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遂中的新三萜及其抗氧化活性

    马丽王嘉霖柴甜王铖博...
    2269-2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甘遂Euphorbiakansui块根中的三萜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谱学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CCK-8法,对分离的化合物在SH-SY5Y细胞中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筛选.结果 从甘遂块根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5个三萜,其中包括3个大戟烷型,分别为大戟-8,24-二烯-3β-醇-7,11-二酮(1)、(24R)-大戟-8,25-二烯-3β,24-二醇(2)、大戟二烯醇(3);2个羊毛脂烷型三萜,3β,11β-二羟基羊毛脂-8,24-二烯-7-酮(4)、3β,7β-二羟基羊毛脂-8,24-二烯-11-酮(5).结论 化合物5为新化合物,为羊毛脂烷型三萜,命名为甘遂羊毛脂酮A;化合物1和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5在SH-SY5Y细胞中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和潜在的神经保护活性.

    甘遂三萜大戟烷型三萜羊毛脂烷型三萜甘遂羊毛脂酮A大戟二烯醇抗氧化活性神经保护活性

    斜叶黄檀茎中1个新的肉桂酚类化合物

    谭少丽易涛杨伟群江诗琴...
    2274-2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斜叶黄檀Dalbergiapinnata茎部化学成分,并初步考察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和红外光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 264.7细胞一氧化氮生成模型对分离鉴定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 从斜叶黄檀茎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肉桂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檀亭F(1)、2-羟基异尖叶军刀豆苏合香烯(2)、异尖叶军刀豆苏合香烯(3)和黄檀亭C(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为首次从斜叶黄檀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释放一氧化氮显示出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为23.6 μmol/L.

    斜叶黄檀肉桂酚黄檀亭F2-羟基异尖叶军刀豆苏合香烯异尖叶军刀豆苏合香烯黄檀亭C抗炎活性

    无叶假木贼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孙艳沈庆国屈玲霞赵森森...
    2278-2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无叶假木贼Anabsisaphyll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RP-C18、SephadexLH-20、硅胶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比色法对化合物进行抗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番茄疮痂病菌 Xanthomonas vesicatoria、溶血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根癌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黄瓜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活性筛选.结果 从无叶假木贼中分离了 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假木贼碱(1)、N-甲基假木贼碱(2)、6-(diethylamino)-[2,3'-bipyridin]-3-o1(3)、2-(2-(pyridine-3-yl)pyridin-5-yl)-6-(pyridin-3-yl)piperidine(4)、2-(pyridine-3-yl)-5-(6-(pyridine-3-yl)pyridine-2-yl)pyridine(5)、白羽扇豆碱(6)、12N-甲基金雀花碱(7)、金雀花碱(8)、水杨酸(9)、香草酸(10).化合物9对番茄疮痂病菌、溶血葡萄球菌、根癌土壤杆菌、黄瓜角斑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20.0、10.0、10.0、20.0 pg/mL.结论 化合物3和5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无叶假木贼碱A和无叶假木贼碱B;化合物6~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从无叶假木贼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化合物1~8对上述病原微生物抑制作用不明显.

    无叶假木贼生物碱抗菌活性无叶假木贼碱A无叶假木贼碱B白羽扇豆碱12N-甲基金雀花碱金雀花碱

    忍冬叶化学成分及其保肝活性研究

    王凯刘双李蒙李丽丽...
    2285-2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忍冬Lonicerajaponica叶化学成分及其保肝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C18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与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检测化合物单体抵抗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损伤的作用.结果 从忍冬叶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断氧化马钱苷酸(1)、8-表番木鳖酸(2)、马钱苷酸(3)、咖啡酸(4)、绿原酸(5)、隐绿原酸(6)、新绿原酸(7)、6'-O-β-D-呋喃芹糖基獐牙菜苷(8)、demethylsecologanol(9)、獐牙菜苷(10)、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11)、表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12)、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3)、异绿原酸A(14)、异绿原酸B(15)、木犀草苷(16)、木犀草素-7-O-[a-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7)、木犀草素-7-O-木糖(18)、忍冬苷(19);其中化合物2~11、1~15、17具有较好的抗APAP肝损伤作用.结论 化合物1、2、8、11、12、18均首次从忍冬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8首次从忍冬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1、13~15、17具有明显的保肝活性.

