEs检出;其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检出频率最高(100%检出),平均残留量为0.07mg/kg,最高可达0.17mg/kg;其次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检出频率为67%,平均残留量为0.13 mg/kg,最高可达0.24 mg/kg;同时对检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进行非致癌性和致癌性风险评估,发现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通过摄入人参途径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非常低.

    人参邻苯二甲酸酯类气相色谱-质谱法风险评估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经典名方桃核承气汤物质基准关键质量属性传递规律分析

    刘雨涵关雅戈韩晨史玉莲...
    2011-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桃核承气汤物质基准关键质量属性的传递规律.方法 制备15批桃核承气汤冻干粉作为物质基准,测定其特征图谱、指标成分含量及干膏率,并计算上述指标在药材-饮片-水煎液-物质基准传递过程中的转移率.结果 15批桃核承气汤特征图谱选取的48个特征峰在传递过程中无丢失,多数特征峰相对峰面积的转移率在均值的70%~130%,饮片-物质基准中苦杏仁苷、甘草酸、肉桂酸、大黄总游离蒽醌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21.03±6.83)%、(21.16±2.60)%、(35.96±14.04)%和(6.01±2.05)%,干膏率平均传递率为78.68%.结论 桃核承气汤物质基准的关键质量属性均可在药材-饮片-水煎液-物质基准中稳定传递.初步构建桃核承气汤物质基准制备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为后续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方法参考.

    经典名方桃核承气汤物质基准特征图谱关键质量属性量质传递苦杏仁苷甘草酸肉桂酸蒽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