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ITS2序列的市售木通药材及其混伪品的分子鉴定

    穆威杉谢红波赵晴史萌萌...
    2108-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序列的木通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方法,对市售木通药材进行物种分析.方法 收集河北、安徽、贵州等地的样品总计45份,其中木通药材及其混伪品的原植物样品18份,市售木通药材样品27份.通过提取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双向测序获得ITS2序列,基于邻接(neighbor joining,NJ)系统发育树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进行物种鉴定分析.结果 基于木通药材及其混伪品原植物ITS2序列构建的NJ树分析结果表明,木通药材正品及其混伪品在NJ树上聚为独立的分支,木通药材正品及其混伪品在NJ树上可明确区分;基于NJ树对27份市售木通药材的物种分析表明,市售样品中仅有4份为正品木通,2份为小木通,21份为粗齿铁线莲,正品率为14.8%.结论 基于ITS2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准确区分中药材木通及其混伪品,市售木通药材物种较混乱.

    木通市售药材ITS2DNA条形码鉴定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何首乌种质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

    李嘉惠欧晓华刘晓莹卢昌华...
    2115-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结构,为何首乌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SRAP分子标记方法,利用Structure 2.3.4、NTSYSpc、Popgen 32和MEGA7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获得何首乌居群的多样性水平、遗传距离、遗传分化程度、聚类结果和群体分析结果.结果 何首乌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大于栽培居群,多样性主要来自居群间.野生居群中,四川和重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何首乌样品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性;何首乌样品的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相符,相同采集点样品可聚在一起.结果 还显示农户栽培品亲缘关系近,说明品种间存在相互引种情况.居群结构分析表明,大部分何首乌样品的血缘组成较为单一,且K=16时,样品分类效果最佳,而分类结果则与NJ聚类基本一致.结论 SRAP分子标记是何首乌遗传多样性估计和种群关系的有效分析工具,而地形复杂性可能是影响何首乌遗传多样性程度的重要因素,另外,广西所产棱枝何首乌在何首乌种群中表现出特异性,与其他种源遗传距离大,支持将其列为何首乌的变种.

    何首乌SRAP遗传多样性种质亲缘关系

    不同干燥方法对枸杞子药材多类型功效成分的影响及其分析评价

    吴励萍卢有媛李海洋钱大玮...
    2125-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多类型功效物质的分析比较,为优化建立适宜的枸杞子干燥加工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不同温度烘干、红外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干燥技术对枸杞子鲜果进行干燥加工,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酚、总黄酮、中性多糖、酸性多糖及总色素含量,HPLC法测定玉米黄素、隐黄素、胡萝 卜素、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含量,HPLC-ELSD法测定4种单寡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及甜菜碱含量,UPLC-TQ/MS法测定36种核苷类及游离氨基酸类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并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对枸杞子各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以上述多类型功效成分为评价指标,利用TOPSIS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客观反映经不同干燥加工方法所得枸杞子药材的品质.结果 不同干燥方式处理后的枸杞子各种功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总多糖、总酚、总黄酮、总色素、甜菜碱、总单寡糖质量分数分别为29.29~47.48、9.61~20.69、4.84~9.59、4.90~7.07、14.53~18.92、641.05~780.56 mg/g.脱蜡处理对枸杞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以未经脱蜡的枸杞子品质更佳;干燥温度对枸杞子中多糖、总酚、总黄酮、核苷类及氨基酸类组分含量影响较大,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40+60)℃是热风干燥的最佳温度;核苷类和氨基酸类成分总量以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枸杞子最高,脱蜡后40℃热风干燥核苷类总量最低,(40+80)℃热风干燥氨基酸类成分总量最低.通过对9种不同现代干燥方式获得的枸杞子样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发现真空冷冻干燥法为枸杞子最佳干燥方式,其次为微波干燥和(40+60)℃热风干燥.结论 真空冷冻干燥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枸杞子所含有的多类型功效成分,为该药材最佳干燥方式,其次为微波干燥和(40+60)℃热风干燥方法.研究结果为优化建立适宜的枸杞子干燥加工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枸杞子干燥方法药材品质分析评价玉米黄素隐黄素胡萝卜素总多糖总酚总黄酮总色素

    表观遗传修饰剂线性肟酸对桦褐孔菌三萜合成的影响

    赵艳霞周蓉孙梦妮袁雯雯...
    2137-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三萜类化合物是药用真菌桦褐孔菌产生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但其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积累量较少.旨在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活性抑制剂线性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桦褐孔菌三萜合成的调控.方法 液体摇瓶发酵法培养桦褐孔菌,并在培养液中添加SAHA.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三萜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香草醛-高氯酸法测定细胞内和发酵液中三萜的含量.结果 SAHA的添加提高了桦褐孔菌体内编码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酶、3-羟基-3-甲基戊二单酰辅酶A还原酶、甲羟戊酸激酶、二磷酸酯脱羧酶、角鲨烯合成酶和羊毛甾醇合成酶等基因的表达水平.SAHA显著提高了桦褐孔菌菌丝体内和发酵液中三萜的积累量.SAHA诱导下桦褐孔菌菌丝体内三萜积累量达(66.4±5.24)mg/g,明显高于对照组[(22.7+3.3)mg/g],并且胞外三萜的含量由对照组的(30.5+2.7)mg/L提高至(49.3±3.8)mg/L.此外,经SAHA处理后桦褐孔菌胞内三萜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显著提高.结论 SAHA可以作为调节因子激发桦褐孔菌液体培养条件下三萜类化合物的积累.