    忍冬叶保肝活性断氧化马钱苷酸8-表番木鳖酸6'-O-β-D-呋喃芹糖基獐牙菜苷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

    中药汤剂伴侣用于经典名方抑苦掩味的适宜性研究

    仇敏杨静王晓宇张前会...
    2292-2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组方原理的中药汤剂伴侣用于经典名方抑苦掩味的适宜性.方法 以课题组前期基于"霰弹理论",提出的多途径抑苦掩味伴侣剂A(γ-环糊精+纽甜+mPEG2000-PLLA2000)与市售伴侣剂B(γ-环糊精+罗汉果甜苷+甜菊糖苷)为研究对象,选取三化汤、半夏泻心汤、当归六黄汤、黄连汤、清胃散5个不良味感突出且兼味差异明显的经典名方为模型药物,采用志愿者视觉模拟评分法、电子舌等方法研究2种伴侣剂的掩味效果与适用范围.结果 伴侣剂A、B对于苦味明显且兼有酸涩味的三化汤均有较好改善效果;但对于苦味更加强烈、味感更加复杂的其他经典名方,伴侣剂A的改善效果优于伴侣剂B.对于不同味感,伴侣剂A可改善苦味评分53%~71%,涩味评分约62%,酸味评分约30%,辣味评分38%~65%,且增甜效果明显;而伴侣剂B的掩味效果相对较弱,可改善苦味评分24%~52%,涩味评分约50%,酸味评分约21%,辣味评分19%~52%,增甜效果一般.结论 不同辅料的抑苦掩味特点不同,环糊精可广泛改善各类不良味感,mPEG2000-PLLA2000可缓和强烈苦味药物的入口 口感,纽甜适用于苦味强烈且持久的药物掩味,罗汉果甜苷可较好改善汤剂余味,这是伴侣剂A掩味效果优于伴侣剂B的重要原因.

    中药汤剂伴侣抑苦掩味经典名方适应性矫味三化汤半夏泻心汤当归六黄汤黄连汤清胃散

    基于TOPSIS法的前馈控制在丹参醇提液均化中的应用

    陈兆昱金伟锋万海同何昱...
    2302-2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理想解排序(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法的前馈控制实现不同批次丹参醇提液的均化.方法 首先采用积分球漫反射收集各批次丹参药材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然后在不同批次丹参8种有效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迷迭香酸)提取工艺单因素和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以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为数值因素、批次为分类因素,8种有效成分含量经TOPSIS法综合评价后的得分为响应值,进行I-最优实验设计;最后建立以近红外数据,工艺参数为输入变量,提取液有效成分含量的综合得分为输出变量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以各批次丹参的近红外数据调整相应的醇提工艺参数,使得不同批次丹参醇提液中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减小.结果 通过建立的模型调整相应的提取工艺使得4个批次丹参醇提液中各成分含量RSD值的平均值24.9%降低至13.5%.结论 基于TOPSIS法的前馈控制能提升丹参醇提液质量的一致性,为中药提取液的均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前馈控制TOPSIS法遗传神经网络丹参近红外光谱中药均化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迷迭香酸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芪参颗粒化学组成测定及一致性分析

    刘璐璐李月婷苏汝彬潘绮雪...
    2312-2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HPLC-QQQ-MS/MS)测定芪参颗粒中38种主要成分含量的方法,明确其化学组成,并对制剂批次间一致性进行分析.方法 HPLC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50 mmX2.1 mm,1.8μm)色谱柱,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质谱对正(11个离子对)、负(22个离子对)离子进行动态多反应监测(dynamic multi-response detection,dMRM),实现多批次芪参颗粒中38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影响批次间一致性的成分.结果 建立的HPLC-MS/MS方法在15 min内完成了 38个成分的同时定量分析,12批次芪参颗粒样品中38个化合物的总量为34.923~47.148 mg/g,其中臣药丹参中的丹酚酸B的量最高(16.718 mg/g),其次是金银花中的绿原酸(3.550 mg/g),君药黄芪中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葡萄糖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36、0.753 mg/g,黑顺片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质量分数均低于0.003 mg/g,其余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在0.004~2.935 mg/g.PCA结合OPLS-DA筛选出了 5个对批次一致性影响最大的成分,依次为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Ⅲ、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和二氢丹参酮Ⅰ.结论 所建立的分析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为芪参颗粒质量控制和一致性分析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依据.

