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刺研究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针刺研究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朱兵

双月刊

1000-0607

010-84014607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针刺研究/Journal Acupuncture Research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针刺研究》创刊于1976年,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学术杂志。本刊以“基础实验研究为主,兼顾临床研究与报道”为特色,是我国唯一集中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DNA甲基化探讨针刺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机制

    迪丽努尔·阿布力克木王毅曾翡翠黄雨薇...
    751-759,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帕罗西汀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并基于DNA甲基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脱落3例)健康志愿者25例.对照组予以口服帕罗西汀片20 mg/d,共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选取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水沟、少商、隐白、大陵、上星,留针20 min/次,每周治疗3次,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结束、治疗结束2周后(随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进行疗效评估;健康志愿者仅在入组前评估1次HAMD-17.随机抽取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名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共进行2次外周血检测,健康志愿者仅入组时进行1次,以MassARRAY技术检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启动子Ⅰ甲基化程度,ELISA法检测血清BDNF含量,分析其在两组患者与健康组间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的差异.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治疗结束及随访时HAMD-17总评分及其中的睡眠障碍因子、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血清BDNF含量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2周、治疗结束、随访时HAMD-17总评分及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结束及随访时睡眠障碍因子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血清BDNF含量升高(P<0.05).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2周、治疗结束及随访时的HAMD-17总评分及睡眠障碍因子评分均降低(P<0.05),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仅在治疗 2周时降低(P<0.05),治疗结束后外周血BDNF CpG31甲基化程度降低(P<0.05),血清BDNF含量升高(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显效率为36.67%(11/3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6.67%(8/30),显效率为0%(0/30),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显效率为70%(21/30),仍高于对照组的40%(12/30,P<0.05).血清BDNF含量和HAMD-17呈负相关(ρ=-0.686,P<0.01).结论:针刺结合帕罗西汀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比单纯口服帕罗西汀更有优势,且改善睡眠障碍和焦虑躯体化的症状起效更快.针刺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血BDNF CpG31甲基化程度,升高血清BDNF含量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针刺抑郁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启动子Ⅰ甲基化

    不同剂量麦粒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影响的比较研究

    刘今刘君王雪松李旭欣...
    760-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麦粒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PD)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影响的差异.方法:将 60例PD患者随机分 3壮组、6壮组和 9壮组,每组 20例.3组均选取三阴交、地机、血海进行治疗,分别采用 3壮、6壮和9壮3种不同剂量的麦粒灸,月经来潮前7 d开始治疗3次,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指标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流比值(S/D);评价治疗前1个月、治疗第1、2、3个月经周期及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经周期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严重程度(CMSS-S)及持续时间(CMSS-T)积分.结果:治疗后9壮组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PI、RI、S/D值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点的3壮组和6壮组(P<0.05).3壮组在第1周期和第2周期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6壮组和 9壮组各观察时点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在治疗第 3周期和随访期低于3壮组(P<0.05);9壮组的VAS评分在随访期低于6壮组(P<0.05).9壮组在治疗第1周期CMSS-T 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6壮组、9壮组在治疗第 2、3周期及随访期的CMSS-T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6壮组和9壮组的CMSS-T积分在第3周期和随访期低于3壮组(P<0.05),9壮组的CMSS-T积分在随访期低于 6壮组(P<0.05);6壮组、9壮组在治疗第 2、3周期及随访期CMSS-S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6壮组和9壮组在第3周期和随访期的CMSS-S积分低于3壮组(P<0.05),9壮组的CMSS-S积分在随访期低于6壮组(P<0.05).结论:麦粒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量效关系,麦粒灸9壮较6壮、3壮在改善PD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指标和减轻痛经症状等方面更有优势.

    原发性痛经艾灸量寒湿凝滞子宫动脉血流

    针刺调控脑卒中后轴突再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吴哲焦明媛邹伟
    767-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卒中后脑组织病理改变如血肿形成或缺血缺氧状态会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和轴突变性.脑神经细胞损伤后的轴突再生主要受到损伤周围微环境和相关蛋白的调控,主要包括胶质瘢痕、髓鞘相关抑制因子、轴突导向分子、神经营养因子,它们通过调节生长锥的形态和方向、突触稳定性、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来影响轴突生长.本文梳理了针刺调控脑卒中后轴突再生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针刺可通过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减轻其物理屏障和化学屏障对轴突生长的抑制作用,逆转髓鞘相关抑制因子对轴突生长的抑制作用,调节轴突导向分子水平进而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损伤轴突的再生,上调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细胞轴突重塑,从而改善脑卒中后的神经损伤.

    针刺脑卒中轴突再生

    基于神经影像学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头针刺激靶点研究(下)

    刘娇张斌龙崔方圆曹瑾...
    77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神经影像学研究,总结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头针刺激靶点提供参考.方法:基于Neurosynth数据库平台(http://neurosynth.org/)进行神经影像学研究的Meta分析,识别神经系统疾病的头针与脑刺激靶点并投射至头皮表面,进一步结合传统头部腧穴和脑电10-20系统做出定位建议,结合靶区形态做出操作建议.文献检索于2022年7月30日进行.结果:研究结果分上下两篇阐述,本文为下篇,提供了轻度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基于神经影像的头针靶点的定位与操作建议.轻度认知障碍识别出了6个潜在头针靶点;阿尔茨海默病识别出了6个潜在头针靶点;痴呆识别出了4个潜在头针靶点.结论:本研究基于神经影像学证据与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为头针的靶点的选择和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这些靶点也可用于神经(脑)刺激治疗相关疾病的探索中.

    头针头针刺激靶点神经成像神经系统疾病脑刺激