    桦褐孔菌三萜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线性肟酸自由基

    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胡桃楸叶质量

    宋奇刘宏王添敏邸学...
    2143-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HPLC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叶质量,为其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30批不同产地胡桃楸叶指纹图谱;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 3种化学成分,并测定了样品中3种成分的含量;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30批胡桃楸叶指纹图谱共标定了 12个共有峰,指认的3个共有峰为绿原酸、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是0.827~0.99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样品中绿原酸、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3种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58~5.607 mg/g、0.113~3.974 mg/g和0.439~6.537 mg/g;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3类,30批样品中28批样品聚为一类,铁岭鸡冠山乡(S3)、本溪东营坊乡(S6)的样品各自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用2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分大于1的前6位分别为S3、S6、S12、S8、S24和S18;30批样品中3种成分的总含量与主成分综合得分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 建立的胡桃楸叶质量评价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绿原酸、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可以作为胡桃楸叶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

    胡桃楸叶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化学模式识别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

    基于广义中药学探讨川贝母产业发展现状、策略与方法

    谢俊杰谭鹏郝露肖宇...
    2150-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贝母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是最具代表性的川产名贵道地药材之一,作为质优效佳的中医临床化痰止咳药,应用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广阔的全产业链应用开发潜力.资源供应短缺、质量评控薄弱、技术标准缺失、终端产品缺乏、政策支持不够等瓶颈问题,制约了当前川贝母产业健康发展.基于广义中药学理论,从观念和理论上将中药理论、临床应用、综合开发、产业发展、健康服务、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相关的要素整合为一,概述了川贝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专利申请、新药研发及大健康产品等研究进展,从全产业链探讨川贝母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与方法,为川贝母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川贝母广义中药学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策略与方法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肾病领域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素枝杨凤文李永章王广建...
    2164-2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蒿治疗疟疾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青蒿素是从黄花蒿Artemisia annua茎叶中提取的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已成为一个全新的天然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因其确切的抗疟效果走向世界,随之越来越多的潜在药理活性被发掘,如抗菌、杀虫、抗炎、抗癌、免疫调节等活性.近年来随着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其能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抗氧化应激以及调节激素受体和CD4+T细胞亚群分化等途径治疗狼疮性肾炎、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肾病、糖尿病肾病、膜性肾病、肾纤维化及急性肾损伤,使其成为慢性肾脏病领域极具开发潜力的药物.

    黄花蒿青蒿素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肾病

    大蒜及其活性成分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蒲川胡海波匡海学彭金年...
    2174-2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蒜Allium sativum是一种常见的药食两用草本植物,因其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癌、抗氧化、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高血压等生物学活性而被广泛使用.研究显示,大蒜提取物含有多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化学成分,如有机硫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皂苷类化合物等,其中,大蒜素的生物活性最为显著,也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物质.大蒜素是一种具有广泛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有机硫化合物,研究显示其对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蒜素显示出的抗病原微生物机制主要是对菌体巯基酶的竞争性抑制、对菌体结构的破坏及对生物被膜的影响等.近年来,研究证明大蒜素在与其他药物载体联用时能有效提高其抗病原微生物的活性或延长其作用时间.因此,大蒜素与其他药物载体的联用可以成为提高大蒜素化学性质稳定性的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主要总结了近10年来大蒜及其活性成分在抗病原微生物方面发挥的作用并阐述了大蒜素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与其他药物载体联用的效果,以期为大蒜在抗病原微生物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大蒜大蒜素抗病原微生物机制生物被膜药物载体

    中药饮片多辅料共制的传承挖掘与现代研究概况

    刘倩张定堃黄伟马乐乐...
    2184-2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种辅料共制是中药炮制的特色之一,对临床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传承不够、创新不足、转化不力,导致其现代研究进展缓慢.整理了常见药物的传统多辅料炮制,总结了传统多辅料共制的组合规律,根据固-液、固-固、液-液组合等不同的辅料物态和药性助制、性味-病证与性味-控毒组合等不同的炮制目的,归纳并分析了传统炮制目的为增效、减毒与矫味和现代研究较多的辅料(蜜酒、酒醋、姜矾与蜜麸)共制原理,以期为中药饮片多辅料共制研究在新时代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促进中药炮制的传承、创新与转化.

    中药饮片炮制多辅料共制组合规律炮制原理

    黄芪-当归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向璐张巧艳赵琦明秦路平...
    2196-2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芪-当归是近代中药方剂中的常见药对,二者均为益气补血常用药,经历代医家证实其临床疗效确切.黄芪-当归具有调节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抗氧化、抗脏器纤维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多用于肾脏综合征、糖尿病病变、贫血等的治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未来具有较大的研究和开发潜力.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3个方面对黄芪-当归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该药对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黄芪-当归黄芪当归黄芪甲苷阿魏酸气血两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