    芪参颗粒HPLC-QQQ-MS/MS质量控制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丹参素哈巴苷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当药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异槲皮素毛蕊花糖苷异绿原酸C迷迭香酸芒柄花苷异甘草苷丹酚酸B甘草素丹酚酸A毛蕊异黄酮哈巴俄苷异甘草素黄芪皂苷Ⅲ芒柄花素甘草酸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木犀草苷黄芪甲苷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异毛蕊花糖苷

    白矾减压煅制工艺研究

    高如汐赵启苗郑威王凡一...
    2324-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优化减压煅制白矾的炮制工艺.方法 选择煅制温度、煅制时间和物料厚度为考察因素,以脱水比、硫酸铝钾含量、最低抑菌质量浓度、NO浓度、细胞相对吞噬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赋值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并结合中心组合设计(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白矾减压煅制工艺.结果 确定了白矾减压煅制的最佳工艺为0.1 MPa的压力下,煅制温度199.798℃,煅制时间9.345 min,物料厚度1.424 mm.该条件下煅制的白矾色白,呈蜂窝状,质轻,手捻易碎无结晶,无"夹尘""结顶""封皮""污底"等现象.结论 对减压法煅制白矾的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所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成品质量高,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

    白矾煅制工艺层次分析CRITIC分析混合加权

    北柴胡及醋北柴胡标准汤剂质量差异性分析

    宋驰葛威邹佳莉王悦...
    2331-2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及醋北柴胡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方法,比较二者质量的差异性.方法 制备北柴胡及醋北柴胡标准汤剂各20批,对醋制前后标准汤剂的pH值及出膏率进行考察;建立北柴胡醋制前后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方法和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对二者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北柴胡醋制后标准汤剂pH值降低,出膏率降低;建立了北柴胡及其醋制品标准汤剂指纹图谱,分别确定了 16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5个共有峰;北柴胡标准汤剂相似度为0.976~0.995,醋北柴胡标准汤剂相似度为0.946~0.996.主成分分析将北柴胡及其醋制品标准汤剂归为2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找出二者共7个差异色谱峰,分别为峰1、4(柴胡皂苷c)、6、7(柴胡皂苷a)、9(柴胡皂苷b2)、10(柴胡皂苷b1)及13(柴胡皂苷d),为北柴胡及醋北柴胡标准汤剂差异化合物.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北柴胡醋制前后指标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北柴胡醋制后标准汤剂中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及柴胡皂苷d含量较低,柴胡皂苷b1及柴胡皂苷b2含量较高.结论 建立了科学和实用的北柴胡及醋北柴胡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方法,也为北柴胡与其醋制品相关制剂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北柴胡醋制标准汤剂指纹图谱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柴胡皂苷质量控制

    基于设计空间法优化北刘寄奴-骨碎补的提取工艺研究

    张梅况刚张有金雷燕莉...
    2341-2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设计空间法优化北刘寄奴-骨碎补的提取工艺,确定其提取工艺参数范围,提高原药材利用率,减少能源损耗,以达到减少碳排放量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方法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活性成分,同时结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相关北刘寄奴、骨碎补项下确定柚皮苷、木犀草素为指标性成分,采用Minitab 17软件进行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初步确定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以及加溶媒倍数为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通过软件Design-Expert 10进行Box-Behnken 3因素3水平实验设计,建立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CQA)和CPP间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Monte Carlo法计算获得基于概率的设计空间,并对点内、点外进行验证.结果 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45%,提取次数3次,每次提取时间2~3 h,加溶媒倍数为11~15倍.结论 运用设计空间法优化北刘寄奴-骨碎补提取工艺所得到的理论值与预测值结果接近,表明该法稳定可靠,可避免常规设计方法潜在的过度提取弊端,在大生产中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碳排放.

    网络药理学设计空间法北刘寄奴骨碎补柚皮苷木犀草素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关键工艺参数关键质量参数MonteCarlo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